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在中国:工作、走线、静寂游戏专题

网友投稿 2018-07-12 11:00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14/1100013428-0.jpg

儿童需要在“工作”中---成长

 蒙台梭利认为,游戏会把儿童引向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培养儿童严肃、认真、准确、求实的责任感和严格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只有工作才是儿童最主要和最喜爱的活动,才能培养儿童多方面的能力,并促进儿童心理的全面发展。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14/11000131F-1.jpg

    她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而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儿童身心的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她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他们要求独立工作,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他们在工作中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在工作中非常投入,专心致志;他们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内在的工作周期。

走线的意义

 进行体育训练所必须要考虑的诸多事情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走线”。我们通常是用粉笔或颜料在地板的一大片空地上画出一条线来。除了一条线,有时也可以画两条椭圆形的同轴线。孩子们学着像钢索演员那样前脚接后脚地踏线而行。为了保持平衡,孩子们也像真正的钢索演员那样竭尽全力稳住自己,不同的是孩子们不用担心有什么危险,因为“钢索”是画在地板上的。老师自己也做这样的练习,她向孩子们展示她如何放脚,孩子们就在后面模仿,根本不用她去解释什么。刚开始时,只有几个孩子跟在后面,向孩子们展示了该如何行动后,老师就离开了,让孩子们自行练习。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14/1100011242-2.jpg

大部分孩子都会继续走下去,非常小心地让自己的脚去适应老师刚刚示范的动作,竭力保持平衡,让自己不要从线上“掉”下来。其他的孩子慢慢围拢过来,跃跃欲试地看他们表演。过不了几分钟,两条椭圆形线上或画的单行线上就站满了摇摇晃晃找平衡的孩子们,他们沿着线圈一直走.仔细地看着他们的脚,脸上一副非常认真和专注的神情。

 我们也可以播放音乐来配合孩子们的练习。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非常简单的进行曲,进行曲的开始节奏不要很明显,但要能给孩子们伴奏,激发孩子们的自发努力意识。

 当孩子们通过这种方式学会把握自己的平衡后,他们走起路来就显得异常标准和完美,并且,除了步法的镇静和从容外,他们还获得了身体的不同寻常的优雅仪态。“踩”线练习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做得更复杂些。首要的做法是在钢琴上弹奏进行曲让孩子们进行节奏训练。几天内不断地重复弹奏同一首进行曲,孩子们终会找到节奏,用手臂和脚的动作来配合音乐。他们还能用歌曲为他们的“走”线练习做伴奏。

静寂活动

老师教孩子们“不要动”,抑制住无论由于什么原因而产生的任何运动神经冲动,来促成他们身心真正的“安静”,教孩子们如何控制自己所有的动作是很有必要的。而老师也不能单靠嘴说“静静地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的”,她要给孩子们做个榜样,给孩子们示范如何能够绝对一动不动地坐着,也就是说双脚要一动不动的,身体要一动不动的,胳膊也要一动不动的,头也是一动不动的。呼吸运动也应该以这种方式进行,这样才不会制造声音。

孩子们必须要学会做好这个练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找到一个舒服的姿势,即保持平衡的姿势。所以,当孩子们要坐下来做这个练习时。无论他们是坐在小椅子上,还是坐在地上,他们必须让自己坐着舒服。当一切都安静下来时,房间内应该是半明半暗的,否则孩子们会闭上眼睛,或用自己的小手蒙住眼睛。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14/1100022339-3.jpg

很显然,孩子们对“静默训练”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他们像是给自己下了一道迷咒:可以说他们是进入了沉思状态。逐渐地,当每个孩子看到自己越来越能保持寂静,静态的感觉更加深化。直到它变成能感觉得到的绝对的静止,就像在黎明慢慢及近的时候,太阳同时也出升了。

这时候,以前那些轻微得几乎都注意不到的声音都可以听到了。时钟的滴答声、花园里麻雀的吱喳声以及蝴蝶飞时翅膀颤动的噗挲声等都能听得见。世界变成了一个充满声音的新世界,这些声音侵袭了这深沉的寂静但却没有扰乱它,就像星星照耀了黑色的夜空,但却没有驱走夜的黑暗一样。这简直就像是发现一个新世界,它还有很多其他东西。就像过去一样,正是喧嚣和躁动压抑了心灵。在这样的时刻,心灵被解放了,自由了,像旋花的花冠那般绽放了。

