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TEAM课程设计的24道问答题

网友投稿 2020-07-13 08:52

问题一:有大概思路之后不了解如何利用STEAM 课程落地;

问题二:不了解如何设计课程才算一个合格的课程?什么样的课程算一个优秀的课程?是否是有具体的评价标准?

STEAM 教育本身的概念就很宽泛,我们可以一开始让课程变得有趣,培养学生们自主探究创新能力,都是 STEAM教育的范畴。

怎么去上 STEAM课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你可以先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或者拿一些已有的案例来尝试,一周一次到两次课程。

尝试的过程中一方面进一步理解课程设计的思路,另一方面给学生们灌输新的学习理念。

STEAM 课程真正发挥价值,需要老师、学生、家 长以及校方的协助配合才能做到。

理论层面去描述合格的 STEAM 课程,即满足基本的三个要素。但是,现阶段国内的教学环境 和教师团队都不成熟,所以我觉得只要能满足一个要素,先去落地都可以,毕竟我们才刚刚 开始接触 STEAM 教育。

优秀的 STEAM 课程不仅要满足三个要素,还要看学生们的成长提升。如果经过几次 STEAM 教学后,学生们思维表达等能力没有啥变化,甚至意识不到自己需要提升,老师们也要思考自己的课程设计、教学和评价有没有问题了。

目前没有优秀课程的评价标准,包括我也找过美国的标准,也没有一个课程标准。 STEAM教育本身给老师们很大的空间,最好的评价标准应该就是咱们的学生们。

作为一名信息老师,见证了学校这几年风风火火的搞创客教育,又搞 STEAM 教育,区里、市里也请过不少专家教授来给老师们培训,授课,也去过上海北京深圳等教育先进的地方学习。

但是我发现都是理论太多了,而且我也怀疑有些教授可能也不大懂 STEAM教育,因为我们学校参与了一个国家级的项目评选,我们尝试做 STEAM课程,遇到的问题:

第一个课程与传统文化有关,但是专家评论我们的课程上下来,跟传统单科很像,没有什么 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比如不具备技术,工程含义。

但是作为老师,我们感觉已经具备了技术和工程含义了,那么终究问题就是,传统文化类的课程 究竟如何具备 STEAM核心理念?

问题 2,我们第二个课程是跟地质自然科学相关的,还是跟第一个问题一样,把课程一写出来,就又像单科课堂,不以学生为中心了。

终究还是我们作为老师,对于 STEAM教育理解太浅显了,需要不断的学习,才能领悟真谛。我希望能好好学 习,把真正的 STEAM课程带给我们的学生,我们在学校是可以申请开社团的,学校领导很重视信息部门,通过开展社团,把这种好的教育方式带给更多的同学,而不是全部流于形式。

看了你写的课程框架,不觉得你做的课程会被评价为不以学生为中心。

如果摆脱单科化的STEAM课程,其实这个很简单,只要项目问题提出的符合真实生活,然后老师也是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安排任务,就会很跨学科了。可以参考一些科研论文,或者企业的项目成果书。

不过以学生为中心就难了,不仅仅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么简单,如果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们时刻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提升,如何让学生们自己认识到不足进行改善。

做到这些不仅是要做好课程脚手架的搭建,任务设计的趣味性,而且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运用也十分重要。需要咱们的老师,一步步积累经验,多看、多听别人的课程,在实践中总结。

不知该如何选题;设计案例的步骤是什么;应该如何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行为?

选题包括课程的创意和课程大问题的设置,两者有联系但并不相同。

创意往往来源于书本、杂志、媒体、社会关注点等等领域,但是,我们老师需要把这些创意转变成课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做到呢?

