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飞去巴塞尔,这个6月在上海能看到哪些展览?

网友投稿 2019-06-15 16:23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2154X-0.gif

2019年又已经悄然过半,步入夏日,阳光显得分外耀眼。在威尼斯双年展与巴塞尔艺术展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六月,艺术的热度和气温一般炙热。不论是美术馆中的大师级作品,还是画廊中活跃于当下艺术市场的先锋艺术家,本期众多的上海展览为我们呈现一种更加多元化、无界的视角与时代精神风貌;同时试图为当下之现象寻迹历史经纬之坐标、人事物之体系与时间的见证。相信这是后“网红展”时代的一种趋势,也许也是博物馆、机构与艺术市场走向愈发成熟的开端。

美术馆篇

01

上海外滩美术馆

百物曲

2019年6月22日―8月25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225355-1.gif

参展艺术家:肯胡克·阿什瓦克 / 舒薇奈·阿绍那 / 菲瑞蕾·巴埃斯 / 朱莉·布法罗黑德 / 克莱蒙·科吉多赫 / 陈秋林 / 阿里·谢里 / 张嘉莉 / 纳西萨·金朵伊 / 洛克·奇特拉加 / 崔洁 / 胡安·达维拉与康斯坦策·日科思 / 赫利·多诺 / 蒂西奥·埃斯科瓦尔 / 范加 / 索菲娅·费雷尔 / 菲菲沓家族 / 奇特拉·加内什 / 比阿特丽斯·冈萨雷斯 / 郭凤怡 / 何博欣 / 绍达特·伊斯梅洛娃 / 伊利亚与埃米莉亚·卡巴科夫 / 李昢 / 陆明龙 / 林从欣 / 尤恩·麦克唐纳 / 大卫·梅达拉与亚当·南科维斯 / 巴拉尤瓦·穆农古 / 凯利·尼佩尔 / 加布里埃尔·帕雷永 / 加里·罗斯·帕斯特拉纳 / 蒂姆·皮特修拉克 / 加拉·波拉斯·金 / 克韦·桑南 / 孙先勇 / 徐世琪 / 陶辉 / 王卫 / 吴权伦 / 西亚蝶 / 梁慧圭 / 杨深 / 于一兰 / 杨圆圆与卡罗·那瑟斯 / 杨沛铿 / 杨嘉辉 / 张徐展 / 赵仁辉 / 赵要

由上海外滩美术馆与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共同策划与举办的展览“百物曲”集合了54位挑战艺术与其他领域间明确边界的创作者,包括手艺人、治疗师、教师、研究者、电影制作人、舞蹈编导、活动家、诗人以及视觉艺术家等等。展览以“歌剧”的不同形式与发展兴衰作为楔子,展开探讨表演和想象在不同时期及语境中的意义。

如同博物馆和展览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错综的历史,歌剧亦逐步发展成为另一种集体仪式。其通过控制每个细节和桥段来主导观众体验的形式,正如我们当代制度化社会的隐喻。展览以剧场表演为入口重新审视人类的行为;审视与动物、自然等紧密相连的原始文化何以在现代性机构中再次显现。在美术馆各楼层的纵向延伸下,带领观众在别样的“剧场环境”中展开探索。 并透过观察世界舞台上不同的文化和知识系统,讨论殖民时代早已消亡的当下,一幕幕保护文化异质性的抗争如何仍在上演。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24N53-2.gif洛克·奇特拉加,《洛克·奇特拉加在带状疱疹患者身上绘制疗愈灵狮》(2019),摄影,3幅,每幅38 × 25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摄影:Sheelasha Rajbhandari / 比阿特丽斯·冈萨雷斯

洛克·奇特拉加,《室内装饰》(1981),织物面丝网印刷,264 × 434 厘米。图片:由艺术家及Casas Riegner提供

蒂姆·皮特修拉克,《快乐》(2012),彩色铅笔及石墨,236.2 × 123.2cm。图片:由艺术家及Koplowitz/Pulver收藏提供

蒂西奥·埃斯科巴尔,《Arete Guasú节庆中公牛及美洲豹的角力》(1990年代早期),摄影及幻灯片,1分15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02

