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普利兹克奖得主阿尔多·罗西:建筑设计就像一场恋爱!
阿尔多·罗西
Aldo Rossi
1931 - 1997
1
建筑的生命
我在理工大学念书时,老师们总是说别拿我当榜样!这无疑表示,我的建筑有挑起了令人又爱又恨的东西,而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但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而我的作品也有某些富个人色彩的东西,他们会再流传下去。
我相信,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根据道德与诗的原则为基础。我总是想着一些时刻与记忆。城市的记忆很重要;集体记忆,而非个人记忆。由此观之,我发现建筑的生命一向很重要。
新的意义源自于事物之间出现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
因为建筑物的每个层面都可以预期,因为这份预期正可以带来自由,因为建筑就像是约会、蜜月、假期,就像是任何先预期才会发生的事情。虽然我也喜欢不确定,但我向来认为,只有欠缺想象力的傻子才会反对有组织的谨慎行为;唯有透过努力安排,最后才能拥有意外、变化、喜悦、失望。
建筑案件像一项天职或一场恋爱;无论是哪种情形,都是建构出来的。你可以压抑天职或爱情,但它永远都会是悬而未决的事情。
逝者之屋与童年的住宅、剧院或表演场所,对我来说,这些案件与建筑物似乎都包含了生命的集结与年龄。然而,它们不再呈现功能之外的主题;更确切的说,它们是展现生与死的形式。
——阿尔多·罗西
2
个人履历
罗西出生于意大利米兰,早期的教育是首先在Somascan Religious Order,然后在意大利城市莱科的亚历山德罗沃尔特学院,1949年他在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学习建筑学,并于1959年毕业。
1955年,他就开始为建筑杂志《 Casabella-Continuità 》写作。1959年,他成为了一名编辑,该建筑的主编是Ernesto Nathan Rogers。罗西在1964年离开了,那时主编刚好去了Gian Antonio Bernasconi。罗西转而为《 Società 》工作,使得罗西在在当时的激烈的文化争论中成为了最活跃的参与者之一。
《美屋》是一本意大利建筑学杂志、月刊,着重介绍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向读者展示经典时代的变迁给建筑文化带来的变化,精选意大利最潮流最高科技的案例作品、实景图与设计图多角度的分析,配合文字介绍,国内也可以买到。
Ernesto Nathan Rogers是意大利小有名气的建筑师,著名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是他的外甥,他比较有名的作品就是在米兰历史核心区的加塔楼
罗西早期的文章涵盖了历山德罗·安东内利、马里奥·里多尔菲、奥古斯特·佩雷和埃米尔·考夫曼等一系列建筑师。其中很多的材料都变成了他第二本书的素材《Scritti scelti sull'architettura e la città》(选择性地描述了1956年到1972年的建筑和城市)。他娶了瑞士的女演员索尼娅·盖斯纳,从此他对电影和戏剧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文化和他的家人成为了他的生活中心,他的儿子福斯托活跃于电影制作的幕前与幕后,他的女儿维拉则从事与剧场有关的工作。
3
创作历程
他在1956年纳齐奥Gardella的工作室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随后来到了马可·扎努索的工作室。1963年,他开始教学,首先在阿雷佐的城市规划学校作为卢多维科的助教,随后来到了威尼斯的建筑学院当卡罗Aymonino的助教。1965年,他成为米兰理工大学的讲师,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发布了后来成为建筑文学的经典的《城市建筑》。
他的职业生涯最初致力于建筑理论和小型建筑的工作,当卡罗Aymonino让罗西设计了在米兰的一栋建筑的一小部分时,他的设计产生了巨大的飞跃。1971年,他赢得了在摩德纳的圣卡塔尔多教堂公墓的扩建项目,这大大提升了他的国际知名度。
因为参与到了意大利的政治事件之中,他搬到了苏黎世,在1971年至1975年开始静心从事建筑设计。1973年,他是国际建筑节的主导人,这个建筑节是装饰艺术与现代建筑米兰三年展。罗西在这个展会上的设计理念后来在《世界建筑名录》和《装饰与罪恶》中阐述过。1975年,罗西重新回到意大利从事了建筑教育,在威尼斯教授建筑布局。
