蒙台梭利不适合中国?你肯定是对蒙氏有什么误解!| 分享
文章来源|姜汁爱分享
责编|小熊
15.1假期,有个喂夜奶失眠的朋友给我发来几张论坛讨论截图,看得我下巴掉下来。
帖子发在一个孩子教育板块,贴主讲了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在公开课上因为做鬼脸被老师当众骂哭,事后幼儿园老师似乎想让这位妈妈回家更严格要求孩子,被孩子妈以教育理念不同怼了。
这个贴主被网友拍得删帖了。除了各种角度拍这个妈妈来挺公立幼儿园的严格教育外,有个回复里提到作为对比的蒙特梭利,然后这帖子就成了蒙台梭利批判帖。
真是蒙特梭利有多火,妈妈们对它的误解就有多深。帖子里提到的误解,我们在其他场合都听到过,比如:
-
蒙台梭利是培养特殊儿童的,不适合正常儿童;
-
蒙台梭利幼儿园里小孩太安静了,怀疑这种方法培养的孩子不正常;
-
蒙台梭利太强调自由,教出来的孩子自我没规矩,难适应社会;
-
蒙台梭利的幼儿园不教知识课,孩子以后上公立小学跟不上;
-
或者干脆就是一句话打死——蒙氏不适合中国。
我的亲身体验告诉你,以上这些都不是真的!
我一直把接触蒙台梭利当做一种好运气,蒙台梭利的好,不止限于应用在学校里,而是每个妈妈都可以学习做个蒙台梭利妈妈,在教育孩子上它是省钱省力的利器。
2蒙台梭利是什么?
蒙台梭利育儿法起源于1897年,是由意大利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发展起来的教育方法,它征服各国妈妈是从两个被广泛报道的神奇案例开始的。
/Maria Montessori (1870.08.31—1952.05.06)博士,意大利医生和教育家
第一个案例,蒙台梭利女士招收过一批智障和低能儿童,经过大概两年蒙氏教学后,这些儿童通过了当地为正常儿童举行的考试。这件事被看做一个教育奇迹。
第二个案例,蒙台梭利女士在贫民区,招收了一批出身穷苦的普通孩子,经过蒙氏教学几年后,这批孩子成长为被当时社会非常认可的的聪明自信的少年英才。
说蒙氏专门用来培养智障等特殊儿童,就是对第一个案例的曲解。这两个案例展示了蒙台梭利教学法在开发智力和塑造孩子人格方面的巨大能量。此后蒙氏开始风靡欧美。
蒙台梭利已经是欧美国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现代经营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英国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Amazon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都是在蒙特梭利理念的学校完成启蒙的。
3网上关于蒙台梭利的说法褒贬不一,真正的情况是国内的蒙氏园真假不一,有的不叫蒙氏,但理念一脉相承;有的打着蒙氏旗号,实际只是弄了点教具充数。以下几个蒙氏必备要素可以帮妈妈们对真假蒙氏做简单的区分。
国际蒙台梭利协会认可的蒙台梭利教育法必须具备下面的要素:
1、跨年龄的教室
国内一般是3岁以下小班,3岁以上大班。如果是单一年龄的班级编排,那一定是遇到了假蒙氏。
在有老师引导的社交规则下,混龄实际上创造一个多元、更接近真实社会的社交环境。孩子们会学会合作、体验领导力,并在相互教导中将知识和技能熟记。我有时候会被蒙氏园里孩子们展现出的秩序迷住。
如果你遇到的蒙氏园足够好,而你观察的时间又足够长,你一定会被孩子们之间的互动触动。
我在考察一所蒙氏园时亲见两个小不点,自发地去安慰一个情绪崩溃大哭的同学,三个小孩像大人一样坐在一起,叽叽咕咕的说着话。
有一次我带二宝去接老大放学,老大像平时一样见到弟弟就过去搂住脖子(这种示好行为因为不舒服,必然会遭到老二的抵抗)。但那天老大的幼儿园同学说:“你不应该这样搂他的脖子,他会不舒服的。”然后这个小朋友就示范了她在家是怎么做姐姐的。同样的话我也说过,但我明显感到,小朋友说出来比我管用!