抛开这些对现实的隐喻,当所有对白天、光明、喧闹的鲜活印象沉静下来后,我们难道就回忆不出一点日暮笼罩时我们曾有过的心情?那并不是我们在怀念白天,而是我们的心灵在不断伸展。它对情绪的变化更加敏感,变得更强烈和持久,或者更富于变化和平静。

通常,在老师点过孩子们的名字后,静默训练就结束了。老师或者其中一个孩子,坐在班级后边或是在隔壁的房间里,一个一个点名来唤醒那些处于沉静中的孩子们。点名时要小声些,声音不能太大。当孩子们听到别人点他的名字时,他必须站起来向传出声音的那个地方走去。他的动作必须轻微谨慎,注意不能弄出任何的响动。

 当孩子们熟悉“寂静”后,他们感觉声音的能力就更强了。对于感受过“沉静之美”和发现了“妙乐之境”的孩子们来说,那些过于喧闹的声音逐渐变得令人讨厌了。自此孩子们继续完善自我,他们走路时动作轻微,注意不碰到家具,移动椅子时不弄出一点声音,小心翼翼地在桌子上放东西。教育的效果可以从孩子们举止的优雅上体现出来,更可喜的是产生这些优雅举止的方式,这种优雅不是为了美丽或是做给人看而特意教出来的,它来自于宁静心灵的愉悦感受。孩子们的心灵希望从那些令人厌烦的喧闹和妨碍了它平静的障碍中解脱出来。这些有着高贵绅士的优雅举止的孩子们正努力地呵护他们的心灵。

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个练习能够培养孩子的社会精神。其他任何课程,任何“状况”都不能做到同样的效果。即使当五十多个孩子一起拥挤在一个很小的房间内,假如所有的孩子们都知道怎样能够做到静静地一动不动并且也愿意这样做的话,房间里就能获得一种深沉的宁静,但一个打扰者就足以驱走这个魔咒,让原本非常静寂的房间一下子变得闹哄哄的。这就是所有孩子共同合作以达到一个共同目标的实证。孩子们的克制能力逐渐地越来越强,与破坏这种沉静相比,他们当中很多人宁愿抑制自己想要拂去落在鼻子上的苍蝇的冲动或克制自己不要咳嗽或打喷嚏。在孩子们工作时尽量避免弄出响动的小心翼翼中,我们也看到了同样的集体合作精神。当环境变得安静不受任何打扰时,踮起脚尖跑前跑后以显示出轻盈和灵活,关闭小橱柜或在桌子上摆放物体时要表现出优雅和斯文等等,这些都是所有的孩子必须要培养的好习惯。一个叛逆者就足以并弄毁所有人共同努力的成就,一个用脚后跟走路或用力敲门的聒噪的孩子也会破坏一个小群体安静平和的氛围。

“静观其变”是教育者的箴言

    我们会注意到孩子们有一种极力向外扩展的个性,他们有主动性,他们选择自己要做的事并坚持做下去,他们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来改变它。他们不逃避做任何努力,相反是努力探索并满怀喜悦地靠自己的能力克服困难。他们热情地要和每个人分享自己的成功、自己的发现和自己那些小小的胜利。因此。我们没必要去干预他们。“静观其变”是教育者的箴言。

 让我们等待吧,随时准备分享孩子的快乐和他们所经历的困难。当他们需要我们同情时,我们应该积极而热情地回应他。让我们对他们的缓慢进步保持无尽的耐心,并对他们的成功显示出我们的热心和兴奋。如果我们能够说“和孩子在一起时我们是谦恭和善的,我们像要求别人对待我们自己那样来对待孩子们”,那么我们就掌握了最基本的教育原则,毫无疑问可以被树立为优秀教育的楷模。

 就我们自己来讲,我们所渴望的是在工作中不受打扰,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没有阻力,是在需要的时候好朋友能随时提供帮助,是看到朋友们和我们一起快乐,是和他们真正地友好相处,是能够信赖他们——这些是我们快乐共事所需要的。同样地,孩子们应该是比我们自己更需要尊重的人,因为他们天真,因为他们前途无量。我们需要的,他们同样也需要。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14/1100024O9-4.jpg