1979年,他成为了著名圣卢克学院的一名成员。同时,他是一个比较有国际视野的人。他曾在美国几所高校任教,包括在纽约的库珀联盟,还有在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在康奈尔大学,他通过纽约博物馆的现代艺术参与了建筑和城市学习联合学会,也去过中国和中国香港(那时还未回归)以及去南美洲参加会议。
在1981年,罗西出版了他的自传,科学的自传。自传中写了“离散紊乱”,带回的记忆,对象、地点、形式、文学笔记、引用和见解,并且试图“重新思考过去的事情或者印象,描述或者是通过新的方式来表达”以解释他的项目为全书的主线。然而这些解释,都被一些插进来的思绪扯得乱七八糟。正如他自己所说“喜欢看到事物被打碎又重组起来的样子”,在同一年,他赢得了第一个国际建筑设计奖项,获奖的项目是位于柏林市中心的一块公寓区。
在1984年,与纳齐奥和法比奥·莱因哈特一起,他们赢得了热那亚的卡洛·菲利斯剧院剧院的翻新项目,直到1991年才建成。在1985年到1986年间,罗西成为了第三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世界建筑展览会的主持人,FOA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示的未来城市的构思。
在1987年,他赢得了两个国际比赛,一个是在巴黎的迪瓦维莱特公园,另外一个是为在柏林的德国历史博物馆,遗憾的是从来没有建成。在1989年,他连续为两家家具公司设计了一些家具,比较有名的就是1988年为阿莱西设计的一个咖啡壶。
1990年,罗西赢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福冈县还因为他设计的皇宫酒店嘉奖了他。1991年,他从美国建筑师学会赢得了公共建筑的托马斯·杰斐逊奖。这些获奖作品在很多展览会中都有所展出,如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柏林的柏林画廊等等。
1996年罗西成为了美国艺术和文学学会的一名荣誉成员。紧接着在1997年,他接受了这协会颁发的在建筑和设计领域的文化奖项。罗西于1997年9月4日因为一场车祸去世,由于他在1995年在佛罗里达的海边设计过一栋独立的家庭住宅和对于现代城市的研究,美国的一个“沿海协会”就给他追授了一个奖项。
在他的倡议之下赢得1999年的凤凰歌剧院的重建项目,并且在2004年重新开启营业。1999年,总部设在切塞纳的博洛尼亚大学建筑系以他的名字命名。
4
建筑思想
1. 社会政治阶段
这个阶段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卷入了一系列的社会和政治潮流中。在这阶段当中,他思考了文化问题。这些文化问题,成为了他晚些时候的理论框架,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开始了对城市进行文化渊源的探讨。学生时代的他兴趣是新古典主义,后来又侧重文化渊源的探讨,继而又转向了意大利城市论战,1964前后则关注在城市层次上类型学与形态学之间的关系。
2. 城市阶段
1965-1969年
在此期间,罗西参加了编辑,出版工作,并从事理论教学活动。在教学方面的兴趣,对他的思维演化至关重要。在兼做《城市建筑》编辑时,他将建筑确定为自主的对象,并认为建筑的正确与否应通过历史上的惯例来确立。他将建筑作为严格的精神领域,建筑是理性的构建起来的,并认为存建筑领域中任何一个操作均有严格的意义,他的理性思想在此阶段充分体现。
3. 各种方法设计阶段
1970-1980年
罗西的理沦建立起来了,并将理沦和实践紧密结合。在此阶段,设计和写作对他同等重要,但他更偏爱用图像媒介来表达他的思想。1971年是其生活的转折点,他由由于支持学生运动而与其他八位教授一起被免去了职位。
4. 对国际建筑界的影响阶段
1980-1997年
作为理论家,创作家,艺术家,教师兼建筑师的罗西,以实践为主。前面阶段的理论活动,为此阶段做了准备,他的作品在他的祖国意大利以至国际范围内获得了很大声望。
5. 后现代主义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里面,建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形成的、并在战后得到广泛传播的现代建筑的思想和实践。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建筑领域的专有名词,在此之前已经被充分地利用到了文学评论、艺术、电影和戏剧等方面。后现代主义思考的本质就是西方世界对于自身建立的工业文明与现代化模式的全面反思。