其实,一种简单的方法就是把问题生活化,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课程更饱满。

举例来说吧,我们做超级弹力球的课程时,创意来源于史莱姆的制作,并发现水的量会影响史莱姆的弹性。

但是问题设置成如何改变史莱姆的弹性,这样的课程就会很单薄,像是普通的实验课。所以我们设置了更“真实生活”的问题,一家玩具公司想要研发一款玩具,需要学生们去出方案。

这样学生们就不只是研究弹性问题,还需要去做项目计划书,合算成本,制定广告宣传语等等。你看这样,课程是不是变得特别生动有趣了呢?

课程的设计步骤包括:确定主题,背景研究(这是一个漫长且枯燥的过程),确定课程问题,搭建课程框架(思维导图等方式),完成课程中的实验或搭建以确定课程的可行性,撰写教师用书、课件和学案,教师磨课,学生磨课,最后就是反复修改的过程了。

评价老师的话,我们都是通过学生们的表现来看。评价学生我们有两种方式相结合,一方面是针对每次项目我们有一套评价体系(培训中给大家介绍了),另一方面是给学生们布置命题或半命题的项目,让他们去解决(可以组队),学生们是否从 STEAM教育中获得提升,将一目了然。

想做出艺术延展性的艺术课程,可以有户外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户外对环境进行观察、沟通,能表述出自己对环境与绘画结合的理解,有一个自己的思考。

现在的小朋友有各自的爱好,不一定喜欢画画,所以我想让绘画与游戏、科技、生活等一些活动挂钩,能让不喜欢画画的小朋友对绘画感兴趣,把强制的绘画变成自愿的绘画?

艺术主题的STEAM课程,也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去尝试的。STEAM 教育需要人文艺术,生活中 的方方面面也需要。

所以,培养学生们解决真实问题,自然也要用到人文艺术的能力。同样,人文艺术的主题教育,也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也离不开跨学科的基础。具体该如何实现,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探索。

STEAM 课程实施中有什么具体的步骤?在科学课堂上可以很好的融合开展吗,对于一周只有两节的科学或者信息科如何保证一个需要长期的 STEAM 课程的连续性?

课程实施的步骤,流程与其他课程基本相同,备课、授课、评价、反馈。只不过,这个过程需要我们不停地总结思考,然后改善我们的课程和教学。

如何保持 STEAM课程的连续性,我们依赖两种方式,一种是家校联动,给学生们布置一些课后探究的作业,实验或者调查都可以,让学生们在没有课程时也能够保持 STEAM学习状态。

但是,这种方法实际效果不佳,这种开放性的作业学生们一般不做,而且也需要家长们的支持。

另一种就是每次课的回顾总结,虽然能有一些作用,但是学生们毕竟隔了一周,对项目的热情和思考基本也快消磨殆尽。只能说,目前的教学环境和理念,都不太适合 STEAM教育的成长吧。

在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办法更好的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如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一直是STEAM老师面对的一大难题。我们喜欢尽可能把老师教的 内容,变成学生们自己探究的内容。

如果探究不了,就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资料,配上游戏或活动来进行总结和巩固。脚手架的设置,也能够让学生们在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如果问题设计难了,学生们有太大的受挫感,也比较容易丧失兴趣。

1. 不知道什么样的课程符合 STEAM 课程 ;2.如何顺畅地进行融合?

STEAM课程的基本三要素我们在课上已经分享了,只不过三要素也不是很严格的标准。意思是,STEAM课程的标准并不是像规则制度一样,完整和全面。

STEAM课程给老师们很大的空间去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们的思维和创新。

无法顺畅的融合,也是很多老师一开始经常遇到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都是课程问题设置的不好导致的。

这也是我经常说的,课程主题确定后要把它变成真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跨学科融合就会很顺了。

在设计课程和教学中遇到过什么问题:

①以设计孔明灯为例,我会发现学生制作孔明灯的时候会和他们之前小组讨论设计出的设计图不一致,所以我有时候会怀疑设计图在孩子眼里的作用只是一个任务而已。

②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发现有些孩子找到解决方法后,明明知道自己的设计方法还可以再优化,但他们为了“保险”不愿尝试,也可以说他们会害怕经历失败。

