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告诉你,“正常化”儿童的性格特征...

网友投稿 2018-07-01 11:05

 “正常化”是蒙台梭利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蒙台梭利博士通过观察、研究儿童发现,儿童通过专注的工作活动,满足了自己内心某些伟大的发展需求,使自己达到了一个心理统合的新状态,也就是“正常化状态”。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64S7-0.jpg

“‘正常化’儿童是人的理想对象,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

正常化定义:就是把儿童的人格经过练习后,限制在自然定律的一定范围内。首先,为了儿童以后生活的方便,其次,保证宇宙运行时和谐简约。

从行为的角度来看,“正常化”就是消除异常的不良特性,展现其长久隐藏的良好特性,使儿童本来的天性能够发挥的过程。每个儿童都具备自我发展、形成其人格的生命力。因此,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如果能够自由发展,那么,他们无论是在身体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能成为形成自己人格的正常化的儿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64115-1.jpg

正常化儿童的特征表现为具备旺盛的自发性活动力、喜爱重复练习、爱好秩序、喜欢安静等,通过“正常化”会使儿童许多幼稚的品质消失。在这些品质中,不仅有邋遢、不服从、懒惰、贪婪、以自我中心、好争吵、情绪不稳定等,而且还有所谓的“创造性的想象”、喜欢故事、对他人的依恋、游戏、顺从等等。

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上,最重要的,莫过于运用工作,使儿童通过“自发的集中工作”,走上正常化的轨道。

“带着缺陷来到我们‘儿童之家’或学校的儿童,最初毫无秩序,喧闹不已。他们干扰其他儿童,到处乱跑。但是,不久他们就对诸多活动中的一项或放在某处的教具产生兴趣。一旦他们开始反复进行一项练习,或开始集中精神完成一项工作,那么,懈怠的状态便消失得无影无踪,而且萌发出自发性活动。于是,他们便开始兴味盎然地集中工作,常常游离不定的精神也就回归于秩序,并走向正常化。”

换言之,一旦能保障儿童的自由,为他们创造准备好的环境,使他们能自发地集中工作,那么,儿童将走向正常化。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61345-2.jpg

儿童心理偏差不是天生的。蒙台梭利在其《有吸收力的心灵》中提到:一旦儿童可以集中精力做一件有趣的事情,其身上的所有缺陷随之消失。以前不规律的变得有规律了,以前被动的变得主动了,以前顽皮的孩子变得懂事了。

这一现象告诉我们:这些缺陷是后天获得的不是天生的, 孩子之间也没有太大的不同。所有这些不正常现象都源于一个原因,那就是儿童的心理生活没有得到充分的滋养。

“造成儿童心理畸变的主要原因应归咎于成人的盲目,是成人无意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对儿童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弄清楚儿童心理产生畸变的成因与表现,做到防患于未然。

  什么是儿童的偏差 

儿童的偏差,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讲到:当孩子处于成长阶段,其潜在的生命力由灵体进入肉身,因此一旦遭遇到对他有敌意的环境,就易受到试探而无法实现其原本的发展计划。《有吸收性的心灵》中写道:出生后的2~3年儿童所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在这一期间,如果他受到伤害、暴力或其他障碍的影响,其个性就会发生偏离。

孩子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都是成年人对婴儿的一些错误做法造成的。如果在6岁之前我们忽视了儿童,他们的大脑就会一片空白,因为他们没有机会为自己的大脑填充内容,这个饥饿的大脑是许多问题的根源。

“造成儿童心理畸变的主要原因应归咎于成人的盲目,是成人无意识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对儿童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1.每个孩子都有偏差

2.偏差发生在当环境不支持孩子的发展时

3.可能出现正面和负面两种特征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61249-3.jpg

儿童的内在冲动得不到自由释放,进而会引发儿童心理的畸变。一定程度上,成人是儿童心理问题的真正根源。成人的许多精神病都可追溯到儿童时期,而儿童许多心灵上的创伤却是由成人的压制造成的。

  两种类型的偏差

1、强壮性孩子:可以克服障碍的孩子(4岁以前纠正比较容易)

  • 高精力

  • 不能建立专注力(缺少专注力)

