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巧勤: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摄影技术》课程教学的思考

网友投稿 2019-06-02 14:10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04/14105135Y-0.jpg

  【摘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摄影技术》课程不但内涵发生了改变,同时教学受到挑战。《摄影技术》课程将以怎样的姿态进行教学,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作者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摄影;教育技术;电化教育

一 问题的提出

  《摄影技术》课一直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基础课开设。近几年,有不少同学反映,这门课程学了以后,对今后的工作和专业发展帮助不大,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开设与本专业没有多大联系,因此,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受到影响。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观察和体会到这样的情绪。

  的确,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码相机日益普及,摄影的技术含量大大降低,人人都能拿着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把摄影看成是一项简单易学的娱乐消遣活动。因此,在广泛的意义上,数码摄影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大众消遣文化。计算机各种图片处理软件的面市,又使摄影后期制作变得轻松、容易,从而摆脱了复杂的传统暗房制作工艺和黑暗、潮湿的工作环境。但凡稍有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的人,利用各种软件都可自由的对数码影像进行一般的加工和处理。在这点上,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能做到无师自通。再加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视觉图像的获取易如反掌;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课件制作》、《平面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使课件的制作变得简单了。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下,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摄影技术》课程提出了新的问题:这门课程有开设的必要吗?开设目的是什么?老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困惑了一段时间,也作了一些思考,将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以请同仁赐教。

二 回顾历史

1 摄影与电化教育的渊源

  自从电教媒体进入教育领域,为大众化的摄影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在技术上的扩展,担当起了服务于教育教学的重任。

  1936年7月,当“电化教育”这一名称出现时,摄影便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摄影与电化教育的渊源,在孙健三先生《关于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及学术内涵》一文中,以史料证明了这点。文章中列举了1938年,我国高校第一个教授“电化教育”专业的教学班四个学期的课程设置:

  第一学期:国文;英语;物理;算学;电化教育;机械学;摄影初步。

  第二学期:英文;化学;无线电学;光学;教育电影;收音实习;音乐;美术;电影文献。

  第三学期:教育原理;摄影学;剧本审编;内燃机;无线电工程;无线电文献;金工;音乐;电码收发。

  第四学期:电影摄制;暗室技术;电机工程;电信;无线电设计;无线电修造;播音实习;放映机修理。

  从以上课程设置不难看出,要求学习者对摄影技术的掌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从此,摄影伴随着我国电化教育走到今天。

2 摄影技术课程的历史意义

  1978年以来,学校的电化教育迅速发展。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开展了电化教学,建立了电化教育机构(电教室、电教科、电教中心等)。这一时期,电化教学是以幻灯、投影、录像、电影为主的视觉形态上的教学手段。幻灯、投影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摄影为幻灯、投影媒体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为推行和发展电化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校1980年初成立电教科,负责全校电视节目的转播、录制;幻灯片、投影片的制作和播放;科教电影放映;录音磁带的转录和播放;有线、无线扩音设备应用教学;电教设备(录音机、幻灯投影机、电影放映机、电视机、收音机等)维护和维修的工作。1983年开设《电化教育》公选课,是四川省最早开设《电化教育》课程的高校之一。选课对像为文、理学生,理科学生选课较多。使用肖树兹先生编写的《电化教育》教材(1983年第1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随着电化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适应形势需要,1993年将《电化教育》公选课改为公共课,除物理、数学、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外,成为全校其它专业学生的公共课,使用南国农先生编写的《电化教育学》教材,使更多的学生得到电化教育的学习和锻炼。

  电化教育时期,大、中、小学校的教育媒体技术以视听技术为主,幻灯片、投影片、电影、录音是课堂教学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而教学软件是幻灯片、投影片。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生制作幻灯片、投影片的能力显得由为重要。无论是作为公选课还是公共课,要求学生掌握摄影技术、翻拍技术、暗房冲洗技术、幻灯片的制作、拷贝、染色技术等,是《电化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幻灯片、投影片的制作方法有多样,摄影法是幻灯片制作的主要方法。在这一时期,无论从教材内容,还是教学形式,都能够适应电化教育发展的需要。2004年《现代教育技术》成为全校公共必修课。教学内容中,任然保留摄影技术部分。1998年,我校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学生。在教学计划中,《摄影技术》一直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