后现代主义开始重新关注个体与差异性,并试图将西方当时被主流文化淹没的、或在传统中从未发出的声音传达出来,如对种族问题、女性问题等等。后现代的思想和理念是宽泛而多样的,建筑风格的多元化也是这个时代的一大特征。
无论说思想、潮流、建筑风格有多么的宽泛不同,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现在建筑运动的质疑与批判。
6. 新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建筑在1936年发展到顶点之后,由于社会、政治等因素几乎消失。但是在1936至60年代之间,在其他流派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理性主义的思想及创作理念的发展却从未间断。这其中伴随着对形式语言的更新的探索,对民族现实经济、技术、政治关系的关心,对建筑师的社会责任的认识。于是,在60年代的意大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承袭于理性主义的新理性主义,它与后现代主义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思潮的两大倾向。
新理性主义与现代古典主义有很多共通之处,理论的关注点都是围绕着建筑的历史与传统问题展开的,它的众多的实践作品也体现了强烈的历史传统意识,但是他们本质上却是不同的。
但事实上,新理性主义运动对于建筑的思考在深层次上,是与以美国为代表的那些广泛吸收古典建筑元素以及各种历史符号的。后现代建筑不尽相同,它要寻找的是一种基于文化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建立的,合乎理性地建筑生成原则。可以说,这些只是目的,那么应该如何实现呢?
新理性主义的兴起以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为标志:罗西的《城市建筑》和格拉希《建筑的结构逻辑》。在他们的理论中,回归秩序的途径就是引用从类推法而产生的类型分析方法(类型学理论)。
7. 类型学理论
类型是建筑的原则
—阿尔多·罗西
人类经常面对相同的生存要求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从而产生某种“特定”建筑类型来适应和满足这种“特定”条件和要求。类型是普遍的形式或者结构,是使种类和组团具有显著特征的特性,也是对物体的分类。
———《建筑类型学和城市生态学》
罗西的类型学方法超越了一般关于建筑性质特征的识别与认同的讨论,他把建筑现象归源于人类普通的建筑经验的心理积存。罗西认为建筑的本质是文化的产物,建筑的生成联系着一种深层结构,而这种深层的结构存在于城市历史积淀的集体记忆之中,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这个集体无意识可能就是指不经意之间形成的、确切存在又难以改变的一种集体的意识,它隐藏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具有一种文化中的原型特征,这就是罗西对于类型学的理解。
罗西认为,城市的建筑可以简约到几种基本类型,而建筑的形式语言也可以简约到几个最典型的、简单的几何元素。但这些基本类型和典型元素存在于历史形成形成的传统城市建筑中,是从这些建筑中抽取的。在罗西看来,传统的城市建筑蕴藏着一些历史积淀形成的基本原则,从宫殿到建筑到住宅,这些原则决定着这个城市所有建筑的形式特征。
建筑类型学(typology)
建筑的类型学理论并不在于具体的建筑设计的操作,而是一种认识的方式和思考方式。它刻意忽略建筑间个别的枝节问题,模糊都市和建筑的区别。类型学所分析的是广泛的,空间的整体性。常言说:物以类聚,就是类型之意。把一个连续、统一的系统(continiunm)作分类处理的方法用于建筑,因而有建筑类型学的发展。
特征
他立足于抽象的和形而上学的概念,试图建立一种绝对的、普遍而永恒的建筑形式法则,正方体、长方体或圆锥体等纯粹的几何体以及长长的拱廊和列柱不断地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因为他认为,在传统建筑中抽取的单纯几何体,是现代语言表达古典建筑精神的最适宜的元素。此外,他极为强调与一项设计任务相关的具体的历史环境,立足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和理解,从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形成对类型的认识,以寻找形式创造的依据。
5
著作
《城市建筑》
1. 城市与建筑的同构性
