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TEAM//专访百仕达小学《城市与生物多样性》课程老师: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
E-STEAM教育是什么?
”STEM教育来源于美国,以基于问题学习、项目式学习、工程设计等方式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进行融合。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根据中国教育特点,运用自然环境教育为载体,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及艺术等各学科融为一体,开发以自然环境教育为主题的E-STEAM综合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创新。
作为生态环境主题的跨学科教育体系,E-STEAM结合义务教育学科标准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平衡理工科与人文学科知识特点,保证课程的内容适用于中国教育体制。另外,TNC中国还结合美国Nature Works Everywhere课程素材,进行本土化课程研发,产出了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课程。因此,E-STEAM教育旨在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认识并探索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开拓全球视野,锻炼能力素养,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教学中启发学生解决问题?
”
TNC的老师在百仕达小学的E-STEAM《城市与生物多样性》课程已经开展到第九周了。同学们充满着热情和期待参与课程,带着种出可食植物花园的美好愿望。当种子播种下去以后,学生的角色是什么呢?老师可以从哪方面来帮助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过程,如何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呢?让我们来看看自然客带回来的,与TNC老师的教学访谈吧!
●自然客:老师,现在种子已经种下去了,相信种子的萌芽和生长,一定很值得期待吧!
●TNC老师:每个小朋友都期待有新鲜的嫩芽从土壤中蹦出来,这节课我们在阳台上进行了30分钟的教学,好几个同学一上天台都高兴得跳起来,很激动地说“我们的种子发芽啦!”看到同学们欣喜的表情,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他们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了。
●自然客:看来小朋友前期的努力功不可没啊!
●TNC老师:你说的对!后期的维护也很重要啊!我一直在启发同学们明白,种子萌发出来是成功的一种形式,是对他们前期工作的肯定。但仍然有同学会面临没有萌芽的情况,即使没有,我们可以借此机会来理解“接受、总结和改进”的重要性,这也算是另外一种学习!
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两个小组在阳台上迟迟不想走,表现得失望和若有所思。仔细一看才发现,他们种的东西都没有长出来。其实这些组员平时都特别认真,课后作业和课堂参与都做的很棒。但为什么没长出来植物来,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孩子们重拾信心。
●自然客:那师您后来怎么做的呢?
●TNC老师:在后面的课程中,我引导大家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做一次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首先,我先让大家接受这样的事实。没有萌发出来是现在面临的现实,而不是必然的结果。我们仍然有很多解救和改进的方法。
其次,我引导同学们总结出本次种植的经验,包括什么因素帮助种子萌芽和生长,什么原因可能对种子的生长有坏的影响等。同学们各抒己见,比如:种子的新鲜度、种子类型、土壤、浇水、天气、施肥、动物破坏等。讨论的过程十分激烈
然后,我鼓励同学们来总结分析一下自己小组的做的好的部分,以及需要改进的部分。(我很少说成功与失败,因为在我看来,只要参与到课程中来,已经算是成功,没有萌发出来,不代表失败,只说明还有一些进步的空间,还可以向别的人请教经验,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接下来,每个小组都要与其他小组分享各自讨论的结果,听众们就负责给建议和解决方案,也要检讨一下自己还能做的更好的地方。
整个过程下来,就变成一个“遇到问题-分析-讨论-总结-再讨论-反思”的完整的学习过程
●自然客:那其中有什么有趣的讨论么?
●TNC老师:刚开始,大家会说一些普遍了解的知识,比如暴雨天的影响。但是同学们需要把暴雨天看成一个固定的条件,就像做数学题一样。为什么在同样的天气情况下,有的种子萌发出来了,有的却静悄悄的。这就延伸出种子的活性、外界的干扰等因素。所以,我希望同学们得出更具科学性、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的讨论结果,这对于他们常规学科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同学们遇到困难和疑问,就要去解决。一个人解决不了,那就一组人。一组人仍然有问题,就整个集体带着问题去思考。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就担任着启发者的角色。
●自然客:那后来找到种子未能萌芽的原因了么?
●TNC老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来那个小组由于各种原因(春游、放假等),没有参与轮值浇水(按照约定,每天轮一个组来给所有植物浇水)。他们也没有提前讨论出解决方案。当然,这个“悲剧”大家都有责任,其他组也没有帮他们浇水,各自顾着自己负责的那一片。经过这件事,大家都了解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大家互相关照和帮助,才能种出一整片的植物花园,不然,就有的地方成了“沙漠”,有的地方成了“森林”。另外,种植的植物也是小组讨论出来的,而这个小组选择的植物,不是普通的青菜,所以萌发出来有困难,估计种子也不太新鲜,所以她们很灰心地说:“老师,我感觉我们的盆里种不出来东西了”。
●自然客:看来同学们真的很失望。
●TNC老师:对的,我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的失望。我希望大家明白,学习过程中,甚至是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同学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去解决困难,而不是被困难所左右。后来我问他们,那我们可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补救呢?接下来就是整个班级集思广益的过程,每个小组回去想想解决的方案,下节课再来分享,一起努力种出一片“可食花园”的小森林,而是一片属于“自己”的小绿地。
●自然客:我相信同学们下一节课会有很多东西分享。哈哈!那么,小河老师还遇到其他的困难么?
●TNC老师:我还想要说关于资源分享的问题。在阳台的时候,因为工具(浇水壶、小铲子)和物料(土壤、肥料)有限,需要大家共享,但是刚开始的时候,大家的“物权意识”都很强(注意:我没有说占有欲,而是用了比较中性的表达)。我听见同学们不停地在大叫“你怎么把我的水壶拿走了!”“老师,我的小铲子没了”“老师,我的土壤不够了,因为别人用完了”。很明显,同学们没有协作意识。当然,这次我自己准备的物料也不太够,这也是造成混乱的原因。但很多时候,即使准备的材料够了,还是会出现争抢的情况。为什么呢?我们需要批评同学们么?
●自然客:那应该怎么办呢?
●TNC老师:其实,很多人喜欢给孩子贴标签,比如“不合群”“自私”“害羞”“占有欲强”等,这是有问题的。老师就更应该避免给孩子贴标签,因为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孩子们不是所谓的小气和自私,什么东西都要据为己有。老师可以避免责备同学们,用正面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分享的好处,比让他们知道不分享的坏处更具有意义。如果大家熟悉孩子的发展阶段的理念,就会发现,其实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们就会对物权有了一定的概念。他们有时候会以为,自己使用过的东西就是自己的。而老师可以在这个方面进行引导,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他们自己,我们生活在群体中,孩子们可以通过分享和协作,在群体内获得满足感和归属感。当然,我们也需要商议一个大家都同意的规则,这样大家就可以在有规则的基础上,进行分享和合作了。
●自然客:原来一节简单的自然教育课程,有这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相信TNC老师的反馈,也能启发其他教学实践者更多的思考。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