3 回顾幻灯片的制作过程

  幻灯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统的幻灯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恐怕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既然摄影为电化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有必要将幻灯片的制作过程作一简单介绍,也是对曾经是主流媒体技术的回顾。其方法是:

  (1) 幻灯教材的准备。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选好教材内容,并选准题目,围绕选题收集资料、素材。

  (2) 幻灯片制作过程。摄影法是制作幻灯片最主要最普遍使用的方法。因此,首先需要了解摄影基本知识,掌握摄影技术、暗房冲洗技术、翻拍技术等。

  ① 拍摄 用传统照相机拍摄实景、实物,或对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进行翻拍。要求画面清晰、构图完美、主体突出、主题表达准确。

  ② 胶卷冲洗 将拍摄(或翻拍)过的胶卷通过冲洗工艺,即显影、停显、定影、水洗、干燥的过程,获得底片(此过程在暗房进行)。

  ③ 幻灯片的拷贝 用负片(即底片)印制幻灯片正片的过程叫做拷贝。幻灯片的拷贝采用接触法。硬件设备为印像机(或放大机)。将底片的药膜面向上,幻灯正片药膜面向下,让两药膜面相对并紧密接触,固定在印相机上,通过正确曝光,使幻灯正片感光(此过程在暗房进行)。

  ④ 冲洗正片 将感光后的幻灯正片,通过显影、停显、定影、水洗、干燥的过程,从而获得透明的正像,即幻灯片(此过程在暗房进行)。

  以上过程为黑白幻灯片制作过程,若需色彩片,可用染色方法获得不同的单色色彩,如棕色、兰色等。彩色幻灯片可用两种方法获得:一是采用上述方法,但制作难度较黑白幻灯片大,制作过程也较复杂一些,制作周期较长,并受到设备条件的限制;二是采用彩色反转片进行拍摄,在专业冲洗店一次冲洗,便可得到彩色幻灯片,此方法快捷,但成本较高。

  (3) 组装 把冲洗好的幻灯片按尺寸裁剪,装在幻灯片框内,制成幻灯片成品。根据教材内容编排幻灯片顺序。

  (4) 编写稿本 配合画面以解说词的形式来表现教学内容。最终完成教学所需的幻灯片。

  从以上制作方法不难看出,用传统摄影方式制作幻灯片较之于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幻灯片,其制作周期长、制作程序复杂、制作成本高。

三 现状分析

1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摄影技术》最初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基础课开设,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摄影技术、学会制作幻灯片的能力,为基础教育制作各个学科教学所需的用于幻灯机放映的幻灯片,摄影教学目的性很强,使用的教材也是围绕幻灯片制作进行的。教材内容除了摄影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外,有很大篇幅介绍在暗房中进行幻灯片冲洗、印制技术和翻拍技术。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原有的教学目标已丧失,新的教学目标含糊不够明确,教师教学显得底气不足,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感到茫然。过去的教学目标受到现实需要的挑战。

2 技术层面上的转变

  (1)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幻灯、投影媒体已不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并逐步退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是CAI教室,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教室、远程网络教室等。

  (2) 计算机已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各种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人性化的设计,使广大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软件自制出教学所需的各种课件。如用PPT可轻松制作集声音、动画、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幻灯片。此幻灯片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幻灯片,以传统摄影方式制作幻灯片已成为历史。

  (3)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数字信号的获取是一切活动的核心,在这点上数字摄影有着独特的优势。数码照相机设计越来越智能化、人性化,掌握摄影技术的门槛大大降低,拍摄照片已不是一件难事,数码照相机即拍即看,方便了普通摄影者。有了这样的物资基础和技术环境,摄影变得更加大众化、普及化。

  (4)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视觉形象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信息载体。当今社会是一个读图时代,图片是获得知识最重要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字摄影应用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功能之一是呈现教学资料,由此扩展了摄影技术的应用空间,为获取教学所需的数字图片提供了方便。

3 缺乏适合专业的摄影教材

  目前,各学校所用教材五花八门。教材使用缺乏规范性。原因有三:

  (1) 许多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归属不同的二级学院,有的归属计算机信息技术学院,有的归属新闻传媒学院,有的归属教育科学学院等等,由于归属不同造成教育技术专业培养方向具有侧重性、多样性,因而专业课程设置也就具有侧重性多样性,技术性强的课程难以使用统一教材。

