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做的三件事
从教学内容上看,自己算是一位信息技术老师,与很多中小学信息技术同行交流得到反馈问题多是关于课程在学校不被重视,自身承担很多非教学事务,得不到多数人的的认可与尊重等问题。有时寄希望领导或别人重视,不如自己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自己主业上,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课程资源建设中做一些个人力所能及的事:个人觉得有三件事情值得多花些时间。
一、多花点时间想一想如何能让学生体验到信息技术工具及软件的“优秀”
在中小学最没有“专业”地位的课程可能就是信息技术了,特别是随着软件工具使用越来越简便,教师与学生的不一样的地方让人感觉就是你早一点知道或多知道一些软件工具的名称而已,专业的老师和非专业的老师在信息技术应用上也没有什么差别:你这样用百度,我也这样用百度,你用Word是这样,我用Word也是这样,我下载个PPT来上课,你也是下载个PPT来上课....但看一看许多人的电脑桌面、安装的应用程序、存储的文档列表、使用工具的过程..又让人“有一点触目惊心”:对弹窗、垃圾重复软件、无穷尽加载项..习以为常,为什么会这样?这难道不是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去改变的吗?
1、把教学从从工具软件功能介绍上转变到工具软件的选择比较上
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相比其它学科课程变化是非常快,并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关于个人对课程标准看法附在文章末尾),同类工具软件很多,个人认为教学应从一个具体的软件工具转变到同类软件的比较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寻找到“合理”的或“适合”的工具,并且在比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软件功能设计与实现的方式多元化,并且通过这样的比较与选择,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使用一些更优秀的工具软件,可以有效改善目前国内垃圾软件满天飞的现状。以“资源搜索与利用”教学主题为例,很多教师会把内容与方法局限于教材所介绍,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甚至职前信息技术培训,可能都会介绍:搜索引擎+关键词的简单使用,但很少有人对不同的搜索结果的排序、搜索结果的筛选与推荐、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做过比较,更很少有人反思过这样排序结果的原因以及合理性,极少人会考虑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来优化内容,这样的教学就没有帮助学生充分体验到信息技术应用中蕴含的“信息素养”,反而用一种技术工具把使用信息技术的人“绑架”了。把firefox、chrome、edge、IE放在一起比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理解浏览器,自然就会远离那些标榜“红芯”浏览器是自主创新,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浏览器的事件,把暴风影音,QQ影音,potPlayer放在一起比较,自然可以知道哪一种播放器可以更好解决自已的字幕、播放列表、视频文件无法打开等问题。
2、把教学从工具软件的操作应用上变到工具软件的设计(问题解决)上
无论教与学,无关硬件操作与软件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一般都认为过程性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怎么用计算机,要“先开外设,再开主机。”如何在文档中插入一个图片:第一步选择插入菜单,第二步选择....类似这样的过程内容,导学习信息技术非常枯燥、机械,有时觉得新东方厨师做菜,到蓝翔学开挖掘机都比上信息技术课有意思得多,因为做菜还可以调整控制火候、油温时间等等,自己在学习信息技术时,除一这样的step by step 一步步机械操作有什么是有兴趣的,中间如果有一步记错了,忘记了,可能任务就完不成了,这就是我们培养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吗?
