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倩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中美教育论坛STEAM Panel 主讲演讲稿

网友投稿 2019-03-28 13:10

陈怡倩Yichien Cooper, Ph.D.

 储备STEAM师资培训的体悟与指标 

For Columbia University US-China STEAM 

3-23-2019

Alfred Lerner Hall

大家好,感谢哥大中美教育论坛的热情邀约,在人文薈萃的哥倫比亞大學与大家見面。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储备STEAM师资培训的体悟与指标’。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330/1310415592-0.jpg

演讲标题

首先,我简单地自我介紹,我是陈怡倩,目前是华盛顿州立大学三镇分校客座教授,专授统整艺术课程教学与实习生导师。自2013年起,委任为里奇兰市艺术委员,协助整体公共艺术建设。我所住的地方,本是三河汇集之地,在二次大战时期是曼哈顿计划核子原料制造厂的秘密基地,目前是证实爱因斯坦引力波、获得诺贝尔奖的国家级科学重镇,近期更因为农业经济转型,成为美国西区酿酒观光的後起之秀。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330/1310426035-1.jpg

演讲即将开始

结集多年教学经验,我陆续出版《课程设计》(台北洪叶出版)、《统整的力量》(湖南美术出版社);今年即将出版的《21世纪艺术文化教育》(台北洪叶出版)、《艺术教育新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艺术本位研究九堂课》(湖南美术出版社); 以及正在筹划的《中华文化艺术的教育与实践》(国际美术教育协会电子出版),等等。不论是专著、翻译、编著,我希望从不同的视角来推廣跨科教學的可能。身爲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协会主席,我与我的团队致力搭建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以让华人艺术教育能夠在国际舞台上发光为使命。目前,协会至今已經成功地举办了七届国际级的美术教育大会,第八届将在2020年北京举办,希望大家届时热情参与。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330/1310423J9-2.jpg

最近的著作

面对瞬息万变的巨浪,STEAM的兴起,在美国是扭转教育窠臼的契机。它是一个国家痛切思索未来永续国际竞争力的改革。即使在核心标准的助力之下,STEM教育如火如荼的开展,然而,重科技轻人文,永远无法达到全人教育的目的。因此,STEAM的出现,是提醒,也是期许,让原本就存在的跨科统整、追求多元智能的教育现场有所依循。STEAM,就字义来说,它代表的是五个学科,但,我发现,STEAM的百转千回,离不开教育的本质。因此今天,我想邀请大家思考STEAM的价值与意义。在我们盲目地一头赶上STEAM教育热潮之前,思考一下我们的聚焦应该在哪里?

2016年秋天,我有幸成为里奇兰市策划STEAM丽比中学的核心课程委员。小组成员来自包括不同学科领域的老师、专家、教育决策者,我们得到四个共识: 1. 摒弃‘不让孩子落后’的政策,由“差别教育”取而代之;2. 增加项目为本的课程(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3. 具体实践多元智能;4. 大艺术的融合运用。这些共识重燃大家打造优质中学教育的信心。但同时也对艺术如何融入,或者说,艺术与其他科目整合时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而游移不定。面对质疑的氛围,我开始思索STEAM师资培训模式,首先结合我对统整课程计划提出的桥梁型三步邹——诠释、反思、创作。此外,配合美国美术教育新课纲,将美国教育专家韦伯於1997年提出的“知识深度(Depth of Knowledge)”,灵活运用知识进程的四个阶段。

我认为老师在设计科艺融合的课程之前,有必要检视自己对艺术在STEAM的意义與定位。为什么呢?艺术在跨科融合的角色多重,唯有知道自己的立場,才能真切地综合应用它的特性。艺术不光只是裝飾性的美化、或是实用的设计,它是超越视觉艺术的连结,是思维的创造力、是生活美感的养成,以及信息视觉化的转换。它更是根植人心的人文底蕴。

於是,我开始设计针对k-20以创造力为核心的STEAM课程,试教於美国学龄K-8的三个焦点小组,并与我的未来老师们进行实验与反馈。2017年起,我陆续在佛山、台北、香港进行STEAM师资培训。2018年在土耳其进行STEAM培训之后,立刻获得当时的科技技术工业部部长曼度博士的召见,旋即在紧急召开的STEAM科学中心教育高峰会中,担任土耳其科学和技术研究委员会的执行顾问,期许从科学界启动STEAM教育。紧接着在马来西亚新山、香港、臺北继续推广STEAM。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强烈地感受到各界以艺术的创造思维打破分科学习的瓶颈的熱切,同时也有了几个体悟。

