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2019科技创新经典STEM课程赴港研修心得体会

网友投稿 2019-03-31 11:15

2019年3月17日晚7时许,过香港海关后,大大的HongKong——Asia’s  World  City海报映入眼帘,调皮的金发碧眼小男孩儿踩着轮滑鞋呼啸而过,英国留学归来小伙伴儿的纯正英语回响在耳畔,一切一切不断在告诉我,香港——全球高度繁荣的国际大都会,我来啦。

至此,我将开启在港为期5天的培训学习生活。真的很感激学校能够给我这次出门开阔眼界、学习技能等机会。来到一个全新的社会,更加深刻感受到“一国两制”、祖国强大。我们的学习在联合出版大厦进行,由姜冬梅院长等主讲。有几点体会感受颇深,拿来与大家分享。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44UN1-0.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4504138-1.jpg

01

科学微电影活动

开展的背景及意义

  科学微电影活动,是一项以STEM为理念的经典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此活动是学生们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一项科学探究项目,同时利用数码影像拍摄记录探究的全过程,配合解说和音乐,最终剪辑完成一部5-8分钟的“科学发现影响作品”来分享自己小组的探究成果。即,把科学论文写在屏幕上。该活动目前已成为一项全国和全球范围内规范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学生通过参加科学微电影活动,不仅可以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还可以培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组织合作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了自身面对种种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该活动致力于把有理工科思维的学生,培养成有人文素养能扛起摄像机表达的学生。活动的开展可以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影视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艺术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4512492-2.jpg

02

强大的导师团队

  姜冬梅——笔名蓝鲸,香港青少年科学院终身荣誉院长。曾在环保和科学教育上做出突出贡献,获我国第六届“地球奖”。作为环境教育专家,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主要从事我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技术支撑工作,主编我国环保领域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专著《应对气候变化》,至今仍是环保部干部培训和进行国际交流的专业著作。2018年4月20日,她带着中国学生的科学影像作品在美国曼哈顿联合国总部做了《科学影像:推动青少年参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的演讲。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4546130-3.jpg

  潘恒生——香港电影界最顶尖的摄影指导。金像奖、金马奖最佳摄影、奥斯卡金像奖评委。代表作品《阮玲玉》、《似水流年》、《大话西游》、《叶问2》、《倩女幽魂》、《功夫》、《长江七号》等。

03

科学纪录片的核心要素

  姜冬梅院长做这部分讲解。她特别强调“动态影像就是一种现代语言,也可称之为镜头语言”。影像是字,镜头成组形成句子与段落,将一组组镜头谋篇布局,就可以讲述一个故事。制作好青少年科学纪录片要讲好三个故事:被研究对象的故事;“小科学家”探究故事;摄制组拍摄制作故事。三者如能按6/3/1或7/2/1来安排时间将会是最佳比例。一部作品在设计之初,要按照“科学探究六步骤”来进行:观察与提问→猜想与假设→计划与组织→事实与证据→模型与解释→表达与交流。首先,要进行充分的观察,可以借助“观察导图”,明确自己通过观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充分发散思维。如果找到师生都很感兴趣的共同点,那么这部作品制作起来就会非常愉快。有的老师,担心孩子能力不足,确定不了合适的研究主题,就一厢情愿的塞给他们一个题目,这样学生很被动,探究主体发生了偏移,整个探究过程老师也总撵在孩子屁股后面,身心俱疲。也就不符合科学微电影的初衷了。另外,要想让作品能够顺利拍摄完成,计划与组织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可以借助“计划与组织导图”,明确计划好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空间、情绪。好的计划组织可以为拍摄保驾护航,当计划赶不上变化时,就调整计划,如此反复,精益求精。要知道,很多伟大的设想,都因为组织不当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最终成为空想。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45C561-4.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01M19-5.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1431I-6.jpg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254406-7.jpg

  关于选题,姜院长从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以学生密切相关的小处切入,以小见大,让学生能以全球公民的身份,思考全球关注的问题。

04

拍摄和剪辑

  香港青少年科学院于洲洋先生给我们讲了摄影技巧。从文件格式、画质、帧速率到镜头的运用、景别的选择等。香港科学院刘海鹏主任给我们更加细致的介绍了摄影知识,光源的选择、光圈、景深、快门等术语,虽然对这些术语已不陌生,但是能够根据拍摄需求进行最佳设置,还是需要有心的多去练习。刘主任还手把手教我们学习专业剪辑软件Edius的操作。讲解很细致入微。之前用爱剪辑等视频剪辑软件也剪过一些短小的片子,仅限于剪切、拼接、专场等,通过刘主任的讲解,对于视频编辑技巧手法有了更多认识,迫不及待要剪些片子来试试手啦。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331636-8.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355635-9.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41NQ-10.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43GC-11.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4A632-12.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4VM4-13.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4aN6-14.jpg

更有香港电影界最顶尖的摄影指导潘恒生先生做《影视文化表达科学真、善、美》讲座。潘先生从欣赏影视作品入手,让我们在美轮美奂的影视画面中,体会不同镜头的运用。也给我们初学者指点迷津:按照方程式的方法,先去模仿拍摄练习,多看多练,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的掌握好了,总有一天会拍出有自己的特色的片子。他还提出,“镜头语言”就像是我们任何一种语言一样,可以清晰的表达我们的想法。我们也要试着去达到,让观众只通过影片画面就了解我们想要表达的内容。潘先生始终坚持影像要首先拍摄真实的东西,因为真实才会有善美的一面传达到观众心中,引起共鸣。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503Z7-15.jpg

05

科学微电影在学校的开展

  (一)如何进行学生的选拔?