我女儿以前会跑来向我告状:妈妈,弟弟不肯跟我玩。她跟弟弟总是玩不了几分钟就闹矛盾。但上幼儿园一段时间后,我明显感到她能哄住弟弟了。有一次我听到她对弟弟说:“你过来这边玩啊,姐姐把这个东西给你玩。”
说蒙氏园的孩子都是各做各的,缺乏社交,绝对是误解。
2、教室可以自由活动,但学生从规定的选项中选择活动
蒙氏教室里有很多教具,不同的教具针对不同的能力训练,比如生活技能、数学能力、语言、音乐和艺术。
学生从规定的选项中选择活动,这个规定选项由主班老师来把握,实际上是根据每个孩子制定了一套教学大纲。
蒙氏教育里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一点都不会比传统幼儿园少,而且这是一种主动学习能力的开发。
蒙氏园里主班老师非常重要,主班老师至少是通过资格认证的教师。
国际上有两个被广泛认可的蒙氏协会可以出具认证,一个是由蒙台梭利创始人1929年亲子建立的国际蒙台梭利协会(AMI)和美国蒙台梭利协会(AMS)。
AMI的资格认证至少需要6个月理论学习,3个月实践观察,还要通过最终的考试。中国也有一些认证机构,但都多了速成的味道。
我女儿入学两个月了,每星期,学校会把她的工作成果汇总;每个月,还会有一本简单的PPT月度汇总,老师就这个月孩子的成长给出一份简报。
有的人会担心自家孩子性格皮或者闷,不适合蒙氏放养。这是一种误解,蒙氏园绝对不是让孩子瞎玩的放养。
从知识点和技能来说,合格的蒙氏园里的孩子幼小衔接是可以不用学前班过度。
不适应的地方是主动学习习惯和公立小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冲突。这个问题也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对规则的理解和适应也是蒙氏园孩子会学到技能点。
3、无打扰的蒙氏工作时间段,理论上要达到连续的3小时
国内的蒙氏园,最常见的是上午1.5个小时蒙氏工作时间,替换出来的时间分给了户外活动。
听到“无打扰“、”3个小时“,很多妈妈会懵掉,觉得这不可能,违反孩子天性。其实这恰好是尊重孩子主动学习的天性。
“无打扰的工作时间段”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没人理和封闭,就是孩子在蒙氏教室环境里呆的时间。
孩子自主进入到学习状态是需要时间的,他们常常是先四处逛逛、东看看西看看,跟小朋友搭搭讪,之后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自己当天的工作。
蒙氏只会规范在这个自由环境里孩子沉浸的总时长,不会规定他们具体应该做什么,老师会根据孩子的学习进度进行引导,但绝对不会强迫。这种环境下,小孩子的专注力是不知不觉中培养出来的。
在蒙氏工作时间里,老师是权威,但绝不会成为教室里的焦点。好的蒙氏老师会帮助孩子让他们自己做,而不是帮孩子做,蒙氏教育最重要的一个指导原则就是在孩子能够做到的领域,尽量不干涉。
有的传统幼儿园,会把一天的时间段规定的很细,半小时或1小时一个分割,从大人角度觉得很合理,但其实孩子是不能自主完成这些内容切换的。
理解蒙氏这个理念后,会自动远离现在齁贵的早教机构。45分钟的时间,被安排了N多个项目,大部分情况孩子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带着强迫进入下一个环节,这对于培养孩子的任何能力都没帮助。
4、学生从使用教具中学习概念,而不是直接通过指导学习概念
蒙氏强调让孩子通过在体验中发现、学到。而传统幼儿园习惯是通过老师告诉而学到。一个倾向主动获取,一个倾向被动接受。
之前有一篇蒙氏老师写的文章,讲传统教学里面离不开代表奖惩的小红花制度,因为传统教学里遏制了孩子的内在动机,必须通过外部奖惩来维持秩序。
而蒙台梭利体系里,不需要小红花,当孩子内在动机足够的时候,他们会自发的去达成目标,对他们来说达成目标已经是最大的奖赏了。
另一方面,主动获取的知识掌握得更好。比如蒙氏园学数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记住数字,而是让他们感受,从逻辑上接受数字之间的不同。
当知识在记忆层面运用时,蒙氏和传统教育差别不大甚至略逊,但是当需要动用逻辑理解的时候,就能看出差别了。
4
理论是活的,从蒙台梭利女士开创这种教育方法,已经一百多年了,每个接触蒙台梭利的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理解,在执行中加入自己的认知。对蒙氏最简单的理解,只要抓住一个核心词——尊重。
蒙氏强调对孩子天然心理生理及社会发展的尊重,这包括尊重孩子的情绪和尊重孩子的能力。
有妈妈看到蒙氏园的孩子比较安静,觉得这不正常。
因为她们不能理解: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会无理哭闹,所有的哭闹背后都有一个符合小孩发展阶段的理由。
蒙氏园小孩的安静,不是因为哭闹被禁止了,而是在传统园造成哭闹的情绪在这里被很好的理解和疏导了。
蒙氏强调孩子的独立和自由,这是建立在对规则的尊重上。真正对规则的尊重,不是用多么严苛的手段去维护规则,而是用平等态度和孩子确认规则,并且亲自示范,以身作则。
蒙氏园小孩从椅子上起身时,会自觉地把椅子回复原位,老师也都是这么做的。蒙氏园提倡孩子正确表达情绪,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发脾气,所以蒙氏园的老师至少在教室里应该是情绪的楷模。
好的蒙氏老师在跟你交流时,你会感受到老师身上的平和。即使你不太理解蒙氏,也不会感受到压力。蒙氏幼儿园的好坏,可以完全取决于主办老师的执行情况。
在家里也一样,如果你随机给孩子制定规则,随机的根据心情决定规则的执行程度,其实就是不尊重孩子与你平等的地位。
蒙台梭利的创始人说她感觉到那些被准许以他们内心的发展规律成长的孩子会带来更和平、更持久的文明。
某种程度,普及蒙氏教育法是推动社会进步,蒙氏适合任何国家。但是在具体一个蒙氏幼儿园的好坏,要看园长和老师对理论的解读和执行。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