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 课程与教学】基于科学探究性游戏的学习品质培养研究

网友投稿 2018-08-29 20:04

【摘 要】科学教育是幼儿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幼儿园科学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开展过程中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科学活动不能满足幼儿活动兴趣。那么教师该如何通过科学区域活动维持幼儿的活动兴趣和促进幼儿经验的连续呢?本文认为,可以从经验延续、成就动机、观察提问、材料更新和区域联合等五个方面实现科学区域活动的延伸和拓展。

【关键词】科学区;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需要,在幼儿园中为幼儿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即活动区,让幼儿通过主动活动来学习,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1]由此可见,幼儿园游戏区域活动既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由幼儿主动发起。而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幼儿主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实现经验的延续与提升。在材料无法满足幼儿活动兴趣的情况下,教师该如何做呢?本文以“钓鱼”活动为例,尝试打破幼儿对科学活动单一短期的兴趣,实现科学区域活动在多领域渗透的长期延续。

一、 抓住兴趣,经验联系萌发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幼儿来说,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究的动力。因此,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抓住幼儿的活动兴趣。兴趣不等于活动,除了及时抓住幼儿活动兴趣之外,教师还要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让幼儿在兴趣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活动。

幼儿在科学区每天把管子搭得长长的,可是苦于无所用每天只能在收玩具的时候再拆掉。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教师和幼儿的互动中萌发出了“钓鱼”游戏。

场景一

区域活动结束的时候,团团还在玩弄他拼出来的长长的像竹竿一样的管子。

于是教师问:团团,为什么要搭长长的管子,能做什么呢?

团团一边玩一边说:这是鱼竿,可以用来钓鱼啊。

教师:哦?可是没有鱼线和鱼钩啊,怎么钓鱼?

团团试着用那弯曲的管子去够东西,可是够不上来。正好科学区新添了磁铁,于是教师便对团团说:你看这个磁铁能干什么?

团团:可以吸住。接着团团给管子上套了一个圆形磁铁,然后靠近小圆珠,很开心地说:我钓到鱼啦!

于是教师带领全班幼儿回忆小班玩“钓鱼”游戏的经验,出示小班玩“钓鱼”游戏的照片,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在管子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材料制作鱼竿继续玩“钓鱼”游戏。于是小朋友找来磁铁和鱼线,把磁铁当作“鱼钩”连着鱼线挂在“鱼竿”的一端,又拿了几个磁铁放在地上当“小鱼”,新的“钓鱼”活动就这样开始了,幼儿开始制作“鱼竿”进行“钓鱼”活动。

由于教师及时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一个重复性的拼搭活动开始延伸成一个需要幼儿利用多种材料尝试制作的新活动。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831/2004053Z8-0.jpg

二、 成就动机,维持幼儿活动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要具有“初步探究能力”[2],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具有较长时间的深入探究能力是必要的。探究的源动力是幼儿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的活动兴趣会逐渐下降,而成就动机可以引发并维持幼儿的活动兴趣。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的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越他人的动机[3]。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同样需要给幼儿创设在科学活动中获得成就的机会,维持幼儿活动兴趣。

“钓鱼”游戏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很多小朋友不再参与这项活动。

场景二

西西小朋友跑来告诉教师说:老师你看,我钓的鱼多。

而周周也毫不客气地说:是我的最多!

教师灵机一动说:数一数看你们各钓了多少条,看看谁是冠军?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831/2004053194-1.jpg

于是“钓鱼冠军比赛”活动产生了。为了成为冠军,小朋友又再一次加入到“钓鱼”游戏中来。刚开始是由幼儿数数,教师帮忙写名字并记录数量,后来发现有些小朋友更愿意自己去记录,于是教师把“记录权”还给幼儿。很多小朋友对于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也非常有成就感,而不会写名字的小朋友则利用图画谐音的方式画出自己的名字。有的小朋友也很愿意帮助别人写出名字和“小鱼”数量。

“冠军”头衔使幼儿在与他人比赛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了幼儿再次参与活动的兴趣。这一次不仅仅是钓鱼,感受磁铁的吸力,还渗透了数学的学习,他们需要用数数的方式点数出自己钓了多少条鱼,并且还要通过对数的大小进行比较最后确定冠军人选。与此同时,幼儿还发展了同伴学习与互助能力、图形表征以及前书写能力。

