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启发——引导”教学模式

网友投稿 2019-05-14 10:26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516/10260S061-0.jpg

◇ 摘 要 ◇

◆“启发——引导”教学模式并不只是在教师的语言下启发,同时也要注意从物理实际问题的呈现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中物理“启发——引导”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理念,通过生活中问题的呈现和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建构外部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好“启发”与“学习”的关系,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启发——引导”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学习理论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学习理论观点认为,认知结构不是事先就在头脑中的,也不是外部世界所赋予的,而是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发展变化的。

当学习者从外部获得的信息能够被原有认知结构所接受,这时学习者就将这些知识同化;当外部信息和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发生冲突时,学习者就会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以达到顺应。

学习者就是经过同化——顺应——同化——顺应……如此反复这样一个“平衡化的过程”而不断建构知识的。

 

2.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依据教师和教材提供的材料,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亲自探索和主动研究,并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

 

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以层级网络的结构形式组织的,这种结构知识间的关系是上位的涵盖广的概念包含着较低层次的概念。

那么学生的有意义学习,也就是利用适当的上位概念作为基础,由它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采取由“高层次”向“低层次”的知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式。

二、启发——引导教学模式的功能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信息技术创设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情境,每一个情境的引入都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学生只有通过认真的观察才能获得思考的证据,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的理解所研究的问题,进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在一系列的问题情境的引入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有利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启发——引导”教学模式,不仅要求学习材料具有一定的结构性,整个教学过程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结构性,这两个结构性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做精心的安排和设计。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的层次关系和问题情境材料如何最佳地呈现等问题,所以使教师在教育心理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3.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科学思维方法

在问题情境的不断呈现、教师的不断启发、问题的不断解决和新问题的呈现等过程中将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利用分析、类比、归纳、综合等科学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三、启发——引导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516/10260R2N-1.jpg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启发——引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主要包含设疑、辩疑、释疑三个部分。

◆设疑阶段也就是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阶段。

◆辩疑阶段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观察、思考、形成概念或规律的阶段。

◆而释疑阶段是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行练习运用和巩固深化的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不断重复这三方面,环环相扣,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建构。

在引发动机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出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

例如,“力的合成”一节:

 

1.引发动机

(1)复习导入

通过多媒体呈现俯卧撑的动作,两臂间距调整,看看手臂用力有何感受?

(2)引出本课

这时通过多媒体呈现这一节课的主题,将力的合成图示展现出来。

(3)提出疑问

多媒体投影展示实物,提出新的问题:怎样求解两个力的合力?这时学生要在倾听的同时结合屏幕的实物图进行思考。

 

2.引导观察

通过信息技术展现特殊的两个力的合成,先用同一条直线上的力进行合成,在找互相垂直的力的合成,进而过度到任意角度两个力的合成。

 

3.形成概念、总结规律

通过教师细致的演示和学生的认真观察、仔细地思考,让学生总结出力的合成的计算方法。

 

4.练习运用

要让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教师应安排一定的练习与作业,以扩展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并学会运用新知识的方法。

 

5.巩固深化

这一环节,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应用情境,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要注意引出下一个问题。能够将两个力进行合成,那么一个力是否可以进行分解呢?

四、启发——引导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1.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课前制作好教学课件,处理好学习材料,使之具有结构性和条理性。通过多媒体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情境具有启迪性和渐进性。

教师也应该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在课件制作时应该对学习材料进行全面的分析,对学生的思维水平也要进行分析。学生的思维是多种多样的,应尽可能使多媒体展示的教学内容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基本结论的范围内。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呈现知识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分解教学重难点等。

另外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启发——引导”教学中很重要,因此,利用多媒体能够使知识有“结构性”的呈现在学生们面前,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的逻辑结构,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而且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教师应该利用互联网的这些特点搜集更多更丰富的物理教学资源,将其融合到“启发——引导”教学当中,和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形成启发学生思维的最佳素材。

 

五、启发——引导教学模式的注意事项

 

1.答疑解惑延迟化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疑问不要急于向学生解答,而是应该通过多媒体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延伸,少走弯路,不断引导、最终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而获得新知识。

 

2.问题设计逻辑化

“启发——引导”教学模式,是一个有连续性、逻辑性的逐步“平衡”化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设置每一个环节的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间的逻辑关系,做到上位知识引出下位知识,知识间的衔接恰到好处,解决完一个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引出下一个问题,问题之间不应脱节,以免造成学生的思维过程“脱节”。

 

3.教学反馈即时化

在“启发——引导”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比较学生的思维结论,根据学生的反映调整教学过程。而不可忽略掉学生的思维反映,按自己预先“备好的课”沿着固定的思路走下去,这样学生的思维对错与否无人问津,只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致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受到限制。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