罗西的起点是古典建筑学特有的起点,根本特征在于把城市问题等同于建筑问题,认为城市无非是与建筑性质相当的同构物,是放大了的建筑。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把城市的营造归结为房屋的营造,并把房屋的营造归结为城墙、公共性建筑, 以及私人住宅。对他来说. 城市问题就是建筑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伯蒂用的是比拟的方法,脍炙人口, 非常有名“ 正如前人所言, 城市就像一幢大房子, 而房子则像一个小城市”。罗西同样如此,罗西谈的是传统的建筑学,而不是新兴的城市规划,他并没有去建立一个公认的城市学。
2. 类型
类型的真正价值在于建筑所得以产生的法则,法则必然是最本质、最普遍的。但是, 罗西心目中的法则与模仿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称之为“ 类型”。
罗西谈论的不仅仅是城市和建筑,主要还是城市的形式,而且这些特质不是任意的形式,而是与纪念性、与那些历史建筑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的某些造型特质有关的形式。
3. 历史的延续性与建筑的普遍法则
罗西秉持的是历史的延续性这一理念,无论功能怎么变化, 城市总是能够持续地存在。如果城市总是随着新的功能的出现而时时改变的话,建筑物与造型的永恒性就不具备任何意义了,城市将不可能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
罗西认为现代建筑运动并不寄希望从历史中获得任何参照,而是梦想以功能主义为主要目的达到无中生有的创造。而他追求的是建造法则的普遍性和历史延续性。
4. 自治性的城市科学
罗西的写作目的是为建筑学科获得充分的自治性。在排除了用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对城市进行跨学科的阅读方式之后,罗西把目光停留在建筑学本身上。不过, 因为城市的历史总是与其地理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他保留了地理学。
据说他试图用法国地理学学派的研究成果作为他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引用了一些哲学家的永恒性理论。
5. 《城市建筑学》节选
德文版序言
"本书是一项建筑计划,象所有的计划一样,在人为事实之间建立起关系会远比所利用的素材还要重要,因此本书的研究目标最主要是在探讨造型的独特性与功能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意义”
建筑是一种创造,与文明的生活和社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在本质上具有集合的属性,最初的人们带着对美的追求建造了住房,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了一种更为有利的人工环境。建筑和城市的最初一起出现,它深深植根于文明的形成过程当中,因而是一个永恒的、普遍的必然的人造物。
罗西是在对肤浅的功能主义提出批判的基础上来建立他的类型学思想的。他把城市视为巨大的“人造物”,把城市建筑看成是城市整体中比较局部的片断。罗西认为建筑的创作,不可能是无中生有的,它应该有它的历史延续性,也就是要遵循一定的建筑类型,这种类型化的造型是经过历史考验的造型。建筑的革新总是建立在对类型学作特殊强调的基础上,而并不是什么创造。
6
与普利兹克
我也希望借此机会深入的思考我的建筑。我一直认为我的建筑是永恒的,我希望这项荣誉成为我思想的见证。一直以来我远离人群、学校、报纸、杂志、建筑师等等,而且拒绝接受时尚与潮流。
我不是沉迷于建筑,但是我一直试图以一种真实的方式来做建筑,就像其他那些真实表现他们专业的人一样;就像那些建造出教堂、工厂、桥梁以及这个时代伟大建筑的泥瓦匠或者工人一样。
但是我更愿意去设计与建造,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建造有着多种的可能性,这一点深深的吸引着我。似乎所有这些不同国家的文化组成了我的建筑,而且形成了一个整体,一个具有包容力,可以将那些曾经流失的文化重新整合的整体。
——阿尔多·罗西
这三段话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罗西的建筑观,那就是建筑的永恒性,城市也是永恒的。而且,他想用一种真实的方法来设计建筑,并且它想要把建筑中流失的文化给整合入其中,比较注重建筑的精神层面。
7
作品
用类型学的方法理性地思考、处理
设计位于有着历史文脉的城市中的永恒的建筑
作品总览
1960 Villaai Ronchiin Versilia