然而事实上,作为一个惯例,我们并不尊重我们的孩子们。我们总是试图强迫孩子们遵从我们而无视他们特殊的需要。我们专横地对待他们,甚至是粗鲁地对待他们。还有,我们期望他们服服帖帖的、规规矩矩的,我们总是记得他们的模仿本能有多么强烈,他们对我们的忠诚和钦佩有多讨人喜欢。孩子们总是会模仿我们,因此,让我们尽量友善地对待他们,我们不也希望帮助他们培养这种友善的态度吗?友善并不就表示爱抚。难道我们会认为第一次见面就拥抱我们的人是粗鲁的、粗俗的、没有教养的吗?友善包括了解别人的愿望,适应它们,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意愿。这就是我们必须展示给孩子们的友善精神。

要懂得孩子们的需要,我们必须科学地研究他们,因为他们的需要常常是无意识的。那是来自生命内的呼喊,根据某种神秘法则它们想要挣脱出来。我们对它如何挣脱所知甚少。一个孩子长大成人所基于的神奇力量一定和他从无到成为一个小孩所基于的力量相似。

我们对这个非凡过程的干预是间接的,我们给这个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所提供的是必要的成长手段,做完这些,我们必须谦恭地等待他的成长。

让我们任由这个生命在他的极限内自由成长吧,让我们仔细地观察这个成长的过程吧。这时我们的全部使命。也就是说,“不要阻碍他们的到来,因为给他们自由,不去妨碍他们,他们是一定会来的。”

更高层次的镇静和善良

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关注的成绩,我们发现我们能够找到让孩子们达到更高层次的镇静和善良的新方法,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经验来建立这些新方法。我们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完全是靠我们发明的这些方法和工具,而这可以总结为两个要点——工作的组织和自由。

工作组织得合理使孩子能够有自我发展的可能,让孩子散发能量,让孩子获得有益的、从容的满足。就是在这种工作条件下,自由引导着孩子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和获得很强的纪律性,而这种杰出的纪律性本身就是孩子身上培养出的镇静从容这一新素养的结果。

只有自由而没有工作的组织也是不行的。只给孩子自由而不让他工作,他就会被浪费掉。因此,工作的组织是“善”这个新结构的基础,但如果不给孩子利用它的自由、不给孩子去扩充自己从最重要的活动中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所有能量的自由,这种组织也是徒劳无用的。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14/11000234O-5.jpg

 人类的历史中难道就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现象吗?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个将组织工作和获得自由成功地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从整体上说,人类的善”也有所增长,在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中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可以这么说,罪恶、形形色色的邪恶、残忍和暴力在这个进步过程中逐渐地减少。

 精神上的需要

 在帮助孩子健全发展的一切所需里,最常被人忽视的,就是人性的特质——即孩子精神上的需要。孩子内心的人始终隐而不见,孩子在我们面前表露出来的,只剩下他们为了极力维护自我所做出的负面行为反应,例如:哭泣、尖叫、不当的行为、害羞、不听话、说谎、自私和破坏东西等。如果我们认为这些自我防卫的方式,就是孩子的性格要素的话,那我们可就犯了一个非常大的错误。一旦我们犯下了这个错误,我们会接着认定,我们有责任用最严厉的方法,来改掉孩子的坏毛病,所谓严厉的方法通常就是体罚。但是孩子的这些负面反应,往往来自道德上的缺失,或者有时候是精神上的失调,这两者的后遗症都可能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我们都知道,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道德的饥饿或精神上的疾病,都会对人造成致命的影响,其严重性不亚于身体的挨饿受冻。由此可知,儿童教育着实是人类发展教育里最关键的一环。

 正因为如此,我们肩上背负着重大责任,更必须小心谨慎地了解会消灭孩子精神的原因,并融入孩子的世界。在大人数不清的规定教条下,孩子好像永远有犯不完的错。直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几乎习以为常的毫不留情的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但是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扮演一个比以往温和很多的角色。诚如美国文豪爱默森所言:“童年是永恒的救世主,反复地回到堕落者的身边,祈求把他拉回天堂。”倘若我们能够醒悟到,儿童保育是多么必要与迫切,我们就能为了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报名地址:槐荫区经十路24666号凯旋新城东区7号楼101室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