  • 缺少协调性

  • 心理错乱、爱幻想

  • 不听话、大喊大叫

  • 好斗、暴力倾向

  • 不诚实、不友善

  • 优越感、占有欲

2、柔弱性孩子:在不利条件面前屈服的孩子(这类孩子要非常小心)

  • 消极、被动

  • 粘人、哭、乞求(哭的目的是为了征服你)

  • 爱抱怨

  • 无聊、烦躁

  • 恐惧感

  • 不诚实、撒谎

  • 依赖他人

  • 爱装病

  • 自卑情结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64W3-4.jpg

面对孩子,我们的责任是给他们提供有目的性的和真实的工作。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遵从孩子自然的发展之路,以致减少孩子的偏差。应了解孩子,消除成人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将发现和解放孩子放在“新教育”的首位。成人最重要的任务,在于摆脱偏见,用爱和谦虚去发掘孩子心灵的秘密。

过度保护或过分专制的教育阻碍孩子的创造力。任何“有行为偏差”的孩子(如暴力倾向、神经质、暴躁、任性)都曾在某个时期某个方面遇到过“阻力”。因此儿童教育需要精心的设计,以满足孩子“自由和选择的迫切需要”,“恰如其分”地引导,使孩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教育者的任务是启发孩子,创造和谐氛围。所有介入都要适度。“请帮助我独立完成”是每个孩子天性的内在要求。

  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化发展

正常化来自于有意义的工作,是一种存在的状态。当孩子被给予有目的性的工作时会经历这种转变。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孩子在教室中自由活动、有机会集中精力去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表达自己、做有意义的工作,发生的偏差可以通过有目的性工作而得到纠正,正常化就是偏差纠正并且来自于有意义的工作。

孩子集中精力很重要,因为在集中精力时,是孩子跟自己的内在老师相连接的时候。是内在老师让孩子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内在老师会让孩子返回到自己的正确轨道上。

蒙台梭利教室的目标

1、孩子们平静、自信心、渴望更多的知识、服从、喜乐、热情地对他人负责。

2、在教室内:孩子带着偏差而来,我们的责任是给他们提供有目的性的和真实的工作。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遵从孩子自然的发展之路,以致减少孩子的偏差。

3、在教室内,孩子应该被温柔相待,孩子需要在教室内的自由,孩子需要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表达自己,孩子需要有意义的工作。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AM4-5.jpg

在蒙台梭利教室中, “正常化”儿童是能够正常投入工作的儿童。“正常化”的儿童究竟是怎样的儿童呢?下面以史坦丁所著的《蒙台梭利的生平与事迹》一书为中心,并参照蒙台梭利著作及奥斯瓦尔德的《儿童观》等书加以说明。

(一)具备旺盛的自发性活动力

身体和精神都是通过活动而发展,“正常化”儿童拥有旺盛的自发性活动力。就儿童而言,自发性的活动才是推动其身体及精神成长的原动力。不具备自发性活动力或缺乏自己想尝试的意愿的儿童,都不能获得进步,而正常化的儿童则具备这种旺盛的活动力。

(二)喜爱反复操作

喜爱反复操作是正常化儿童的特征。儿童的工作与成人的工作不同,儿童完成工作不是目的,工作本身才是目的,他们通过反复工作来发展自己。

蒙台梭利博士曾发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十分热衷于插座圆柱体组的工作,反复操作达四十二次,才停止工作,并心满意足地站起来,脸上如释重负地露出笑容。这说明,孩子和成人不同,孩子喜爱反复操作,并通过这种反复操作发展自己。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MX7-6.jpg

(三)通过工作,儿童由脱离常轨走向正常化

“正常化”的儿童有惊人的集中力,无论周围如何混乱,他们仍会一如往常地持续工作。那些脱离常轨的儿童,也会受正常化儿童的影响,自己操作教具,集中精神沉浸于工作之中。也就是说,只要集中精力进行工作并反复操作,那些脱离常轨的儿童也可以逐渐走向正常化。

(四)爱好秩序

 “正常化”的儿童爱秩序。史坦丁认为,“正常化的儿童具有依恋环境及保持环境内秩序的欲望。爱好秩序是儿童智能开始发展的证明……儿童的智能发展可以说是对他周围的环境加以秩序化。”