明当代美术馆

感官边界

2019年5月25日―8月4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2H434-3.jpg参展艺术家:James Tapscott / Karina Smigla-Bobinski / 梁基爵 Gaybird / 林欣杰 Keith Lam / 梅田宏明 Hiroaki Umeda / 平川纪道 Norimichi Hirakawa / Tobias Gremmler / WOW

“人是自然界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他所能做的和所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和思想上,对于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那么,人类感官的边界到底何在?特别在是当下,科技近乎成为了人的第二层皮肤,感官的可能性被无限释放。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新媒体艺术群展——“感官边界”以两组、四个紧扣的题目组成,带来8位艺术家的9件作品,呈现艺术家对这些未知和不能触及的领域不能自己的好奇与探索。他们试图以电子科技的媒体独特属性,运用跨界的手法来解放不可视、听不到的存在现象,将大自然 (Nature) 和姿态、形态 (Motion) 重塑或解拆,让观者看到来自大自然和人体动作的看不见的形态。以艺术的手法构造自然 (Form the Nature) 和构造动作 (Form the Motion) ,进一步把对世界各种存在的想像伸延;以混合方式合并成一种新的形态,呈现一种普遍认知以外的超自然感知,带领观者感官的核心,解开某种既已固定的观点位置。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2G637-4.jpg

“感官边界”展览开幕式演出,根据艺术家Karina Smigla-Bobinski 本次参展作品《ADA》,由本地艺术家吴艳丹参与创作并完成表演。图片:鸣谢明代美术馆,杨琨琳拍摄


03

余德耀美术馆

谭平回顾展:双重奏

2019年6月15日―9月22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2QR4-5.jpg

余德耀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谭平回顾展“双重奏”,由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巫鸿担任策展人,对艺术家谭平35年的创作生涯,做了一次基于当下的回溯和梳理。本次展览打破惯常回顾展中的时间性单向逻辑,以艺术家特有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切近对语言和现实的理解。

一方面,透过展览中40余件绘画、版画、场域绘画及视频作品是追溯艺术家的成长、生活和思考历程,经由个体生命的经验和视角观察其个人艺术的演变。另一方面,正如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说所论述的那样:“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艺术家本身,连同他所产生的全部作品,也不是孤立的”——谭平作为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之一,他的成长始终在中国当代艺术发生、发展的现场当中;而他对始终陪伴左右的油画和版画这两种创作形式中语言和媒介的探索,恰恰又与时代的精神轨迹形成了同样的双重交错。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2UZ5-6.jpg

谭平,《+40m》(2012),木刻,20 × 4000cm。图片:鸣谢余德耀美术馆


04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宫岛达男:如来

2019年5月18日―8月18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2932N-7.jpg

搬迁后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带来了日本当代艺术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后物派”的代表人物宫岛达男的个展“如来”(取自于梵语的Tathāgata)梳理了艺术家三十年以来的创作。Tathā的意思是“如”,意为如同或不变;āgata意思是“来”——“如来”一方面强调佛教是宫岛达男作品中重要的思想来源,其次是为凸显其作品的生成性概念

展览除了其自1988年以来每个阶段代表性的LED装置作品以及行为作品,更将呈现艺术家为本次个展特别制作的巨型LED装置《时间瀑布》,以及行为作品《时间皮肤》。作为最早期的媒体艺术家,宫岛达男采用最简单的发光二极管(LED)为装置,从1到9计数,象征从生与死的旅程。“不断变化、连接万物和持续永恒” 是其创作的三个核心理念,而在他的作品中LED仿佛扮演着行为表演者的角色。他说,这些数字带着一种中立感,“唤起观众心中的想象力”。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05315-8.jpg

宫岛达男,《时间瀑布》,2019,LED装置。图片:马司亮,鸣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相关阅读:

宫岛达男闪烁的LED数字灯,究竟表达什么?