  只要是学生踊跃报名,有强烈兴趣的学生都可以留下。科学微电影要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栋梁之才。

  (二)用“三步走”的方式开设课程。

  Step1:初级阶段——赏析阶段。看视频、读评语、写感想、分享交流。可在低年级开展。

  A.指导低年级开设科学微电影欣赏课程,以“蓝鲸科学电影院”获奖作品集《透过镜头 放飞好奇》《科学影像 点燃梦想》教材为基础。

  B.对国际科学发现影像大赛的获奖作品展播、欣赏、点评、讨论。

  C.让学生们在了解影片中“小科学家”探究故事的同时,激发起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信念,树立起自己也要成为小科学家、小摄影师、小编辑师、小记者的理想,并确立不怕苦、不怕累、抓住不放、永不言弃的科学态度。

  Step2:中级阶段——尝试阶段。尝试拍摄、剪辑、创作脚本。可在中年级开展。

  A.指导中年级开设科学微电影体验课程,以《科学发现影像课程》教材为基础。

  B.在“动手做”理论的指导下,让学生走进学校的“科学微电影工作室”,参观、了解数码影像拍摄工具的种类,体验其中一些设备(手机、IPAD、摄像机、照相机)的使用方法,会用IMOVIE、爱剪辑、绘声绘影等一些简单的软件编辑一部数码影像短片。

  C.并能进一步确定一个科学选题,制作一部短小的科普短片,例如,介绍动物园汇总的一种小动物、自己家养的宠物、种植的花卉。

  Step3:高级阶段——探究阶段。精准课题、深入探究。可在高年级开展。

  A.指导高年级开设科学微电影探究课程,以《科学发现影像课程》教材为基础。

  B.按照科学探究的六步骤层层深入,通过观察提问、猜想假设、计划组织、事实证据、模型解释、表达交流,完成对一个真实问题的探究,并利用数码影像拍摄记录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制作一部科学纪录片。

  C.指导高年级学生完成作品提升,并推荐上报“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国际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

06

作品展播

  通过三天的理论知识学习,加上一天半的三人小组通力合作,我们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一部作品。在22号下午,进行了展播。由主持人,随机点播一部作品,作者上台接受姜院长的采访,还要接受台下其他小组的质疑,最终才能拿到培训合格证书。站在台上,心中十分忐忑,尤其看到其他小组精彩的作品,感觉自己真的是相形见绌。通过分析,感觉首先张亮等常拿大奖的老师,都是把“科学微电影”的拍摄当成一项事业来发展,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另外,这项工程作为一项经典的STEM课程,确实需要多学科密切合作,需要由理化生学科做骨架支撑,文学艺术学科进行丰满艺术加工,如果有拍摄技术良好的人员更是锦上添花。所以在学生成员分配时,可以考虑按照特长,互补搭配。与中学比较,我们小学有天然的时间优势,学生有更多精力能够投入到研究中去。我们的专业知识可能要差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究,让孩子们用稚嫩的手去拍摄他们的探究过程,遇到困难,老师陪伴他们、鼓励他们去自然中寻找答案、去网络文献中寻找答案,我们一起前进,最终,相信我们会离科学的真相却来越近,我们也会通过更加敏感的感官发现世界、自然更多奥秘与美丽。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515008-16.jpg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524558-17.jpg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402/11155310S-18.jpg

07

推荐书目和影片

  《怎样写电影剧本?》夏炎,1951年著,书中提出影视创作首先是一门科学的观点。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著。书中讲述了恩格斯对于人类探究自然过程的重要论述。

  《寻蜻记》作者何佳明等。何佳明同学因为这一获奖作品,收到美国十多所知名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不止是棵树》《皮包壳的树栖蜗牛》作者严知等。严知同学从初中起开始参加科学微电影比赛,多次参赛,屡获大奖。在创作中,他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每一部作品都可以看到他的进步与蜕变。

  《借腹生子》指导老师张亮。张老师是广州顺德胡宝星学校的一名老师。他和他的同事痴迷于制作科学微电影。为了研究菜青虫,他让学生上学把菜青虫背在书包里时刻观察,把菜青虫放在枕头边观察,更是在学校开辟了一块菜地观察菜青虫。为了更好的发现生物多样性,常常于周末跑到人迹罕至的“坟地区”,只为亲近这一片更少被人们破坏的土地,只为探秘那些更自在生活的小生命。

  《科学影像》日本少儿节目,更加真实的科学纪录片,比国内的《走近科学》要优质的多。

  《打开DV学科学》节目,由香港青少年科学院收录,在全国赛网站上可以下载。

  《守宫——一个尽职尽责的妈妈》作者杨沐华等。杨沐华姜冬梅子。虎父无犬子。从4岁开始收看日本的《科学影像》节目,之后开始自己尝试拍摄,最后多次获得国际大奖。2018年,妈妈因为怕儿子多次参加国际科学影像大赛把其他选手挤兑出去,而拒绝让儿子再次参赛。那年,他参加Intel 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赛,拿到四等奖的好成绩,其实影片的主人翁就是杨沐华家门口的黄金蚁。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