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K-F-C”科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网友投稿 2018-09-05 22:34

一、 幼儿园“K-F-C”科学课程的开发背景

K-F-C科学课程的选题和设计,既是基于对国际、国内早期科学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也是立足于我园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

(一)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国家均采取措施加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建立以幼儿园为起始的,各学段相互衔接的科学课程标准或计划,以幼儿自主探究为核心,强调发展幼儿全面科学素养,成为世界范围内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主导形态。

(二)国内背景

我国幼儿科学教育经历了80年代的“常识”时期,90年代的多元探索时期和进入21世纪后作为独立领域的发展过程,在课程目标和实施上则经历了从以讲授为主,以掌握知识为核心目标,到以探究为主,以发展科学情感态度、思维过程方法以及初步经验知识为主要目标的发展历程。

(三) 本园背景

本园于2011年起,在德清县“一园一品”的幼教背景下,以“科技启蒙”为切入点,历经7年,逐步形成特色,课程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 起步阶段——初涉科学,广泛探索

2011年,异地新建的秋山幼儿园地处经济开发区,周边小区还未开始建造,坐落在乡野之间,前有荷塘、旁有农田,耕牛与白鹭共存,碧水蓝天,绿草如茵,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此,我园确定了“科学启蒙”的主方向,开展了“五环式”科学启蒙教育特色创建研究,课题获得湖州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虽然特色创建已经有了园本化的意识,但研究的面向尤其是课程建设还是比较宽泛粗浅。

2. 扩展阶段——立足园所,融合亲子

针对幼儿园周边有700多家大型企业,园内42%的幼儿是新居民子女的现状,我园于2013年成立了首届亲子科学实验站,重点研究亲子科学小实验的开展以及家庭社区资源的利用,以各种形式开展亲子科学实验活动,形成了特有的模式,课题获得湖州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课程建设开始聚焦。

3. 提升阶段——凝练特色,打造精品

2016年,德清县教育局和浙师大杭幼师院建立精品课程实验园的院地合作关系,作为试点园,我园在浙师大刘宇教授一对一的指导下,结合幼儿园已有基础,以“K-F-C”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特色凝练以及精品课程的打造,课题再次获得湖州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二、 幼儿园“K-F-C”科学课程的理论依据

(一)科学游戏论

迈克尔·谢尔曼认为,科学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是一种供人了解这个世界的游戏,玩的时候必须遵守一套称为科学方法的游戏规则。谢尔曼的观点在科学和游戏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科学可以变成好玩的游戏,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学习科学。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

个体的发展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形成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各个系统中的要素对于个体发展不断发生着影响。对于儿童发展而言,幼儿园、家庭、社会之间只有紧密联系,协同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探究式科学教育理论

皮亚杰曾说过:“儿童就是科学家”,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对大自然的一切变化和现象都充满好奇心,而事实上,幼儿正是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都指出要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获取经验,要让幼儿在主动探究中学习。

三、 幼儿园“K-F-C”科学课程的理念内涵

(一)“K-F-C”科学课程的儿童观

“K-F-C”科学课程认为儿童是:Keen——渴望亲近自然,探究科学的;Fantastic——拥有了不起的学习和探究科学能力的;Constructive——以建构的方式学习科学的。

(二)“K-F-C”科学课程的教育观

有质量的幼儿科学课程有赖于在Kindergarten(幼儿园)、Family(家庭)、Community(社区)之间形成伙伴关系和教育合力。

(三)K-F-C”科学课程的教师观

“K-F-C”科学课程认为教师是:Knower——儿童科学教育的认知者、探索者;Facilitator——儿童科学学习的促进者;Collaborator——是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同事、家长、社区人士的合作者。

四、 幼儿园“K-F-C”科学游戏课程的开发过程

(一)层层分解、三维推进 ——确立“K-F-C”科学课程目标体系

 幼儿园的课程总目标指向的一定是儿童的全面发展。因此,我园的总目标是培养“健康,有个性;智慧,爱探索;悦读,乐表达;有爱,愿分享;开放,敢创造”的完整儿童。在此基础上,我园确立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为“培养专于探索、敢于猜想、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乐于表达、敏于发现的科技小达人”;年龄段目标以《指南》为导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分层体系;具体活动目标体现“认知、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既注重科学知识技能的获得,又体现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