05

昊美术馆

丹尼尔·阿尔轩:现在在现

2019年6月29日―10月24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04E8-9.jpg

昊美术馆即将迎来美国知名艺术家丹尼尔·阿尔轩在中国的首次个展“现在在现”。丹尼尔·阿尔轩的作品关注对于建筑和人体关系的探索,他创造并诠释了空间和情境中的暧昧区域,并进一步提出作为未来遗物的当下这一概念

本次展览是艺术家为昊美术馆上海空间特别构思的,延续其“虚拟考古”概念的美学,呈现艺术家代表作及最近作品。整个展览空间将被转换为一个模糊了当下与未来、现实与想象边界的此在,丹尼尔·阿尔轩邀请观众进入这个永恒不变却不断进行着观念与形式转换的情境之中,讨论历史与时间的非线性叙事可能。现在、未来和过去在他介于浪漫主义与波谱艺术的的视野中,充满困惑但极具趣味性地发生诗意的碰撞。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1E54-10.jpg

丹尼尔·阿尔轩,《HIDING FIGURE》(2011),玻璃纤维、油漆、接缝化合物、人体模型、织物和鞋。图片:致谢艺术家与贝浩登画廊


06

龙美术馆(西岸馆)

涅槃:薛松作品展

2019年5月18日―7月14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12Y0-11.jpg

艺术家薛松的大型个展“涅槃”呈现艺术家跨越30余年的艺术创作历程,展出作品包括薛松早期的碑帖残片拼贴尝试,以及艺术家一直在发展重塑的“与大师对话系列”、“历史与现实系列”、“城市与青春系列”、“传统山水系列”、“泡沫系列”等作品。并在一楼展厅超大的空间特别呈现其最新创作的作品《基因族谱》——由100幅小作品构成,每一件小作品都是一个中国人的姓氏,它们共同拼绘出一张中国地图。

薛松的作品彻底搜索艺术史,并对光辉灿烂的艺术史进行引用、挪用和颠覆,他通过将西方和亚洲的艺术史混合成一种可触知的糊状物来醒发艺术和他自己的重生——一种试图从“废墟”中重新塑造艺术,形成新颖的、新鲜的、独特的和非常个人化的特色。他的艺术提供了一个人为的仪式性的破坏一切的象征。本次展览试图透过薛松对历史的尊重与敬畏,以及其个人令人赞赏的雄心壮志,记录薛松的艺术探索历程。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2N03-12.jpg

薛松,《意象甲骨文》(局部,2019),布面丙烯、拼贴、综合材料,168×168厘米×10。图片:鸣谢龙美术馆


07

艺仓美术馆

白昼的幻想:天野喜孝艺术展

2019年6月1日―9月1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23609-13.gif

“多数人喜欢在晚上进行创作,我则偏爱白昼。那道日光,加上乐声和铅笔,就是生命中快乐的源泉,和所有幻想的伊始。”作为集动漫、人物设计、插画、游戏和艺术创作于一身,在动漫世界与纯美术世界自由转换的日本天王级艺术家天野喜孝,其艺术巡展 “白昼的幻想——天野喜孝艺术展”登陆上海艺仓美术馆。展览呈现这位幻想教父历年来的经典创作全记录,包括近200幅原画,32幅新近创作,弥足珍贵的艺术家大型手绘原作,以及动画电影作品5部。

艺术家天野喜孝本身的跨界属性,正是现今艺术思潮脱离线性发展,迈向多元化的表现。不同创作理念与流派已相互激荡,在新科技与多媒体的整合之下,当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已有别于过去传统的格局,进而交集出了新观念与创意边界,开创出了崭新的疆界与面貌。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345W-14.jpg

天野喜孝,《Candy Girl》  2014  3X1.5m。图片:鸣谢艺仓美术馆



画廊 / 机构篇

01

量子画廊

“是谁在创作”

米迦勒·塞巴斯蒂安·哈斯 + 郑达 双个展

2019年6月22日―8月23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463K-15.jpg

量子画廊开幕首展“是谁在创作”,邀请了“第三届王式廓奖”获奖艺术家郑达,以及首次在中国亮相的德国艺术家米迦勒·塞巴斯蒂安·哈斯(Michael Sebastian Haas)一起,试图再次挑战科技与艺术创作的边界——这一展览界与学术界近年来大热的议题。

展览通过展出四件具有艺术生成能力的装置,将非人类创作的过程呈现给观众,以机器的算法、程序、控制、随机、生成等方式,进行一场艺术家以外的艺术创作对话。与观众一起探讨当科技已经如此深度的介入到艺术创作时,究竟谁是艺术家?、艺术家在当下的角色为何?等命题。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53231-16.jpg