  (2) 市场上出现的摄影书籍不少,也不乏摄影教材,授课教师可各取所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各自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规模、设备情况等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既省事又灵活。

  (3) 一些任课教师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和自身的需要。自编教材的使用成为普遍现象。

  教育技术专业需要怎样的摄影教材,既符合专业特点,又适合社会发展需求。虽有专家进行了教材编写工作,但还需要时间,通过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

4 教学内容单一

  摄影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个特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然而在技术知识的传授中,往往注重对摄影自身知识的理解,忽略了它作为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特点,与其它专业课程不能互动,从而失去扩展摄影教学外延的平台,因此显得孤立,不利于《摄影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与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不协调。

  5 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数字技术广泛应用和普及,使原来《摄影技术》课程教学受到影响,加上目前课程教学目的性不够明确,一些领导和教师对该课程的开设产生了疑问,重视程度大大降低,课时被压缩,经费减少,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实践环节受到影响。这些都是导致《摄影技术》课程处于尴尬境地的原因之一。

四 思考及措施

1 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摄影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是在专业发展目标明确的情况下才能确立,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专业培养目标的问题。2004年,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五个发展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媒体技术、教育软件工程及现代远程教育。在这个大的框架下,找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区域性优势的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为《摄影技术》课搭建坚实的、创新的、有特色的教学平台。

2 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教学系统中的基本要素,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和组织教学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是直接关系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育技术学专业需要怎样的摄影教材,既符合专业特点,又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是值得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1) 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教育技术学专业所用教材,应与当前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趋势相吻合。教育技术学科始终处在科学技术发展最前端,教材要具有一定的前沿性,能即时将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

  (2) 要体现专业特色。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摄影教材要不同于其它专业的摄影教材,如新闻专业、摄影专业、广告设计专业等,其教材内容应紧扣教育技术学专业特点,教材中数字技术、媒体技术、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等将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以往的摄影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实行淘汰一些、保留一些、增加一些的原则,处理好教材结构。

  (3) 应当在本学科领域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有专长的专家学者组成编写组,统一规划,经过考察调研,结合专家各自优势,汇编教材,这样可以集众人之长,避免个人独撰时受到的知识局限。

3 发挥审美功能

  无论什么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是综合型人才,能立足于社会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的目的所在。

  就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入口而言,都是来自理科的学生。在中学时期,由于受分科教育体制的影响,这些理科学生的人文社科知识以及审美素养比较欠缺,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不利于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摄影作为艺术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有义务有条件来担当起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任。当今,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大大降低了摄影技术的门槛,摄影的重心由技术向艺术、文化方面转移,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社会发展的需要。摄影教学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许多教学工作者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做得不够。虽加强了摄影构图、色彩运用、图像艺术加工,摄影作品欣赏的教学环节,但这些内容大多还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分析、讲述,缺乏真正从文化的、人文的、艺术的、美学的层面上去认识和了解,教学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在教学过程中,将美术理论、绘画知识、美术作品欣赏等充实摄影教学内容;把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诗句、古典诗词引人入胜的意境渗入到课堂中,都对理解摄影,进行摄影创作,提高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有很大帮助。同时,教师在备课、教学中,进行了艺术的熏陶和积累,有利于促进摄影教学迈向更高的境界,走向更高的层次。

4 横向联系拓展空间

  《摄影技术》课程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它不同于诸如新闻摄影学、电影摄影学等学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些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研究,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学科系统性强。如果把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摄影技术》课作为孤立的一门课程,那么在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它将失去存在的意义。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型学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系统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摄影技术》课程要顺应形势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其内容和重心应围绕专业特点而开展,真正让学生通过《摄影技术》课程的学习获得摄影技术与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育媒体的电影电视创作、多媒体技术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用技术。教育技术学科中一些专业课程的开设是拓展摄影教学内容非常好的平台。《多媒体课件制作》、《平面设计》、《动画制作》、《教育电视制作》等课程都能与《摄影技术》课程找到契合点,开发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也使《摄影技术》这门课程有了新的支撑点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孙健三.关于电化教育名称的由来及学术内涵[J].电化教育研究,2007,(1):73-75.

  [2]陈琳.信息技术对摄影艺术的影响[J].文艺研究,2005, (10):153-154.

  [3]范文霈.论信息时代的数字图象的传播[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68-72.

  [4]钟建明.图象数字化对摄影教学的影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3):096-098.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