1962 Competition for the Monument to the Resistance in Cuneo
1964 Competition for the new Paganini theater and Piazza della Pilotta in Parma
1964 Bridge for the Triennale in Milan
1965 Monumental fountain at Segrate
1966 Competition for the district of San Rocco in Monza
1967-74 MonteAmiatacomplex, Gallaratese Quarter, Milan , with Carlo Aymonino
1968 Design for town hall in Scandicci
1971-84 Ossuary and the Cemetery of San Cataldo in Modena
1972 Design for City Hall Muggiò
1972 Primary school in Fagnano Olona
1973 Documentary movie "Ornament and crime" for the Triennale in Milan
1974 Design for the regional council headquarters and for a student residence in Trieste
1976 Design for a student residence in Chieti
1977 Design for a business center in Florence
1977 Single-family homes in Mozzo
1978 Teatrinoscientifico
1979 The floating 250 seat Teatro del Mondo and triumphal arch, both built for the Venice Biennale
1979 Apartments in Südliche Friedrichstadt for the exhibition IBA 84 in West Berlin, Germany
1979 Torri shoppingcentrein Parma
1979 Middle school in Broni, with Arduino Cantafora
1979 Monumental tower, Melbourne, Australia
1981-1988 Berlin Block onKochstraße at its junction with Wilhelmstraße in Berlin, Germany
1982 Head Office of Fontiveggein Perugia
1982 House Pocono Pines, Mount Pocono in Pennsylvania, USA
1982 Isle of Elba cabins for Bruno Longoni
1983 Design for the town hall of Borgoricco
1984-1987 Casa Aurora, home of GFT Financial Textile Group, Turin
1984 Preparation for the Pitti-Uomo men's fashion event in Florence
1984-1991 Renovation of TeatroCarlo Felice, Genoa
1985 Preparation of a trade exhibition stand for GFT Financial Textile Group, Turin
1985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the Vialba quarter of Milan
1986-1989 Palace Hotel in Fukuoka, Japan
1986 South Villette in Paris, France
1988-91 Hotel Duca di Milano, Milan
1988-90 Monument to Sandro Pertini,Milan
1989 de Lamel appartements, the Hague, Netherlands
1989 Urban plan for the greater urban area Pisorno, Tirrenia (Pisa)
1990-1992 Residential building and former industrial area, Città di Castello