当前国内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局限是局限于具体的工具与软件的操作使用上,很少涉及到信息工具、软件的设计,远没有上升到“培养和提升信息素养”这个层次上来,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计算机很神奇,功能很强大,然后呢?然后很多人只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娱乐很强大,游戏很强大....我们教学生学office软件,如何新建文档,保存文档..如何排版...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要让孩子学office软件,学生既不在office,也不是文秘,如果是把office做为一种学生学习时需要使用的工具,那为什么我们又要在教学课程中介绍太多的图文排版、段落设计等等与学习问题无关的内容,如果把软件工具做为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中介(抓手),那在教学上就应当把软件工具从职业(工作)应用框架中跳出来,而多思考软件工具是如何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如学习office文档处理教学的重点应在:如何把内容数字化(插入到文档中)、如何查找替换、如何自动化处理文档及数据、如何实现数据统计与分析、如何多人协作处理文档、如何共享发布文档...这些都比文档排版更重要,这是学生更应当关注office中用于解决学习问题需要的功能。
我们名义上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如果计算思维也算一种思维的话),为学生开设相关程序设计课程,但学完基本语言的语法就结束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计算思维”,和信息素养也没有一毛钱关系,会写几句代码不一定代表有信息素养,理解信息的分类、排序及筛选、能够用信息技术像语言一样表达自已的观点、能够用代码解决自已的问题才是“信息素养”的一部分。
如在前文:教师可能需要的几个信息技术小工具,这些信息技术工具是设计用来(能够)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哪些问题的,软件的设计者是如何方便用户使用这些工具(功能)的,自已在使用这些功能时遇到问题如何反馈给作者(了解软件的来源与出处,也有利于提升知识产权意识),帮助用户更好地改进工具,从而增强自已在使用软件工具中的参与感,了解软件社区文化对提升自已的信息素养也是有帮助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受重视还有对信息技术教师认同有一些关系,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教师是“无所不能”的,能把电脑起死回生,能提高网络速....但现实中人们心目中所期望的有一些距离,别人会认为信息技术老师都可以写代码,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写代码离“程序员”差距很远...人们又会觉得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做很好看的作品,实际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做出来的作品比普通教师的还“丑”,同样达不到多数人对“设计师”的期望..这些是对信息技术的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中多介绍一些具体工具设计背后的理念与方法可有利于消除这样的误区,在自已的教学中尊重软件、尊重版权,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软件,合理选择软件,能够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及这门课程,我们有时因为种种原因盗版软件(非盈利),但不能接受拿盗版软件、资源在淘宝上贩卖。
二、多花点时间展示学生不一样的问题解决方法及作业(作品)等
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更多是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核心是学习内容记录、加工和表达。同样的问题,各人又有不同的记录、加工和表达方式,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记录的机会、加工的机会和表达的机会,展示个人(小组)的成果和方法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如何合理设计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任务(作业)是做好这件事情的前提。我们不能像语文老师那样:回去到网上搜索些关于“写月”的古代诗歌。(如何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任务在后续课程中更新)
三、多花一点时间做点感兴趣的信息技术教程
1、用课程的理念来管理资源,详细内容:为什么教师要建自已的资源库
2、尝试制作教程如果没有合适的选题,可以多考虑学生的问题、以及作品点评展示。
3、教程形式以图文方式为主(操作可以通过GIF或录屏),以方便教程内容修改与更新。
愿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多一点成就感,在自已的教学和工作中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幸福。
附个人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看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特别是选修模块只是把高校的信息技术或计算机科学内容下移并分裂成各模块,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之间存在很大的不一致性: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升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与学习多媒体、人工智能、数据结构、算法、开源移动硬件、移动应用设计、机器人、物联网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如果自已是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宁愿没有这样一个标准,面对这样的标准让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自惭形秽,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是教不了人工智能,教不了移动应用开发,更不用说开源硬件了,在当前环境下,有这样能力的信息技术教师吗?把当前信息技术的热点,甚至是一种职业化的工作内容下移到中小学有必要吗?另外一个现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很多模块:机器人、模块化编程、可视化编程等活动把信息技术活动搞成一个搭积木一样,这些课程目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又有何关联,与其这样,不如搭真实的积木。把信息技术模块化,每一个模块内容又浅尝辄止,现在教材中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变成了“科谱文章”:对计算机的理解永远停留在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计算机系统包括软件和硬件,用途广泛。但为什么运算快,运算快和计算机的各种用途间有何联系,多数人并不了解或理解,如果说为什么不进一步学习或解释,答曰:对象是中小学生,但做为科普性质的内容,增加学生阅读就可以了,何必单独开设一门课程。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