郑达,《Data Pool》(2018),1520 x 60 x 35cm,螺旋桨、微型电动机、水、Arduino、LED灯带、定制有机玻璃容器、控制系统、声音系统。图片:Courtesy to the artist and Quantum Gallery


02

大田秀则画廊

“Fuzz”——久门刚史

2019年6月15日―8月10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5HP-17.jpg

大田秀则画廊在这个夏日为上海的观众带来了来自京都的艺术家久门刚史个展“Fuzz”。在展览上呈现同名大型装置作品“Fuzz”与其“渐变”系列纸上作品。

久门的作品灵感来源于探索日常现象与场所拥有的独特性、美感与长久的影响力。通过运用物体、声音、光线与简单的视觉构成,他希望观者在当今繁乱的社会环境中亦可探索美与永恒。作品“Fuzz”的主体由2007年结束营业的六甲山东方酒店中的台灯堆叠而成,上方的宽度逐渐收窄,与山脉的结构所相似,是久门为日本兵库县六甲山而构想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艺术家将六甲山山顶“自然之怒”的风声录下,而台灯会跟随风的动势强烈闪烁;而与台灯相邻的树枝状指针则不受灯光与声音的影响持续转动。艺术家希望以此引发观者人造物与自然力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B640-18.jpg

久门刚史,《Fuzz》(局部)。图片:鸣谢大田秀则画廊


03

没顶画廊

变量与供养

2019年5月18日―6月30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61420-19.jpg

参展艺术家:陈文波 / 丁力 / 龚剑 / 李汉威 / 刘娃 / 陆平原 / 佩恩恩

当下的现实世界,的有机物逐渐被各种概念、智能和数字所取代,“虚拟”正在构建出日渐庞大和复杂的非物理性状世界。没顶画廊的群展“变量与供养”为我们呈现涵盖了60后、70后、80后和90后的7位艺术家对如今这一非物理世界的描述与反应。他们各自从审美、故事、游戏等不同的角度,不断展开虚拟感知,深入虚拟空间内部,探求其深层结构、喂养路径与权力关系。

以超现实主义风格见长的陈文波利用光鲜、浮华的广告画质绘画,指涉时代,揭开面纱之后的光怪陆离。丁力的作品探索绘画媒材的特性——软油管柱式的特殊笔触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龚剑以其富有深度与真实性的学术探求,试图在某种混乱和粗糙的美学中揭示出现实的力量。创立了线上虚拟艺术空间“史莱姆引擎”的李汉威,善于使用商业广告与电影的形式进行隐喻,利用影像特效来表达对当代的体认。刘娃的作品采用脑科学等技术手段,来建构沉浸式的互动场域,从而与观众的内心建立对话。陆平原擅长用“故事”这一独特的媒介进行艺术创作,利用奇幻的短篇作品激活观众的想象,拓宽了艺术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状态。佩恩恩通过创建“游戏”的电子装置,来揭示系统内部的权力、规则、操控与冲突。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KF4-20.jpg

没顶画廊,“变量与供养”展览现场。图片:鸣谢没顶画廊


04

阿拉里奥画廊

Asami KIYOKAWA:化身

2019年5月18日―7月14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K2A-21.jpg

阿拉里奥画廊带来艺术家清川麻美在中国的首次个展《Incarnation(化身)》,展览呈现艺术家包括“Complex”、“Our Story”、“Tokyo Monster”等不同系列的作品,以及最新创作的“Mythology”系列。

艺术家对于“绣线”有着特殊的情感,她的作品将刺绣与其它艺术形式相结合,以针线创造新的织物图像去改变日常的摄影(图像),“挖掘照片中人物背后隐藏的性格与故事”。例如选择一些时尚杂志中的女性照片,以整齐的针脚,将图案描绘的栩栩如生,重塑产生妖艳、纷乱、迷惑的东亚文化的特殊视觉,甚至增加一份寓言的色彩。线在主导一股强制而压抑的秩序化力量的同时,亦是一种“超我”的化身。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R108-22.jpg