1990-1993 Club House of the Cosmopolitan Golf Club in Tirrenia(Pisa)
1990 Social health complex in via Canova in Florence
1991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for The Walt Disney Company in Orlando, Florida
1991 Contemporary arts centre on the island of Vassivière in Beaumont-du-Lac, France
1991 Redevelopment of former industrial cotton mill Cantoni in Castellanza as the main campus of the University Carlo Cattaneo
1991 Post office and apartments near the City of Music in Paris (19th arrondissement), France
1992 Reconstruction of the TeatroCarlo Felice in Genoa with Ignazio Gardella
1993 Personal Florentine wardrobe for Bruno Longoni
1994-1998Schützenstraßequarter, Berlin (photographs)
1995 Bonnefantenmuseum in Maastricht, Netherlands
1995 Regeneration of the former Kursaal area in Montecatini
1996 Complex for a magazine in Berlin, Germany
1996 Ca' di Cozzi central district in Verona
1996-1998MojikoHotel, Kitakyushu, Japan
1997 Design for the Arts Factory district in Bologna
1997 Terranova shoppingcentre, Olbia, Sardinia
1999-2004 Refurbishment of Teatro La Fenice, Venice
2001 Scholastic Corporation Headquarters, New York City, USA
1. 圣卡塔尔多公墓
时间:1971年
地点:意大利 摩德纳
这就是刚刚提到的罗西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建筑竞赛奖项,《八位建筑师》的作者认为这是他最为成功的作品。
在1858年-1876年间,建筑师恺撒·科斯塔设计建造了墓地的东侧部分及现位于墓地中央的犹太人墓地。1972年罗西与其合作伙伴贾尼布拉赫利赢得了墓地西侧加建部分的设计竞赛。方案于1978年被付诸实施,至今仅有一半被建成,罗西将这个作品定义为亡冢。他从对墓地基本构成原型空间的提炼与综合以达到对死亡和家这两个概念的重新诠释,而这两个概念在墓地的场地布置和单体的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平面布局:中央轴线依次是公共墓冢、墓室和灵堂。
灵堂是一个色彩艳丽的巨大立方体结构,公共墓冢的圆锥结构像一个大烟囱。而以等边三角形层层排列的墓室就像人体躯干上的条条肋骨。
灵堂的形式被抽象为普遍适宜的住宅概念,但又出乎意料地与意大利北部的传统住宅极为相似。墙上开满窗洞,没有屋顶和楼层,仿佛一个被遗弃的废墟,一个“死亡的住宅”。墓冢、墓室和灵堂沿中轴排列,整个构图恰似一个脱离了生命与肉体的躯干。
除了在前面所提到的罗西在总体布局上的考虑,在建筑设计上,罗西也同样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罗西就多处运用了这一构成手法表达不同的含义。在主轴线上,骨灰架以紧凑的密度排布,并以一个不变的节奏升高,把纵向的仪式空间在三维上强调烘托。立方体的纪念体有着一个矩阵式的立面,除了吸光的涂料外,不带任何装饰。而与此同时影子却成为一种重复的元素,象征着生命的周而复始。
亡者的住宅有着与普通住宅不同的特征,亡者的地下庭院是由取自建造地下墓室的泥土所形成的,它在空间上的正负关系与一般的庭院住宅正好相反。
亡者的居室不是封闭的,整座墓地中没有门,亡者的居室可以是没有顶的(立方体纪念体),亡者的居室是没有窗的(罗西原来的图纸中都没有加窗,部分窗是在施工中被添加的)。
公墓区别于普通住宅的另一特点是它所特有的纪念性和场所性。
