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也能与STEAM教育融合?看这位拿过8次美国学术新星奖的博士怎么做的
拿过8次学术新星奖的Keith Mason博士说,音乐剧能激发创造力、参与度和道德感,还能与STEAM教育结合。
来源 | STEAM在线
作者 | Alan 马(美国知名文理学院助理教授)
编辑 | 申晴
第一线的教育者和老师往往很困惑,如何才能设计和构建出一整套科学、有趣、又丰富的STEAM教材来。
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参差不齐,很多都是偏重编程、机器人、乐高游戏,很少有真正涉及Art/艺术方面的,也就是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很多都是程序性的。当然也有一定的训练,但这些课程往往只能归类到传统的STEM,艺术创造上面是不足的。
这一次为大家带来的是音乐剧进课堂,进入到课程设计,相信会对国内STEAM发展有所裨益。
(音乐剧融合STEAM课程倡导者Keith Mason 博士为美国某校定制打造的Hello, Dolly 音乐剧)
先介绍Keith Mason,他是课程开发、设计和评估的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将音乐剧引入到各种课堂,他是美国新泽西州Paper Mill Playhouse Rising Star Awards for Educational Impact/学术新星奖得奖者,一拿就是八次。
他的新书Musicals across the Curriculum: Interdisciplinary Pathways to Learning/《课程设计中的音乐剧:跨学科学习的门径》很快也会与读者见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联系我们,STEAM在线可以代购,也可以联系翻译。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谈音乐剧如何能促进和融通STEAM教育。音乐剧对中国读者可以说是新鲜又刺激的艺术方式,随着《狮子王》,《妈妈咪呀》,《芝加哥》以及一系列莎士比亚改编剧的流行而逐渐了解音乐剧。
而在美国,音乐剧绝对是主流,每年百老汇上演的各式音乐剧都有几十部,舞台、电视、电影都有不同形式的音乐剧呈现,是典型的多媒体、跨媒体的艺术形式。
Mason博士总结,音乐剧能激发创造力、参与度和道德感。参与度,比如,是指音乐剧是一门综合艺术,你去参与,比如会有艺术分工,从导演、编剧、演员、指挥、作词、编舞、灯光、化妆、舞美、设计、技术支持等各种职位,每一个都需要小朋友们去适应和担任。
音乐剧是最好的寓教于乐的形式,是entertainment/娱乐和education/教育融合最好的,大部分音乐剧都是与人为善,热心助人的典范,最好的代表就是《狮子王》。
而且音乐剧会有音乐和情节,孩子们可以在框架中任意改编和修饰,自主创意和联系生活就变得尤其重要。这符合现在流行的Concept-based curriculum/概念性课程(CBC)的发展理念,也即先有一个成熟、科学的课程理念,然后再构建出相应内容。
在中国,音乐剧形式与中小学的结合才刚刚起步,首先音乐剧是比较新颖概念,而且也是舶来品;中国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是小品、简单舞台剧,以及微型话剧。
但千万不要低估了戏剧/音乐剧的力量——中国新文化的开端五四运动就是从戏剧改良开始的,二十世纪出的“文明戏”正是除旧推新的代表。当时很多先进分子都是从初中、甚至小学开始接触新剧的。从这个历史维度来看,音乐剧有巨大潜力。
然而音乐剧如何和STEAM结合起来呢?Mason博士以他几十年的一线教学经验给出了具体而细致的答案。他也是从STEAM的五个不同方面来入手:
Science/科学:很多音乐剧富含了很多科学教育可能性。比如著名的《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就有很多阿尔卑斯山脉的知识——雪绒花的盛衰,阿尔卑斯山的形成以及地理特征;比如《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则有很多关于宝石的知识,红宝石、绿宝石、翡翠等,感兴趣的小朋友会学到很多。
而《飞天老爷车》/Chitty Chitty Bang Bang 则为学生们准备了投资、汽车、赛车和车模的很多知识。你能说这些不都是生动的科技课吗?
Technology/技术: 音乐剧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被改编为电视和电影,都有很多科技元素。声音工程学、混响、摄影、剪辑、数字特效以及非线性编辑都有很强的技术性。
Engineering 工程:为音乐剧《飞天老爷车》/Chitty Chitty Bang Bang制作特殊的汽车道具就需要很强的工程知识积累。用CAD/Computer Assisted Design 计算机辅助设计 技术来为舞台和戏剧准备道具,也是一个道理。
Arts 艺术:布景、服装、头饰、化妆、台词、表演都牵涉到很强的艺术性。音乐剧本身就是一门庞杂的艺术。舞台之后,是不是要设计海报,要不要想好宣传词?诸如此类,包括节目单的设计都需要艺术素养。
Math/数学: 布景安装,音乐的同步播放,舞台上各种设计、安排和计算,以及雕塑本身的设计,这些都会牵涉到数学知识。
Mason博士在音乐剧教育行业已经浸淫了几十年,如今的重心却逐渐转到音乐剧和STEAM的融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很多志同道合的教育学者都认识到,STEAM是未来的方向,教育的核心。
上面主要介绍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美国音乐剧也好,对音乐剧和STEAM有机结合也好,但事情并不是简单的1+1,或者相互对话,简单挖掘一下就可以。最主要是讲“音乐剧STEAM教育”纳入到课程大纲,并有相关理论和实验来支撑。美国现在流行的几种课程大纲分别是:
1. Concept-based curriculum/概念性课程大纲(CBC);
2.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由设计到理解;
3. Standard-based curriculum 标准课程;
4. 21st Century Standards 21世纪课程标准;
5. subject-driven approach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主题为导向的方法和多学科学习论。
这些不同的课程大纲标准都可以融入“音乐剧STEAM教育”。Mason博士特意提到了curriculum frame/课程框架这个概念,用音乐剧的概念(比如声画要同步),主题(比如《狮子王》中的探险和发现)和歌曲来界定学生要学什么。具体的程序和案例,美国有专门的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Habits of Mind/多样信息和脑力习惯标准来做。以后我们可以详细介绍。
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一切手段来切入,比如study guides/学习计划,电影片段、音乐和主题曲介绍、数字或文字材料。我们再看一些具体例子:
-
《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 音乐的基本常识,奥地利点滴,纳粹历史;
-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爱德华时期的英国伦敦,社会阶层论,语言和演讲,关于花艺的讨论;
-
《西线故事》/West Side Story: 黑帮历史,移民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典故,纽约城市建筑,科技的力量;
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以下的STEAM思路或方案都可用于每一个可能的音乐剧:
1. 使用合理技术为音乐场景创建故事板,比如时间表,路径分析图,决策树等等;
2.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或手工模型为音乐设计布景;
3. 选择一个表演曲调,并通过分析将其应用于某个STEAM学科;
4. 创造纸娃娃,以音乐剧内外所牵涉到著名音乐家、作曲、编舞、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专家、数学家等为模型;
5. 以表演曲调的风格创作一首角色歌曲,以描述纸娃娃的形象;
6. 通过艺术和科学中的光学物理学为音乐场景创造照明光;
7. 创建壁画、织物或数码呈现等他动手项目。
(声明:除STEAM在线原创文章外,STEAM在线分享和转载的文章皆为促进STEAM教育在中国的传播,非商业用途,都会注明来源,如文章、照片的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快速处理或删除,谢谢支持。)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