第一个体悟:创意无限的学习者始于用创意来解决问题的人 

創造力的獲取有三個方式:多樣性 (唤回从感官经验中来理解週遭世界的学习模式)、獨特性(凸显个体独特强项来连结学习)、動力性(体认原创思维源于跨科融合的互动)。

很多人误以为STEAM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理念,其实,就我而言,它就是统整艺术教育课程。

在统整的理念之中,它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进行连结、交织、与融合,不断地以多元变异的形式,培养学习者的弹性思维。然而,再怎么精致的教學内容,都需要老师运用恰当的教學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比如,用乐高盖迷宫,我想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要讓孩子按照老師的設計一步步地建構玻璃珠迷宮,还是允許學生自行摸索,意識到自己如何透过思維的碰撞與連結来理解地心引力的关系呢?换句话说,同样的教学材料,因为策略不同,学习的永续性就会呈现两极化的结果。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330/131043O49-3.jpg

班杰明叙述如何用乐高做一个玻璃珠迷宫

上周,我带着上高中的女儿參加关於STEAM的工作坊,教室里分成好几个圆桌,每一个有不同的活动。其中一个圆桌是介绍电流学。老师用印好的电流图让我们照着做,來點亮LED小燈泡,然後,告訴我們可以用桌上的彩笔就着亮起的灯來进行创作。我们一个个都很听话,在灯亮了之后,陆续拿起彩色笔。全班就她一個孩子,利用多余的紙,建构出一间亮着灯的房子。这一个挣脱老师事先预设的学习成果的创意,让同桌的大人惊艳,并立刻仿效。不多时,整间教室就充满亮着灯的纸房子。这个经验,让我明白,所谓的创意,就是是透过像这样短暂靈光的感染力来提供不同视角,打破解決問題的窠臼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330/131044F21-4.jpg

爱美丽与众不同、亮起灯的小房子

我们必须深思,身爲老师,在准备教学材料与进行引导時,我们如何打破思维习惯,避免陷入刻板框架?我们如何凸顯每个人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的确,按表操课,我们可以保证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效。但唯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才能将潜力达到最大化。

美国学者寇普在2016的研究指出,典型的STEAM教育总是离不开设计建筑、电流学、电力、动的艺术、机械动力、基本的编程,等等项目。这几年在探索STEAM的课程设计与教学的过程中,我承认我自己也曾经在这些琳琅满目的项目中穿梭,仿佛只要做得淋漓尽致、懂得驾驭工具,就是STEAM了。然而,在忙碌之后,却觉得缺少连结的深意,不仅思考,‘STAEM的意义真的是这样吗’?

第二个体悟:创意的学习环境,始于多变的课程设计。

所谓的多变,是突破为做而做、为教材而教的迷思,把“以物为本” 转为“以关系为本‘的教学方式。

学者彭卡里克与摩杰尔针对博物馆策展人、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仰赖吸引度、参与度、以及观众对展览理解的透彻度。我发现这个理论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跳脱在实践STEAM教育上对‘物’的执念与束缚。这样解释吧,在我们一味地‘神化“STEAM教育的同时,我们不要否认,STEAM的出现,有很大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们不再排斥核心学科的学习,因此用异於传统学习的模式来‘吸引’学生那么,一旦我们揭开STEAM高大上的面纱之后,我们就必须赤裸裸地思考,吸引力、专注力、以及学习力之间的关系。如果要开展,就需要先形成五感联动的认知网,联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之间多层次的关系。

比如,思考动与不动,理论连结的灰色地带。比如,在设计中融入互动的元素,利用情感经验来吸引、来亲近理论与知识的变化的种种维度。比如,为学生提供从系统化思维出发的学习经验。

第三个体悟:教育的目的与价值在于人本。

提到STEAM的教学,很多人立刻会联想到PBL的教学方式。的确,PBL是非常有前瞻性、实用性的教学策略。同时,PBL的P代表着解决问题、项目、玩、过程、潜能 ,等多重意义。它的目的是让学习者能够以PBL的方法,透过统整融合,深入知识、链接经验,逐渐地具体应用於生活之中:

从个人对家人的关怀:比如,女儿发现我经常看视屏煮饭,整个煮饭过程,手机拿起又放下好多次,看起来十分不方便。她经过观察,秘密用纸板为我的手机量身做一个手机架,还贴心地在背面设计一个充电孔。