清川麻美(Asami KIYOKAWA),《TOKYO MONSTER: Scarlet》(2018),照片、刺绣、珠子、FRP框架,84 × 63 × 4.8cm。图片:© The Artist and ARARIO GALLERY


05

马凌画廊

更健康,更简单,更明智。

2019年5月19日―6月30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Q621-23.jpg

赖志盛,《素描纸》 (局部),铅笔、水彩纸。图片:© 由马凌画廊和艺术家提供

马凌画廊联展“更健康,更简单,更明智。”展出来自广东的胡向前、来自台北的赖志盛及来自香港的关尚智三位艺术家的近作,与每人一件为本展览特别实现的新作。三位艺术家虽然有着迥异的性格、技巧及思维方式,但他们的作品都精炼而富有诗意的逼近生活的本质。

胡向前的艺术创作旨在令自己在身体上及精神上都变得更健康,也感染我们变得如此。本次新作,艺术家利用从网上建房子的视频中学到的心得,在画廊中亲手建造一个非实用性的结构,以进一步探索自己心中的关于迁徙与定居间的矛盾。因为独特的自身经历,在赖志盛的创作中,工程是他最好的技巧。就像一个称职的工程师一样,他的智慧用于把事情变得更简单,使我们更能贴近生活的本质。在本次的艺术现场,他改动画廊空间内的排雨水管,让水管指向画廊的中央,让雨水经过一个储水桶后,再被排出室外。于是,雨水现在地在展览中逗留,而雨水带来的泥沙也在场域中留下细微的痕迹。关尚智则并不认为职业艺术家的生活对于他来说合理。对他来说,做艺术的目标不是去创造辉煌的艺术事业或创作艺术史意义上的“好作品”,反而利用那些艺术提供的机遇,以辨认及探讨如何更明智地去应付生活中的难题,以行为试图弥合艺术与生活间常常被提及的那道鸿沟。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95L9-24.jpg

胡向前,《中年艺术家》 (录像截图,2015),行为记录、单频录像。图片:©由马凌画廊和艺术家提供


07

贝浩登

泽维尔·维扬:橙色频道 

× 加藤泉个展

2019年6月5日―8月17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aM5-25.jpg

泽维尔·维扬,《Manfredi》(局部,2019),不锈钢、聚氨酯颜料,160 x 142 x 72cm。图片:Claire Dorn摄影,© Veilhan / ADAGP, Paris 2019,由贝浩登提供 

泽维尔·维扬(Xavier Veilhan)与加藤泉(Izumi Kato)在贝浩登(上海)的双个展是两位艺术家首次于中国内地画廊的展览。本次展览则为我们呈现他们的全新创作面貌。

展厅中同一视野上的多重视角将我们的目光转向多个方向。泽维尔·维扬橘色的《Manfredi》与《Mobile n°5》为我们展现其对于颜色选择的审美,与其作品本身与具体语境与物理环境的独特关联感。展览名“橘色频道”致敬弗兰克·奥申 (Frank Ocean) ,这是其首张专辑的名称,指的是“联觉”(或称“通感”)的现象。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3a647-26.jpg

贝浩登(上海),泽维尔·维扬个展现场。图片:颜涛摄影,© Veilhan / ADAGP, Paris 2019,由贝浩登提供

而一元主义式的艺术家加藤泉则始终在努力探寻的是人类生命的意义。而其绘画、雕塑、织物装置等多媒介的身体自发感性创作,都是他体认人类生命意义的过程。在与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肉体相感应的过程中,将自己感应到的信息表达出来,通过作品就是自我将客体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感应、接受、表达、回收的认知循环。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05448-27.jpg

贝浩登(上海),加藤泉个展现场。图片:颜涛摄影,© Izumi Kato,由艺术家与贝浩登提供


08

弥金画廊

庞飞:赐墨图

2019年5月18日―6月30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01A3-28.jpg

弥金画廊推出的展览“赐墨图”,展现艺术家庞飞对山水画研究的延伸。相对抽象水墨的界定,庞飞更趋向于意象的设定,而对山水意象的追求和意境的酝酿,几乎发生在他的创作和生活的全部时刻。

