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文化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课堂 文化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师生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而文化,是充盈于课堂间的重要养份。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历史学科因其涵盖广博,在构建课堂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历史课堂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容易对教师形成误导。
一、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势:
1、音像图画等直观材料,利于学生直观感受;
不同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教师凭一支粉笔,把三维的世界刻写在二维的黑板,去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大任。现今,教学手段更加多样化,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将音像图画视频等资源,充分运用于教学上,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
北宋都城东京是怎样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又是怎样一幅旷世之作?教师凭借教材上有限的资料和语言的描述,在学生头脑中,恐怕也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凭借多媒体教学,一张美轮美奂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展播,就能让学生自己的心灵与画卷共鸣。
红军长征,是如何历尽艰险的?飞夺泸定桥又是如何能飞渡天堑?一段《飞夺泸定桥》的影片片段,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境。
2、海量的网络资料,利于教师扩展教学空间;
现在,教师不会再感叹手里资源的匮乏。打开电脑,所需要的资源可以海量搜索选用。我们可以借鉴全国各地的资料、试题,可以浏览观看各种精美课件。教师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几乎可以无限拓展教学空间。
3、各种风格的教学设计、课件,利于教师占用筛选。
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会有异于他人的长处,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各种不同风格的教学手段,“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须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借鉴、整合,最终可以达到为自己所用的目的。
二、容易对教师形成的误导:
借用一句广告词:“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信息技术的贪用、赘用,也可能带来麻烦。
1、历史课堂变成素材的展示与堆砌;
资源是海量的,如果不加以精选与甄别,往往会形成素材的堆砌。如果一堂课准备了40多张PPT的,那是准备一分钟翻一页吗?这让学生如何在一分钟内消化和吸收一张PPT 呢?复习课选用的试题材料如果不符合现在需要的,也应该摈弃。
2、超越学生知识层次的探索与研究;
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课堂所导向和探究的问题,就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超越了学生知识层面的探究,于学生何益?教师在设置问题导向探究的时候,不能过分“拔高”,更要注意一些毫无意义的研究。
3、教师失去自我思考后的盲从和迷茫。
在这新技术、新观念如乘坐高铁般纷繁更替的时代,更需要我们的思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风行全国的“杜郎口模式”,是有他存在的合理性和一定的可行性的,但绝不是简单的把课桌从“秧田式”摆布成“餐桌式”那么简单。失去了自我的盲从,最终不过是“邯郸学步”而已。
三、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
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文化,是充盈于课堂间的重要养份。
1、依托信息技术,获取有效资源;
在当下教材的框架体系下,占用材料,筛选材料,贵精不贵多;
信息技术环境下,资源极为丰富,而并非所有的资源,都可以“拿来就用”。选用资源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所选资源是否和现用教材版本相符合;2注意所选用资源观念是否符合现在需求;3注意所选资源与课程目标相符合。4注意资源选用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2、人文主义关怀,构建和谐环境;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立足教材,立足文本,每堂课都要有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讨论、自我消化的时间,课堂教学是生成而不是预设。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手中最直接的资源。用好手中的教材,在有效选择资源的同时,回归以教材为本。
课堂教学中,还应当注意把时间还给学生,留够留足时间让学生自我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充分自我消化知识。要让学生的思想“动”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不是教师自我表演与彩排,是不能完全预设的,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生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根据课堂和学生的需要,及时调整思路、把控节奏,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3、注重课堂效率,形成独立风格
教师应立足自我,建构教学个性化,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教师这个职业会最终消失吗?在当今信息技术条件下,如果集中一批全国最优秀的教师,将他们的上课内容录制成视频,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到同样的教育,能行吗?答案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每一个优秀的教师,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而这种风格,是针对于这一批学生的教学而最终形成的,这便是孔夫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因此,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这个“主导”,就要求教师要构建教学的个性化,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4、培养正确史观,构建文化课堂;
对争议问题的探索要慎重选择,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争议问题,教师在引领学生探索的时候,应该要谨慎选择。
历史课堂文化,要注意传承祖国传统文化,但历史必须具有真实性和严肃性的特点,并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初中历史教材中,张衡“地动仪”是作为一个知识点呈现的,现在已经从教材中删除。同样颇具争议的,还有“司南”,但“司南”仍然保留在教材上。在这些学术界史学界争议仍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应该做到心中有数,谨慎选择,这有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形成。
5、利用信息技术,增添课堂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更新,教师在课堂上所能利用的信息技术手段也呈多样化发展。除了影音、图像的剪辑使用,还有不断推陈出新的教学软件可供参考和利用。合理选择与熟练运用教学软件辅导教学,能给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应当从“传统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变,不断自我更新与拔高,去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