三、 材料投放,满足幼儿活动需求

在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主要是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获得经验的,材料是幼儿学习和探索的刺激物、中介和桥梁,是教师引发、支持幼儿探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载体。随着幼儿兴趣点和经验的提升,科学区域活动的材料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因此,在科学区域活动中,教师同样要考虑材料的投放与更新,要观察幼儿活动,了解幼儿活动需要,及时投放与更新材料。

场景三

区域活动开始不久后朵朵说:老师,“小鱼”太少了,我一会就钓完了。

旁边的优优也跟着说:老师,我也想要多点“小鱼”,我还想要一个鱼桶装鱼呢!

优优:这些又不是真的小鱼,我们还是自己做小鱼吧!

在幼儿“抱怨”鱼太少的时候,教师发现磁铁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于是教师又在科学区投放了很多的磁条、回形针和蝴蝶夹。当幼儿需要有鱼桶装“鱼”的时候,教师又在科学区投放了塑料小盒子当作“鱼桶”。之后教师又在美术区给幼儿提供了纸笔,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做“小鱼”。

我们可以看出,一开始在科学区投放的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幼儿活动需求,教师根据幼儿需求不断投放材料的过程也是幼儿不断探究的过程,从一开始的感受磁铁的吸力到现在慢慢开始了解磁铁可以吸更多东西,幼儿开始思考为什么磁铁可以吸住回形针和蝴蝶夹呢?磁铁还可以吸哪些东西呢?在慢慢探究过程中,幼儿开始认识到磁铁可以吸铁的特性,这也是幼儿科学经验不断提升的过程。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831/2004056349-2.jpg

四、 区域联合,拓展幼儿活动经验

《指南》把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艺术和科学五大领域,但五大领域的学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幼儿区域活动的学习同样也不能独立存在,幼儿经验的学习需要多领域的渗透,区域之间的联合可以拓展幼儿的活动经验。

在幼儿提出要做“小鱼”的建议之后,幼儿开始在美术区制作“小鱼”。因为很多小朋友还不太会画小鱼和曲线剪纸,于是教师特地通过集体活动带小朋友了解了相关知识。小朋友在美术区制作了各种纹路大小不一样的“小鱼”。

场景四

蛋蛋画了一条小鱼并涂色了,但他在剪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小鱼”剪坏了。

于是他惆怅地告诉教师:老师你看,怎么回事?

原来他误解了教师的意思。教师在集体讲解的时候说要沿着黑色轮廓线剪下来,结果他把所有黑色线的地方都剪掉了。

于是教师告诉他要沿着黑色轮廓线剪,并用手指出小鱼轮廓线给他看。没想到他又自己画了一条鱼,并且跑来再三跟教师确认:是沿着这个线剪吗?尾巴这边要拐过去剪?

小鱼”的制作使得科学区活动和美术区活动相联系,幼儿的科学活动开始渗透美术领域的相关经验的学习。在这一活动中,蛋蛋对于轮廓线的认识逐渐清晰,对于用剪刀曲线剪纸的能力也将获得发展,而和过去他甚至不愿意进入美术区相比,我们更多的是看到他愿意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进步。

场景五

蛋蛋画了一条小鱼并涂色了,但他在剪的时候出现一些问题,“小鱼”剪坏了。

于是他惆怅地告诉教师:老师你看,怎么回事?

原来他误解了教师的意思。教师在集体讲解的时候说要沿着黑色轮廓线剪下来,结果他把所有黑色线的地方都剪掉了。

于是教师告诉他要沿着黑色轮廓线剪,并用手指出小鱼轮廓线给他看。没想到他又自己画了一条鱼,并且跑来再三跟教师确认:是沿着这个线剪吗?尾巴这边要拐过去剪?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831/20040543R-3.jpg