(二)处处可玩、时时可探——进行“K-F-C”科学课程环境创设

 一是从硬件设施入手,创设一个“处处可玩”的科学乐园。通过创设科探功能室,打造探索奥秘的专用宝库;建设主题化长廊,营造童心童趣的探究世界;建立标志性景观,呵护童年美好的珍贵记忆等,体现处处可玩的理念,将“趣玩”渗透其中。

二是从户外区域入手,创设一个“快乐自主”的科学乐园。根据幼儿园户外场地特点,规划出玩沙区、玩水区、种植区、饲养区、体验区等主题区域,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自主开展、自主交流,户外探究,更加快乐自主。

三是从墙饰设计入手,创设一个“融入细节”的科学乐园。包括科探理念融入环境、创意元素融入环境、操作互动融入环境、探究过程融入环境、识别系统融入环境等,寓科学探究于细节之处。

四是从心理氛围入手,创设一个“时时可探”的科学乐园。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做到“开放与互动——随时玩”“宽松与自主——大胆玩”,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主、能大胆尝试探索的心理环境。

(三)挖掘资源、有效整合——梳理“K-F-C”科学课程的内容体系

1. 确定科学内容大版块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基于《指南》生活化、游戏化、操作化的导向,我园将科学游戏内容分成以下四个类别:

第一,物质科学:包括身边的物理现象、有趣的化学现象。

第二,生命科学:包括常见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地球与宇宙:包括气候和季节、天文现象。

第四,身边的科技:包括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作用、科技产品的发展。

2. 梳理周边可利用资源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07/2234312129-0.jpg

3. 确定各年段主题系列

基于建构式课程以及已有的课程基础,充分利用周边资源,寻找主题切入点,设计开发经典的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多种途径,理出事先准备什么?过程中关注什么?事后收集什么?确定整体架构,以主题资源包的方式形成案例,然后以点带面,形成内容体系(例:《蛋宝宝变身记》、《滴滴叭叭car》)。

(四)通道多元、三环层进——完善“K-F-C”科学课程的实施路径

该课程实施基于“三环层进”式结构,通过“基础层、拓展层、融合层”三环层层递进,体现整体性、递进性、开放性。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07/2234312016-1.jpg

1. 基础层——贯穿一日生活,体现整体性

“K-F-C”科学学习圈——科学教学活动。幼儿科学教学活动以集体教学游戏形式开展,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同时借助六环式实施框架 “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动手实验—记录信息—交流分享”,以游戏为手段,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真正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学习。

“K-F-C”科学活动坊——科学区域活动。以区域游戏的方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通过主题探索区、科技制作区、拆卸拼装区、信息资源区、创意表现区等区域让幼儿充分与材料互动,通过自主操作获得经验。

“K-F-C”科学生活链——科学日常活动。通过“餐前小问号”“午后小博士”“随机小调查”“科学播报时”等形式,将科学探索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以一种随机、自然、偶发的方式进行。

2. 拓展层——进行活动延伸,体现拓展性

“K-F-C”科学共享吧——科学专场活动。每周开展半日“科学共享吧”活动,是一次科学游戏的主场,第一层次是各班独立的科学游戏共享;第二层次是各年龄段之间的游戏共享;第三层次是全园性的游戏共享;最后是家庭之间的游戏共享,让孩子们在好玩的操作、实验、探索过程中爱上科学。

“K-F-C”科学拓展室——科学拓展活动。区别于科学教学游戏和班级科学区活动,科学拓展室利用科学发现室的设备与空间资源,将内容和形式作进一步拓展,使幼儿的探究更具拓展性和挑战性,如“机器人世界”“多米诺之城”“光影剧院”“磁力空间”等。

“K-F-C”科学实验站——科学亲子活动。成立亲子科学实验站组织,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内容,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探究、亲子合作,体验科学的神奇,感受科学的乐趣,培养科学的兴趣,同时启迪家长的教育智慧,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月一期亲子大课堂”——以固定课时、固定成员、固定地点的方式,利用幼儿园专用科学发现室,每月开展一次活动,活动以系列的形式呈现。

“一季一期社区小集市”——将科学小实验延伸到社区、广场,以小集市的方式让更多人参与,每季度开展一次,这种形式适合在人口密集之地开展,由亲子科学实验站的固定成员以及全园家长、幼儿、社区居民共同参与。