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的成果和方案不一致,还是挺常见的。经常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老师设计的过程也不一致。说明学生们在老师设计的探究调研阶段,并没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可能就在机械性的完成老师的任务。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的工作,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习情境的设定也尤其重要。具体该怎么操作,就需要老师实践中去尝试了,具体来说,不停地提问确定学生们思路,是否是在解决问题,还是在完成任务。

学生们不愿意再进行新的尝试,可能不仅是害怕失败,还可能本身对这个任务不具有足够的热情,当然能力有限也会是一个因素。

老师需要了解学生们的情况,鼓励他们多去尝试,让学生们从尝试中获得收获和满足,慢慢的可能就培养出了一批很有探索精神的学生啦!

1、课程的考核标准;2、研学情境中,学生的不稳定性和原始课程设计的矛盾?

课程的考核标准,你是指对课程本身的考核还是教学时对学生的考核呢?

课程本身包括设计方面的评估,例如三要素或设计原则,还有就是教学效果的评估,就是看学生们的表现。

对学生的考核,我们目前使用的就是六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包括知识、项目、思维、演讲、合作和学习方法。

在研学和夏令营的场景下,学习环境是嘈杂混乱的,学生们的心态也不是在学习状态,学生与老师也不熟悉。

所以,我们在设计研学和夏令营课程中,首先要加入的就是团队破冰,让老师和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其次,尽量避免有老师教的环节,即使是去景区和场馆内的讲解,也要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

最后,我们喜欢给研学和营地的课程设计一个主题,类似于STEAM课程中的真实问题,研学过程中其实就是实地考察背景研究(也可以每个场馆或 景区设计一个真实问题)。

当然了,课程设计得再完善也会遇到矛盾,老师的经验、学生们的配合、场地的安排等等情况。

但是这种矛盾也不是不能解决,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调整,毕 竟课程再好,首先还是要能够落地。

①选题上:验证型实验还是开放性探索;

②合作上:鼓励学生团队协作的一致性和求同存异;还是鼓励学生有求异思维并能提出独到见解;

③组织上:实验之前给提示吗?还是全权交由学生探索;

④材料上:几种材料或者什么样的材料才能既满足实验的需求,有能满足学生不同的选择。

验证性实验和开放性探索都没问题,两者也可以相互转化。我在培训中也提到了,其实两种课程都属于STEAM课程,只不过学生们所收获的也不同。

我想老师很容易理解两者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我想说的是,需要根据学生们的能力来确定选题。

合作其实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鼓励有独到见解,但同样要尊重团队的意见。如何能够协调不同成员的意见,也是合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用通俗的话来说,合作就是合起来一起做。

老师可以参考我们的合作量规,可能会有一些启发。我们喜欢让学生们自己去设计实验,甚至有些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提出要去实验。

但是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案,我们老师要检查,确定没问题再让学生们进行。

例如,守护农田的课程,在探究太阳暴晒法的部分,我们就是通过提问,如何来确定太阳暴晒法的方案,让学生们自己提出来可以通过实验找出最佳方案。

材料的话,我们一直是给学生们布置材料台,提供很多材料供学生们选择。也鼓励学生们自己准备材料,只要满足课程设计的标准就可以了。

所以我们的课程其实都不会配套工具包或材料包,感觉既定的材料学生们做出来的也都是一样的,这不又回到了动手做了么?

自己没有设计过 STEM 课程,基本上都是拿来书上的修改后用。

其实,一开始做 STEAM课程设计或者教学,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拿比较成熟的课程直 接用,然后再改善。模仿的过程中,就会有自己的感受,也会在教学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

看得多了,上课上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能够试着去做自己的课程了。刚开始不一定先做一个完整的课程,可以将已有的课程进行修改,把其中的任务形式换一下。或者把课程问题丰富一下,增加一些环节。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