由文脉入手,由当代入手,“将对旧日的追忆转换为对当代的观照”,庞飞在作品中实践着自我语言的探索。不同于中国画中常见的直接呈现视觉所见的写生性山水,艺术家选择泼墨泼彩、写意重彩的方式实现一种新的当代性融合。通过提炼与概括,摆脱具象的束缚,并吸收现代立体构成和平面构成的原理而为抒发胸中之景。例如庞飞从巴山、太行等名山大川中寻找着有意义的图像造型,在借鉴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性。大面积虚实、浓淡、轻重变化的墨色在画面的肌理间穿插着笔墨钩皴,在空气般的透明感和流动感中呈现出一种空幻之美,而画面整体又传达出历经岁月洗礼的怀旧和影像感。山石的自然拓印凸显出他在方寸之间的篆刻功力。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1A43-29.jpg

庞飞,《山外山》(2013),纸本水墨,240x140cm。图片:鸣谢弥金画廊


09

德玉堂

祁磊:潜行者

2019年6月15日―8月31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11Z0-30.jpg

“潜行者”是艺术家祁磊在德玉堂举办的第二次个展,而此次展出的作品灵感则出自艺术家过去两年中在亚洲亚热带地区的旅行体验。祁磊的创作一直围绕“图像的生成方式”以及“图像与情感意识的关系”的主题,关注个体与自然的对视、人类意识以及微妙的情绪感受,并在绘画图像中牵涉、渗透很多其他媒材的视觉经验。

在此次展出的《伊洛瓦底冱边的丛林》、《树影婆娑》等作品中,艺术家都大面积、近乎偏执的重复绘画丛林。重复成为一种有意识的绘画手段,对同一物象赋予不同的色彩和形态。艺术家以抽象化的处理方式描绘水波纹、婆娑树影等,从形体提炼出非常复杂的线条形态、笔势动感,以至色彩的组合关系。而《蒲甘泳池的午后》、《露天泳池》看似写实场景,画面严密规划,隐藏着兩种冲突的线条形式:泳池的一道流丽圆弧曲线,對比在画面边缘的林木斑驳、交迭的短促笔触。那种人类意识深藏的焦虑和恐惧,甚至是社会与自然的不可调和的冲突,都被艺术家敏锐捕捉住,再以这种带情绪性的构图形式传递出来。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23132-31.jpg

祁磊,《伊洛瓦底江边的丛林》,布面油画(2018),230×170cm。图片:鸣谢德玉堂


10

乔空间

张业兴:重来

2019年6月8日―7月7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3L16-32.jpg

在艺术家张业兴长期的创作中善于营造空镜的空间景观,这位在北方成长的艺术家对于周遭社会变迁与全球化的接纳这双重形式,呈现出迷幻而不知所措的个体状态。

本次展览中,张业兴惯常用的温暖色调被剔除,熟稔的堆砌颜料厚画技法被搁置,整体呈现出深邃凝重的蓝绿色系——缄默、刺激、笨拙、光滑、压力、紧实、谙黑——画面场景在密不透风的同时,也为我们制造了偷偷出神的出口。历来画家生涯最硬核莫过于在生存的苦难中超越艺术的成就,这或许是张业兴“重来”的深意。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3BB-33.jpg

张业兴,《蓝花》(2019),布面油画,51cmX40cm


11

天线空间

在我的房间里

2019年5月24日―7月7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45N3-34.jpg

参展艺术家:范加 Jes Fan / Lewis Hammond / Juan Antonio Olivares / 陶辉 Tao Hui / 王韬程 Evelyn Taocheng Wang / Bruno Zhu


初夏,“在我的房间里”邀请六位艺术家呈现全新或近期的创作,思索个人叙事和日常中的牵绊。展览中的绘画、录像、装置和雕塑作品体现了三个相互平行又交织的主题:自传和虚构如何作为挑战身份固化的有效策略?其中,作为构筑的场所的身体,有什么延展的可能?私密情感与社会生活,又有怎样的相互牵绊?