从个人到他人的同理镇上几个高中生工程机械人团队在暑假时,开始对3D列印塑胶小玩偶的价值进行批判,进而契而不舍地为天生残肢的朋友费优娜列印机械手,当列印手成功地装上之后的隔天,费优娜感叹总算可以用两只手摸狗时,整个团队的成员受到的心里震撼促使他们继续为费优娜 的手根据费优娜生活学习甚至於社交上的需要而进行不同的设计。原本因为身体的残缺而缺乏自信的她,逐渐勇于亲近人群,对人生开始充满希望阳光。仔细思考,改变费优娜的人生的绝对不是因为列印机的存在,而是透过孩子们人本关怀的同理心,将列印机的潜力发挥极致的结果。

从个体到社群的改变:科技的日新月异,更需要教育者审慎思考它们的价值。面对VR的崛起,我与我的同事赖淑如博士(Dr. Alice Lai)教授从人本思考VR在PBL教学的意义。我们特别找了全女生的焦点小组,将VR与观察力和研究力结合。她们在反思中,找到所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缺乏为中、大型动物设置通道的盲点。然后具体提出改善的建议,期许降低因车祸而伤亡的动物。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开始思考原创Innovation的意义,明白许多的创建,其实都是建立在先前的创建而进行因地适宜的调整。

老师必须明白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科技。面对新的技术,在新鲜与兴奋的表象之下,恐惧与抗拒也可能随之而来。因此,必须允许学生尝试,允许他们失败,引导他们从失败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决方式,并重新拾起信心。比如,当3D列印无法体现设计之时,学生们有绝对的自由来用不同的媒材进行创作、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培训STEAM师资?我在《统整的力量》曾经提醒,无论要进行什么课程,首先需要知道‘你的学生是谁?’也因此,我认为首先需要认识未来老师具有的特质。以我的学生为例,他们有的是退休后再学习的婴儿潮、空巢后回笼的X 世代,有的是网络启蒙的千禧世代、以及网红自拍、漫天表情包(emoji)的Z 世代。而他们所处的地理社会经济环境,则是介于后大战时代、农业经济转型的交叉口,即使人口激增,民风却趋于保守。於是,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若要介绍新兴的教育理念,更需要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地拨开,以实际的范例来一层层地带领,用不同视角来感受理论、艺术、科技、人文结合的力量。

身为实习生导师,在审核教师候选人时,十分关注他们是否能够根据学生需要,设计出将内容、活动、项目、与评鉴等等环节紧密关联的课程。在课程中融进包含跨科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运用多元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在此提出STEAM师资培训的三大指标:(1)课程规划 (2)学习环境 (3)储备能力。

一、 课程规划,以“真”, Authenticity为首。

STEAM, 以A 为Authenticity。真,代表的是真课题、真实性,但更重要的是,习惯以STEM教学方式成长的未来老师,需要实际体验艺术创作、坚实艺术基础、明白艺术美感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价值。曾经入围全美国最佳科学教师奖的川佛·麦道夫老师就坦言,他自己在实践STEAM之后,发现缺乏艺术的基础训练很容易把课程流于STEM的样板教学。

二、 学习环境:STEAM离不开TEAMwork。

STEAM,内含TEAM。它不仅是课室里的协同合作,还包括老师们在课堂之外的联系与交流。科技技术缩短彼此的距离,对于小镇的老师,加入国际视野,跨区域的交流合作更是重要。

三、储备能力。STEAM的T,取思维(Think)之意。教育的目的,是协助学习者运用批判力来建立系统化的思维。STEAM不是以工具来驾驭思维,反之,它是以思维驾驭工具。

我们可以说,21世纪的前五分之一是科技技术的存在,而接下来的五分之一则是人文与科技共荣并进,迈向3E的时代。所谓3E,是Expand, 因为好奇而求知, 从实际的科艺融合的经验中拓展我们的知识、Engage, 因为挑战而精进, 在实践中力求上进,Enact: 因为关怀而改变, 达到包容互助的世界大同。

中国字里,永,是水流,是时间与空间的延续远长。永,代表的是中国书法教育的基石,由点延伸,循序渐进,在行、力、墨中塑造完美结构,气象万千。永,英文可以翻译成Eternity,正如威廉布莱克的“一沙见世界,一花窥天堂.手心握无限,须臾纳永恒.”一般, 强调的是精神的契合、心灵的沉淀,时间与空间的包容。如果站在STEAM教育来反思‘永’,开展的正是结合基石教育与穿越时空的视野,是学习、思维、经验、知识、研究、与玩心连动的融通。因此,从STEM到STEAM,甚或是STREAM还是ICE CREAM, 我们不能将眼光局限在STEAM的表象。STEAM的核心,是统整,是综合思维,是以人本的关怀成就永续教育的管道。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330/1310444S3-5.jpg

500人场次,座无虛席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330/131045F15-6.jpg

会后Q&A剪影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330/13104514a-7.jpg

怡倩在哥伦比亚大学

今天,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