“一月一次科普大篷车”——将科学小实验以大篷车的方式送到边远山区,同样是流动站,科普大篷车的参与对象是村点、山区、偏远地段的孩子。

“一周一次家庭总动员”——通过“教师推荐、成员互荐”等方式,指导家长每周开展一个小实验,三口之家在家庭科学区中,通过亲子共同准备材料、共同参与游戏过程,共同交流分享,达到亲子合作探究的目的。

3. 融合层——节日形式融合,体现开放性

“K-F-C”科学游戏节——科学节日活动。开展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每届科技节设置一个主题,如“绿色环保”“太空遨游”“探索奥秘”“科学节约”等,通过科幻化比赛、科学故事大王、科学优质课、科学大论坛等方式呈现。科技节以主题为背景,通过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身边的科技四个内容版块,借助三环七维使“K-F-C”科学课程全面推进。一年一度,节日传承,将快乐传递给孩子、将理念传播给家长。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07/223432H43-2.jpg

(五)尊重差异、有效评价——探索“K-F-C”科学课程的评价策略

课程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梳理如下页表:

其中,比较有针对性的是以下几种评价策略:

1. 对焦——微格分析。在科学游戏化的实施过程中,本着“释放幼儿天性,回归游戏本真”的评价心态,避免主观臆断,针对科学游戏中具有特定含义的细节或片段,比如材料提供、师幼互动、幼儿行为等,以音频、视频、文本、图像等形式予以记录,并开展深入对话与讨论,有目的地对科学游戏开展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观察,并提出改进的策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07/2234326255-3.jpg

2. 对话——访谈记录。教师有意识地与幼儿进行对话,通过对话了解幼儿对科学游戏的真实想法,以便教师及时调整目标及策略。

3. 对照——检核记录。借助拟定的检核表提醒教师所要观察的范围,并将观察聚焦到项目所述的幼儿行为表现,经过多次观察与记录后,直观地呈现幼儿行为表现的变化,为教师在科学游戏中的指导提供参考依据。

五、 幼儿园“K-F-C”科学课程的开发成效

(一)形成了“K-F-C模式”的课程结构

基于《指南》的理念背景以及幼儿园实际,通过梳理课程目标、提炼核心理念、打造游戏环境、建构内容体系、扩展学习路径、探究评价策略等途径,渗透“K-F-C”核心理念,架构了完整的科学课程框架(见下页图)。

(二)打造了“科学乐园式”的园所环境

幼儿园环境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凸显着科学探索的文化元素,大到整体设计的科学发现室、班级科学区,小到某个墙面、某个转角,都渗透了科学探究细节,营造了“科学化、特色化”的氛围,使幼儿园成为了幼儿科学探究的乐园。

(三)促进了“园所跨越式”的快速发展

幼儿园的科学特色吸引了众多省内外的专家、领导和同行们甚至是美国专家学者来园参观交流。近两年来,我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累计4000余人次,影响力扩大,知名度提升,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四)实现了“科技小达人”的培养目标

科学游戏课程的实施,受益最大的是幼儿,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活动,幼儿都是亲历主动探索、亲身体验的过程,他们感受到自己在玩,在玩中学习,在玩中成长,趣玩科学课程的构建,真正培养了“专于探索、敢于猜想、勤于动手、善于动脑、乐于表达、敏于发现”的科技小达人。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07/2234322496-4.jpg

(五)助推了“教师蜕变式”的专业成长

通过科学课程的实施,教师的教育观、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专业化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相关课题多次获得市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相关论文获得省、市级奖,亲子科学游戏《淀粉躲猫猫》、《不会沉的纸船》、《水滴走钢丝》分别在《幼儿教育》、《早期教育》等专业杂志上发表,科学游戏《有用的筛子》、《有趣的斜坡》分别获得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首届学前教育管理与教学设计二等奖,课题成果在2017浙江省幼儿园科学教育研讨会以及其他省、市研讨活动中多次进行经验交流,并在2018年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改革研讨会分会场中进行分享。

(六)拓宽了“家园一体化”的合作渠道

很多家长以前对科学启蒙教育的认知度不够,认为科学很神秘、太遥远,或者方法不当,习惯将知识的直接给予替代幼儿的主动学习,亲子科学实验站的建立,拓宽了家园合作的渠道,在趣味性的操作探索中,通过亲子双方的沟通协作,父母与孩子共同面对失败与挑战,共同解决问题与克服困难,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