“公墓是为死去的人建造的房子”,因此庭院,走廊,墓室,斜顶,窗,墙和地面等有关住宅的元素类型都被容纳到墓室的设计之中。柱廊是伦巴第地区民居所特有的住宅形式,也被纳入到了墓室的底层设计中,而且它的柱廊是扁平状的。
在墓地东侧的新入口,罗西都采用了片墙式的柱廊,强调场所的特殊性。围绕墓地排布的第一圈墓室以规律的敞开式密柱廊环绕中心轴线,强化了重点空间的场所。第一圈墓室与第二圈墓室所包围的空间两侧都是低密度的规律立面,与开敞的空间相照应,表现了亡冢院落的特殊气氛苍凉。
在第二圈墓室内,骨灰架在统一尺度上的重复矩阵给经历者一种封闭空间中的压抑感。长廊在纵深方向上的延绵不绝,在这种重复的烘托中暗喻了生命的永无止尽。
冬天的墓地
夏天的墓地
灵堂内景
灵堂内景
疑问:
从护栏的高度来看,每层的高度应该有四五米左右,那上面的骨灰盒怎么拿呢?已故的人的亲属是如何缅怀自己的亲人朋友呢,下面是可以直接拿到的,下面的却不行。
项目启示:纪念性的手法
罗西对于死亡的思考是比较深入的,它的灵堂没有门也没有窗,他把灵室当做死人新的住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他的手法一如既往的比较简单,比如用光影的重复来象征生命的周而复始等等,却又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建筑想法。这是建筑师的高明之处,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2. 卡洛·菲利斯剧院
时间:1982年
面积:30000平方米
地点:意大利 热那亚
热那亚剧院在二战中遭到了彻底的毁坏,以后的数十年中,歌剧院的废墟在关于其命运的激烈争吵中一直维持原状。
罗西创造了新的表演空间,在城市中重新树立起了公共剧院的形象。
剧院位于城市的中心,旁边是费拉里广场。
这座剧场在1828年的遗址上重新崛起,与原有的一栋建筑一起再一次地牢牢控制住了整个广场,入口一层是公共的展廊。
剧场平面图
剧场剖面图
剧场构思草图
从加里帕蒂广场看剧场
在屋脊的另一端,一个新的塔楼竖立在舞台的上方,比原先的大了很多,用来容纳新的设备。外墙贴面材料的突然变化也反映了这一点,前一张是罗西的构思草图,跟建成的方案还是有所出入的。
灯塔及构思草图
室内设计配合当代的科技要求做了全新的设计,这些变化在外部也清晰可见,贯穿底层的公共展廊依靠采光井提供日间照明,锥形采光塔穿过休息厅和办公室向上升起。最后,在屋脊线上形成纤细的玻璃尖塔刺穿剧院的屋面。夜间,尖塔作为一个发光体,像灯塔一样闪耀在海港的上空。
天窗与塔楼
坡屋顶的形式和外围的柱廊使这栋建筑很容易就融于热那亚的都市纹理之中。从正面看,建筑是完全对称的,这是罗西的常用手法。
正立面朝向海湾,高度抽象的柱枋布满整个立面。罗西对梁柱体系的强烈表达一如既往,整个建筑充满纪念性和戏剧性它的抽象性与标志性也使设计满足了业主创造“港湾新貌”的意图。这栋建筑的塔楼部分有一个非常大的屋檐,这也是罗西经常采用的一种建筑手法。
剧场室内室外相互渗透,观众落坐在城市广场一般的大厅里面,两侧则暗示街道景观—大理石立面和带阳台的窗户。
剧场室内空间
剧场室内阳台细部
个人感觉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做法。前面就提到罗西提倡一种“城市无意识”的看法,可能这就是他对于城市无意识的理解,主要讲的是一种城市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关于历史和文化的当地特有的机理。我认为,这就是建筑师对于这一理念的戏剧化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方案的一大特色。
项目启示:剧场内部的装潢
3. 博尼方丹博物馆新馆
时间:1993年
地点:荷兰
这座博物馆由三座并行的建筑及它们的联系部分组成。其背后是一条景色优美原小河,E形的平面构成两个朝向河面的开放院落。有扶壁支撑的中段和外包锌板的穹顶塔楼成为戏剧性的焦点,似乎在暗示着洗礼堂与钟楼之间的联系。
运用象征形式,罗西设计出了典型的荷兰建筑。金属穹顶从平坦的河岸景色中升起,使人想起那些教常的尖塔和风车;室内的主楼梯也暗示着对于文化的追溯。他的抽象形式融合了对荷兰和其历史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更为持久的存在形式。这体现了罗西建筑的永恒性。
当人们靠近这座建筑的时候,首先会被它那高耸而醒目的门厅所吸引。那是一个典型的阳光大厅,这种阳光大厅首先出现在苏黎世大学的校园建筑中。
这种建筑造型不是典型的北欧风格,但却基本体现出西班牙植民建筑的影响。大厅里神圣的光线和普通居室的对比,表现出了日常生活的短暂和宗教生活的永恒。