(五)爱好工作甚于游戏

“正常化”的儿童爱好工作的程度甚于游戏。儿童本性好动,然而一旦走向正常化,就不喜欢单纯的游戏或毫无目的的活动,而喜欢类似成人所做的真正的工作。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KO7-7.jpg

(六)喜欢安静

一般人认为,儿童喜欢吵闹、喧哗,但是“正常化”的儿童喜欢运动的同时,也喜欢安静,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独立地工作或劳动,独立地阅读或思考,也喜欢在安静的氛围中进行工作。

(七)求知欲旺盛

  “正常化”的儿童不仅对阅读、书写、计算等有很强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对自然及社会也充满了旺盛的求知欲。

(八)依恋现实环境

 “正常化”的儿童对现实环境的依恋感强烈,对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及现象怀有浓郁的兴趣及关切之情。他们最初通过感知觉和运动来认知周围环境,随着他们的成长,他们逐渐学会通过理性与想像力从外界获取一切。

由于上述原因,不仅儿童的身体与精神得到发展,儿童本人也将成为与环境相适应的人。

(九)爱好团体活动

如前所述,“正常化”的儿童爱好安静,喜欢独立完成工作。但是,如果活动及工作的目的明确且难度不大时,儿童将积极地与朋友一起结伴,自动自发地共同工作。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Ja0-8.jpg

(十)先思考而后行动

 “正常化”的儿童会先思考,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具来工作。例如,在蒙台梭利教室中,儿童会先思考选择什么教具来进行工作,之后他会从众多教具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教具,然后进行工作,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过程。即在各种物品相互比较之后进行思考、选择而后行动。

久而久之,这种思考便会成为习惯,儿童即可在非冲动的、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行动。

(十一)性格纯朴,情操高尚

“正常化”的儿童非常纯朴。他们不但纯朴,而且还自发地努力想成为优秀的儿童,同时他们也有向往真实(真)、优良(善)、美好(美)的高尚情操,而厌恶丑恶、虚伪、龌龊等的不良品质。

(十二)拥有自立和合作意识

“正常化”的儿童具有自立、自主及互助、合作等优秀品质。他们追求自立,不随便请求他人援助,敢于挑战困难,会做的则肯定要自己完成。蒙台梭利教育的口号是:帮助我,让我自己去做。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初级阶段即是促使儿童养成自立的意识。

在“正常化”儿童组成的蒙台梭利班级里,相互间的合作取代了竞争,年长的儿童帮助年少的儿童,健全的儿童帮助残障儿童,并将别人的成功当做自己的成功而喜悦。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合作和分享,一起快乐成长。

(十三)自发性的自我训练

“正常化”的儿童会时常勉励自己,进行自我教育,并树立目标,为此目标而努力。比如,他们从许多教具中选择自己尚未熟悉或以前曾失败过的工作来训练自己,并为之付出努力,直至成功完成这项工作。

(十四)情绪安定、充满自信

“正常化”的儿童通过自己选择的教具而尽情地工作。当工作完成时,儿童的心中便充满了一种莫名的充实感。于是,其自信心将在掌握知识的喜悦、体验到充实感,以及情绪安定的基础上确立。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J4U-9.jpg

(十五)克服丑恶、虚伪的诱惑

蒙台梭利博士说,“正常化的儿童十分注意不做任何丑恶的事情。”尽管正常化的儿童几近于“善”,但还不是“圣贤”,他们通过智能与良心抵御隐藏于内心的虚伪与丑恶的诱惑,并在没有他人的帮助下克服众多的诱惑。

(十六)社会性发展

    “正常化”的儿童重视责任,严守纪律与约束,对人亲切、热情,而且乐于助人,具有合作互助、奉献的精神,以及成为优秀儿童的强烈欲望。

蒙台梭利博士所发现的儿童,就是具有上述表现的“正常化”儿童,也正是她发现了正常化的儿童,才有了今日的蒙台梭利教育法;也正是蒙台梭利教育法引导更多的孩子走上了“正常化”的道路。

总之,儿童的正常化过程,无论其具体形式、特性以及表现时期,都因各人之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需要明确的是,婴幼儿期的正常化是形成个性丰富、情绪稳定的人格的基础,成人应协助每个儿童“正常化”的发展。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03/11053L123-10.jpg

节选自中国蒙台梭利协会出版《蒙台梭利儿童心理学》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