于是小朋友开始在美术区制作各种大鱼小鱼。而制作小鱼对于幼儿的手部小肌肉动作能力要求较高,他们需要精细绘画并且能够成功沿着轮廓线把小鱼剪下来,对于他们来说是更高难度的挑战。在尝试钓鱼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在蝴蝶夹和回形针的数量上进行调整,有的把整条“鱼”身上都夹满夹子 ,有的小朋友经过试验觉得三个夹子就可以了。这个过程中他们对于物体大小和磁铁吸力影响的问题有了初步的探究,并且也获得了数学和美术领域相关经验的学习,幼儿的学习经验在不断拓展与深化。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831/2004061W1-4.jpg

五、 及时提问,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指南》科学领域目标1指出中班幼儿要“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活动,及时发现幼儿问题,及时提问,促进幼儿深入思考。

为了能够成功钓起“小鱼”,在美术区做完“小鱼”之后小朋友还要给“小鱼”身上装上可以被磁铁吸起来的东西,但每个人用的材料不一样,有的用磁条,有的用回形针,有的用蝴蝶夹。

场景六

言言做完小鱼后剪了一段磁条贴在小鱼后面,尝试钓鱼的时候发现钓不起来。

他跑去告诉教师:老师,我怎么钓也钓不起来。

教师:想想为什么,自己想办法。

过了一会张逸言喊教师:老师你看我钓起来啦!

教师:你怎么做到的呢?

言言:我发现蝴蝶夹更容易被磁铁吸到,我就给“小鱼”身上多装了几个蝴蝶夹。

在幼儿发现问题的时候,教师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为幼儿创设问题情境,及时提问,使得幼儿开始思考何种材料更容易被磁铁吸住,同时也让他开始探究材料(蝴蝶夹)数量多少与磁铁之间的关系。

场景七

团团钓了会“鱼”之后说:天天在地上钓鱼多没意思啊!

教师听到了他的话,于是接着问:对啊,还可以在哪里钓鱼吗?

团团:还可以在水里钓鱼!鱼不是应该在水里的吗?

于是教师带领全班幼儿一起讨论:你们觉得我们现在做的“小鱼”可以放到水里去钓吗?

有的小朋友说不能,纸做的放进水里会烂掉,有的说可以,熙熙说:试试不就知道了吗?

于是教师把一条“小鱼”放进了水里。

可爱:不行不行,鱼都烂了,颜色都掉了。

教师:怎么办呢?纸做的鱼不能放进水里,那什么材料做的鱼可以放进水里呢?

赫赫:塑料做的可以。

瀚瀚:木头的可以。

于是教师拿来木片和塑料,小朋友放在水里试了试:木片和塑料可以放在水里!

教师:画好的小鱼还要剪下来哦。

小朋友又拿剪刀试了试,原来木片剪不动:还是用塑料吧!

教师:小鱼做好了,怎么才能钓呢?

蛋蛋:夹一个蝴蝶夹就好了。

晨晨:可是放进水里的话磁铁会不会就吸不起来啦?

教师:你们觉得能不能吸起来呢?

晨晨:还是试试吧!

水里的“小鱼”被成功钓起来了。

小朋友:哇,磁铁在水里也可以钓小鱼呢!好厉害,我们要在水里钓小鱼。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831/2004063102-5.jpg

这一场景中,由于教师抓住幼儿在游戏中的一句话并及时提问引发了幼儿的集体讨论,幼儿开始探究何种材料可以放在水中进行“钓鱼”游戏,这是对于物体特性的初步探索。而对于磁铁的认识也从一开始知道磁铁会吸铁到了现在探索发现磁铁在水中依然具有磁力,这是对磁铁的穿透性和磁铁是否具有永久磁力的初步探索。而这得益于教师的提问引导,使得幼儿不断深入思考。  

六、 教师反思

一个偶然的契机使得幼儿开启了探究磁铁的旅程,从开始感知磁铁具有吸力,到了解磁铁可以吸铁质的东西,到探究物体大小与磁铁吸力的关系,再到后来初步感知并探索磁铁穿透性和永久性这一系列的过程,我们看到的是幼儿经验不断拓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他们还获得了数学、美术等其他领域相关经验的学习。从一根管子到延续至今的“钓鱼”游戏,我们看到了科学区活动中,任何一个小材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可能性,而这一可能性需要教师去关注、发现、提问、引导与支持。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