正如来自已逝法国作家纪尧姆·杜斯坦著于1996年的同名小说《在我的房间》中那样小说中以作家为名的主人公纪尧姆带领读者踏上一次颓靡的巴黎夜游,在酒吧、夜店、陌生的公寓、床枕、身体间辗转流连。杜斯坦通过第一人称、直爽得近乎冷酷的口吻描述主人公的日常行动,以及身体和事物在生活中的来去,将主人公的内心延展成与外部世界接洽的一张暧昧的网。而生活正是由在不同时间轴上相互分叉而时有重合的欲望和我们不断杜撰、窜改、重述的故事所编织的。每个人,在属于自己的房间幻想、逃避、沉溺、疗伤…...做成千上万个你所想做的事。咫尺房间,作为一个实体和精神空间,既有对世界的避让,也是对世界的豁然。若情投意合,欢迎你来“我”这做客。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421F-35.jpg

Bruno Zhu,《Falling Stars》(2015-2019)。图片:鸣谢天线空间


12

SNAP

刘子彦:开朗结局

2019年6月6日―8月6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544b-36.jpg

刘子彦在SNAP的首次个展“开朗结局”将呈现其最新的同名影像作品《开朗结局》、行为以及装置现场。

《开朗结局》试图营造一种基本的原始情绪附着在现场,在虚构与现实相混杂的叙事中,展览从重构的意向与身体的切分出发,透露出一段对全新形象的编制过程。角色在持续接纳与不断重塑的状态下连接着主体的智识与身体,一部分个人意志的凸显将会在现场带领着形象不断进入新的边界,以激活全新的潜能意义。在强烈欲望的牵动下,现实部分的村庄幻化成欲望的乐园,与不断生成的主体一同走向一个开朗的结局。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61960-37.jpg

SNAP,展览“开朗结局”现场。图片:鸣谢SNAP


13

狮语画廊

多样性:冯力仁个展

& 这边都是事:

2019年5月24日―7月7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B507-38.jpg

狮語画廊上海空间六月的两位艺术家/组合双个展:艺术家冯力仁的个展“多样性”(Multiplicity)以及与艺术家计文于& 朱卫兵的个展“这边都是事”(Affairs Going On!)呈现出一种不同视角下的社会观察。

冯力仁标志性的木雕作品,木头的温润质感、精细的手工感、与水泥冰冷坚硬的人工特质形成强烈对比,令人联想高楼林立和自然环境不断被侵蚀的香港,这不仅是艺术家所生活的香港,也是每个人所身处的这座城市。而计文于和朱卫兵夫妇的艺术作品在其“通俗”与“荒诞”、 “戏谑”与“玩笑”的表象之下,让观者在视觉层面能获得整体上的轻松和愉悦同时,更鲜活生动地感受到某种人性的乖张,生存的悖谬,以及创作主体对社会现实的质疑态度。那些或普通日常、或戏剧化的场景式营造,以一种浅显易懂的方式演绎再现了从特殊年代延续至今的记忆图像。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M3b-39.jpg

狮语画廊,“多样性”冯力仁个展展览现场。图片:鸣谢狮语画廊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JX9-40.jpg

狮语画廊,“这边都是事”计文于& 朱卫兵个展展览现场。图片:鸣谢狮语画廊


14

BANK

郑皓中个展:塔剋

2019年5月26日―6月29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4Q5O-41.gif

继个展"李察(lee cha)"之后,郑皓中在BANK的第二次个展"塔剋TAKI"随即见面。在郑皓中(李察)小说作者般的工作里,'邱晨'与'漫游者'曾作为他观察社会的田野。而TAKI作为艺术家简单的社交生活结构中重要一员,特殊的身份却让社会属性却愈加模糊。TAKI看似接替了其洞察世界的媒介,但实际上去除了"人"的存在。这些画面—"缺席的人"可能正指向社会的负形态。

编 | Siyu Li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5160L-42.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5214Q-43.jpg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524N6-44.gif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7/1623552019-45.jpg


artnet微信平台是由Artnet全球有限公司独家授权的平台,任何出版机构或微信公众号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artnet微信平台或翻译来自artnet News网站的文章,否则权利人将根据知识产权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artnet创建于1989年,总部位于纽约,是世界第一家上市的艺术品交易研究网络平台,其宗旨是致力于提高艺术市场的透明度。artnet开发的全方位产品用最完整的艺术品数据库和藏家网络,为顶级银行、保险公司、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服务。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