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课程到底能教会孩子什么?实际案例告诉你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STEAM就是
科学(Science)
技术(Technology)
工程(Engineering)
数学(Mathematics)
艺术(Arts)
百度上说:能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提升全球竞争力。听着高大上,一琢磨还是不懂。这也是我刚接触STEAM教育的第一感觉,“不明觉厉”又“不明就里”。
不过,多次接触孩子的STEAM课程后,我慢慢理解到:甭管它字面意义多高大上,最核心的特质就两个。
No.1
教“思考过程”而不是“科学知识”
先说一个孩子手工课的案例。
这堂手工课是做一个小沙包。
一般老师是这么教的:
第一步,教怎么裁剪布料;第二步,教用针线来缝合;第三步,缝的时候收针怎么做。最后,把沙包封上口,填充沙子。学生只要按老师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做,就可以做出一个统一的小沙包来。
但STEAM课是这样教的:
第一步,老师问学生,沙包是干什么用的。你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和现实联系起来,思考它的功能是什么。沙包是玩的时候互相丢的,打到人的时候不能很疼,就不能用坚硬的材质来做,但又要保证丢得远,还得有一定的重量。
这样思考后,学生自然会去想要实现这些现实功能,需要用什么材料。
所以,第二步,老师会让学生自己选择用什么材料做沙包比较合适。
第三步才是怎么做。
做完之后还有第四步,一定要丢一丢检测一下,用现实来反馈。
让我们想一想。
一般老师的教学方式容易导致一种情况:这次做沙包,会了;下次让学生做汽车模型,又不会了。因为他觉得汽车模型和沙包完全没关系,我知道怎么缝沙包,可汽车模型是个全新的东西。
换成STEAM的教学方式,做汽车模型还是可以用这四步完成:一,有什么用?二,基于用途,需要什么材料?三,怎么做?四,做个检测,获得反馈。这个思维方法还可以延伸到其他地方,甚至长大以后设计轮船、机器人什么的都可以用上。
这就是传统教育模式的特点:着重解决已知问题,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点。
而这种不需要自主思考,按图索骥的方式恰恰是STEAM所摈弃的。
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成倍增加,这造成了steam教学的“慢”。
但慢有慢的好处,虽然效率低了,但老师把时间花在了引导学生观察、实践、发现、思考甚至讨论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体验得出结论。恰是这种着眼于思考方法的“慢教学”,给了孩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No.2
“整合问题”而不是“寻求一点”
第二个案例是“虫虫奥林匹克竞赛”
在美国STEAM课程,老师让学生从网上买来电子虫。学生首先要观察虫子生理结构的特点,它有什么能力,不同的虫子,有的爬得比较快,有的力气比较大,有的善于穿越障碍等等。(这部分包含了生物知识,还包含了结构和功能匹配的整体思维方式)
观察之后,目标是为了设计虫虫的奥林匹克竞赛,于是要仿照人类的奥林匹克竞赛,设计不同的赛道。每个虫子特点不同,你得根据你的虫子的特点,设计出有利于自己虫子的赛道来。(这又涉及到了物理、运动知识和设计能力)
设计出赛道之后,还要制定比赛的规则,要为竞赛做宣传,这里涉及到人文艺术的东西,是STEAM中的A部分。
你会发现,组办一次“虫虫奥林匹克竞赛”,孩子们要用到的知识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识都是跨学科的。
像这种比赛,STEAM课上经常有。几个孩子为一组,几组一起做个项目,中间涉及多学科知识,同时,整个过程尽量由孩子自己设计,自己制定规则。这是STEAM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注重整体性。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里有个很奇怪的“完美主义情结”,不论学什么,都希望孩子学得又精又尖。比如数学,如果这孩子会两位数乘法了,马上就给上难度更高的。易到创始人周航曾在湖畔大学演讲中说:勤奋而低效,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不正确”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小数点后的努力”。什么意思呢?假设现在在参加一个体操比赛,如果我们以前可以得9分,就努力打磨使自己能得9.5分。
“匠人精神”没有错,只是未来的方向,一定是“整合跨界能力”效用远大于“单项突出”。因为,高精尖的活儿机器人能代替,而人的能力必须体现在整合、创造上。
01 用日常现象延伸问题思考
STEAM推崇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孩子需要在日常中反复训练,才能够熟练掌握,最后形成思维习惯。
用常见物品完成一个临时目标,是很好的训练。
比如,做个飞机
这个临时目标听起来是不是很难?因为传统思维是:做飞机?肯定得有图纸啊,上面写着步骤。我们习惯了依赖现成模板来完成目标。
但STEAM要脱离标准模板。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我们前面讲到的四步来进行。首先,飞机的用途?先得能飞。然后,飞需要什么材料?接着是怎么做,最后是测试能不能飞。
02 学会做个项目(PBL)
STEAM课程还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随时随地搞项目。
比如前面讲到的“虫虫奥林匹克竞赛”就是个很完整的项目。
完成一个项目,孩子需要将各种不同知识串联起来运用,是一次很好的跨学科整合能力训练。
可能你会认为,“项目”这种庞大复杂的活动,只能在工作中完成。光是老师和孩子,能完成什么“项目”?
其实不然。“做个项目”关键之处并不是“项目”本身有多复杂,多少人参与。而是要有“做项目的思维”,什么是“做项目的思维”呢?就是哪怕一件小事,也愿意去延展和深入。
比如小朋友偶然问到阳台上花圃里一种植物是什么?我们知道那是“薄荷”。但并不是马上告诉她,而是来做一个“项目”。然后设计了这个项目:记录植物的特征;根据特征上网查询它的名称、用途;用薄荷泡水测试它的功能;思考能不能出售,为出售定价并制作广告。
这个过程涉及到了:生物知识、广告设计、选址定价、数学知识……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