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

网友投稿 2019-09-01 12:2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模式的出现,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有力支持,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较的优势,充当着更多的教与学的中介和角色,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教师工作强度。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十一世纪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习,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如今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1、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普及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优化了课堂教学,为课堂带来更加实用的辅助作用。

2、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这次课改为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应用的情况和效果却存在一定问题:有些教师不能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不少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时没有针对重难点设计内容等。那么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孜孜探索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3、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我校已经将信息技术引入了课堂,教师通过早期的培训,对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并且被广泛应用,一批教师已经具备自主开发课件和制作课件能力。我校教师从“课堂教学”这个点上再做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些方法来优化课堂教学,在深入研究“如何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课堂”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推广经验。

(二)保障条件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大力推进加强信息化建设,创立校园网络平台,实现班班通工程。我校为给教师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教育性素材,建设了信息资源库,包括课件、音乐、视频、图片等综合素材,还有课堂教学的实况录像,方便教师课件制作和教育教学探讨,随着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不断提高,我校的教育技术配备正按全国一流标准建设,目前我校已经通过了现代化学校的验收。

(三)目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设情境,优化课堂结构,突出教学重难点,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它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独有、广阔的学习环境,又可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和实践的机会,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四)课题界定:

本课题里的信息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

高效课堂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全体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五)研究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努力使学生在新颖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上,充满兴趣,自主探究,培养思维,达到全面地发展,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目标一:根据各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并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增强学习兴趣、丰富教学资源。

目标二:准确分析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中的整合点,利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1、调查法:(1)调查目前我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方面的现状;(2)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教学效果,搜集资料,了解情况。

2、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二)研究内容:

围绕研究目标,开展以下内容研究:

1、使用信息技术创设学生学习情境,丰富学习资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丰富的学习资源融入课堂之中,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情境中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形成技能的同时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2、聚焦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利用信息技术,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指导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剖析教学的重难点,设计信息技术内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对呈现内容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不断地完成“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三)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运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积极开展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在如何打造信息化的高效课堂方面的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课上导入情境的创设、新授环节重难点的突破等方面入手,改革传统课堂的授课模式,解决好主体和客体、手段和目的、预设和生成等之间的矛盾,力争使信息技术的运用达到最佳状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三、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习基础相近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的确明显不同,是什么原因?怎样解决?带着这些问题,针对近几年对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化资源选用中,缺少分析与评判

丰富的网上资源能为信息时代师生的教与学带来便利,如果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在一些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中就发现有些教师在运用信息化资源中,从网上下载课件,课堂完全照搬。教师选用信息化 资源比较随意, 没有进行二次组织或开发。如在一次教学观摩中,整堂课就是让学生观看示范课程,这样课堂活动就忽视了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缺乏必要的师生感情交流和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

2、信息化资源运用中,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些教师在学习教育新理论以后,片面认为课堂教学全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片面地贯彻这一理念,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基于资源的主题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没有很好地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没有意识到应该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各种信息化资源,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

3、信息化资源运用形式上忽视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应用的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顾信息化教学资源是否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关,在教学设计中围绕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而不是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去进行教学设计,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重点难以落实,教学难点难以突破。

五、研究成果

通过研究,全面提高了教学的质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创造素质,使创新教育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主要体现在:

1、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对课堂学习兴趣盎然。

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走进创新型的课堂,意味着今天有无数的惊奇与探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创造的火花。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学,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创新成了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

在本学期县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的几次调研中,随机听课优良率都超过了90%。有两次还达到了100%。在州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领导、专家都对学校使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设计创新教学的水平予以了肯定。

2、教师更新了教学理念,提高了教学能力,增强了科研意识。

我校为确保课题顺利进行,提高参与人员的能力,课题组规定月课题例会制度。例会中,或研究课题实施中出现的新问题,或小结检查前一阶段工作,或进行师课后反思小结,或提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注意事项。通过课题研究,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良好的研究环境,培养了部分科研骨干教师。

我校教师共发表州级以上论文近80篇,获奖60余篇,在州数学优质课竞赛中,我校毛元群老师获州二等奖,所撰写的论文《数学教学中进行因材施教的体会》、案例《课堂里的买卖》在第三届全国当代基础教育学术作品评选活动中分别荣获二等奖。

3、学生创新意识、精神、能力得到培养,在学生整体中初步形成。

自课题开展以来,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在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学水平的新型课堂中,有了自主的时空,得到了真正的尊重与平等交流。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信息技术新课型中,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带着兴趣动口、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在40分钟内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参与全班的探究性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学会创新,并在参与活动中学会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来校调研的专家、领导都对学生在课堂中表现的敏锐思维,独特视角,勇敢质疑,大胆表现赞叹不已。学生在课堂上和学校的各项事务中都积极参与,大胆创新,做了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