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妈妈的心得

网友投稿 2019-06-14 16:53

这是一个逻辑思维比较强的孩子刘禹航的妈妈看了文章之后发给我的内容,大家可以看看她对孩子的逻辑思维形成的看法: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6/1A33G337-0.jpg

这个思维方式绝对是先天遗传占优势,后天干预影响有,但是不大。除非这个孩子本身的理性和感性上的思维差距不大,理性稍弱一点,然后后天一干预,理性思维会窜上来盖过感性思维,这样会认为经过培养,孩子的理性思维强了。

如果说生活中一个人会影响另外一个人,那影响也是有限的,刘禹航爸爸是感性思维的,共同生活了10多年了,互相对对方的影响真不大。

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一直是语文长据班级首位,以为自己是偏文科的,但是英语一直是拖后腿的,超级差的。自然科学学的很好的,数学也还行(主要是算术不好,思维题目不错)。

后来我带刘禹航的时候一直想,儿子语文应该不会差的,没想到刘禹航语文差的一塌糊涂。我其实给刘禹航从小大量看绘本,就是中班开始松懈了,以为基础有了,转攻别的方向了。

刘禹航从小积木什么的都搭的很好,给他报了一个乐高课,上了一半课程,老师主动找我给刘禹航跳级上课,其实那个时候我理性方面一点都没有给他培养过。

语文的话哪怕我给他从小有意识的培养看绘本什么的,后面的说话包括英语上来看都是非常普通的,英语2周岁2个月给他听音频,小小班开始看原版动画片,看了2年,每天20分钟动画片,听相应的音频1个小时至少。但是2年过去了,他什么都没表现出来,英语儿歌什么都不会唱一首,你就知道他语言这块有多差了(语言也属于感性思维的吧)。现在英语也一般般,我想假如没有我前期的大量磨耳朵,那么英语肯定是很差的。

学习是有用的,但是基础差,我只是把30分的英语提高到60分而已,如果刘禹航原来是60分的基础,那么现在应该是90分了,或者95分了(同一思维的人对自己擅长的东西会非常敏感,学起来会更有效果)。

比如这个国际象棋,刘禹航2年级我才给他报课外兴趣班,报名了之后成绩提高很快,和学习英语比,感觉就是下棋是栽柳,学英语是种花。

我再回头来分析自己读书时候的情况,我小时候在农村,没有任何的课外辅导,唯一的课外学习就是翻看我爷爷的书,所以对看书有浓厚的兴趣,其实也没看多少,主要是因为农村普遍都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我的语文成绩比其它同学要好,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是本色出演了,英语真实的裸露了我文科不擅长的情况。

所以我最后的总结是,思维方面先天大于后天,后天可以干预,干预也只能在你本来的基础上再加分而已。这个时候如果和一个本来基础比你高的孩子一起学习,你加分,他也加分,他有先天优势,对这个学习更敏感,所以前者是无论如何都赶不上后者的。

你今天文章中思维的培养要从身边小事开始,这个道理是对的,但是实际可能没我们想的这么乐观,理性的孩子不用刻意培养,因为家里有理性的家长,所以生活中自然是理性思维的浸润。而更需要理性思维培养的感性孩子,家长估计本身也是感性的,刻意而为的改变毕竟不能一朝一夕就达成。反过来,需要学习感性思维的孩子也一样。



以上就是刘禹航妈妈发给我的全部内容(孩子姓名用的是化名)看完大家感觉如何?是不是觉得这个思维是遗传的,就算是去改变也是很难的?

其实不然,在我有限的和刘禹航妈妈的接触中,他妈妈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规则意识的妈妈,她至今还记得上第一次上课时我说的一句话:“编程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没有居于中间的情况”。因为这句话她很有代入感,感觉这句话就是说的她自己。可以想象,妈妈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是这样做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小的时候,影响是很大的,其实大部分妈妈,都是会偏向照顾孩子而放弃自己坚持的一些原则。

遗传因素肯定是有的,但是我认为这种遗传更多的是外貌和骨子里的性格。至于思维,他改变的方式还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来。

带着这个问题,我还特地和村里的发小聊了一会儿,她有一个双胞胎姐姐,但是从小在两个家庭长大,长大之后才回到原来的家庭中去。她的答复是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才是最大的。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6/1A33U2S-1.jpg

家庭环境的影响是点点滴滴散落在各个角落里面的,可能有用,可能无用,但是慢慢的,逻辑思维以他自己独有的方式形成了。

最后,我们以一句非洲谚语来结束今天的文章: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全村人的努力。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90616/1A33Wa7-2.jpg

 大家如果有不一样的想法,也欢迎和我交流,思维的火花还是要在碰撞中产生的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