罗西将来自于当地的公共建筑、教会建筑、工业建筑的意向融为一体,认为公共建筑是由中心空间所体现的。在这栋建筑中,他利用主楼梯形成了一个室内广场,并利用玻璃斜天棚采光。罗西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将光带入博物馆内部,并在某种程度上用城市的活力照亮历史的阴影。
剖面图
剖面图
台阶与天窗
从河流处看过去
建筑背面
3-1 几何分析
因为画过这个平面的抄绘,所以印象比较深刻,两边建筑的端线是平齐的,并且正好穿过交通核的内部;中间建筑和阳光大厅的顶点切线是基本平齐的。画图之前,我认为建筑横边比较长,后来发现发现它是一个完整的正方形;而且,交通核基本上是位于整栋建筑的中心之上的。
从立面上来看,两边低,中间高,形成了一个山形的走势。
3-2 建筑的轴线
南立面
立面上是完全对称的,对应的平面外墙也同样如此。但是内部为了满足功能的需求并没有完全对称,而是做了一定调整。
3-3 虚实处理
三个建筑实体自然而然的夹出了两个半开敞的空间,这是罗西比较善于运用的方法。在后面的一栋建筑当中也会提到这种方法,这种空间处理的方法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照顾房间的采光需求;另外一个就是可以使整个空间布局活起来。
两边都是比较实的砖墙,与场地原有的建筑以及周边的建筑的材质基本一致,中间是用了大面积的玻璃窗。整个建筑的正中间(也是建筑最为突出的部分)采用了比较显眼的工业材料,虚实搭配比较和谐。
3-4 收头方法
两边的顶部采用了玻璃窗的形式,中间的阳光大厅则采用一个穹顶的形式,自然而然的起到了收头的作用。
3-5 材质选用
高耸的砖墙可联想到广场或传统街道、包锌的穹顶、烟囱般的交通体、方格玻璃窗、钢丝网拱,这些都仿佛仍在追忆这片土地作为制陶工厂的历史。
项目启示:材质的选用召唤场所的记忆
罗西利用简单的形体和场地原有建筑、周边工业区的材质来表达对历史的追忆,这反映了建筑精神层面的东西,很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在咱们中国也有这样一名建筑师在做同样的事情,那就是王澍。比如他设计的宁波博物馆“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中国今天的建筑行业,我们的衣食已经足了,接下来就应该要知荣辱了。这个知荣辱就是要挖掘建筑的历史、文化精神层面的内涵,并且必须考量建筑的绿色环保的因素。
4. 皇宫旅馆和餐饮综合体
时间:1987年
面积:2500平方米
地点:日本 福冈
皇宫旅馆和餐饮综合体位于福冈中心部的中州那珂河畔,日本著名建筑家隈研吾曾形容罗西的这件作品是“鹤立鸡群”。但如此形容还不过瘾,亲临现场才知道,它简直就是“虎立狼群”,原来它的周围环境是那么差,真的让人难以相信。这么一块仅有2500平米的土地上,居然座落着像希腊神殿一样的建筑。这样说绝不过份,它为他具有庄严和神秘、以及在美学上所达到的高度,是周围所有的建筑都难以企及的。
在混乱的日本都市之中,这栋建筑生动地体现了早期罗西对于建筑源头探究的兴趣。
旅馆的正面有钳形台阶,从两边伸向正门透过建筑的窗户可以看见旁边的河流,这便是罗西的“独立王国”—与其说它是建筑,倒不如说它是一个装置。
剖面图
建筑造在高筑的基坛上,这是古代希腊建筑常用的手法,而中国古代的宫殿也如此。它们的庄严感主要来自那不可缺少的基坛,在这座建筑当中,阿尔多·罗西用自己的手把这种庄严巧妙地再生了。
简单的类型安排和与强有力的立面几乎毫无关系,纽约的铸铁建筑,必定激发了这个作品。虽然立面非常独立,但由于建筑的体量感和材料选择的合理,很容易让我们对立面产生认同感。
比例极为平衡协调,朴素庄重的造型以及无装饰的厚墙都是在体现着一种固有的庄严。
4-1 建筑的轴线
一层平面图
主立面
4-2 建筑的虚实处理
一层平面图
古罗马斗兽场
主立面
这个立面是我认为罗西构思最为精巧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立面是按层数划分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竖向的上,他采用了一行行的柱列来划分。乍一看,我们会觉得柱子后面是玻璃。但其实不是这样,它是红色的大理石。也就是说,这个面是没有开窗的。我就在想,如果,这个面柱子后面是玻璃,那么整个面会显得过于轻薄,没有办法体现出皇宫酒店的庄重性。但如果,我们把柱子都去掉,就会显得太实太过于死板。并且,我们如果观察立面的阴影可以看出来,每一层立面是逐渐后退的,因此越往上越显得轻薄,整个建筑会显得更加稳重。这和古罗马的斗兽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在最后,还加了一个屋檐把整个建筑给压住,从形体上看,还没有谈及色彩,整个立面显得非常庄重和谐。
4-3 材质应用
而建筑物的正立面像是一座巨大的红色屏障,有柱、有墙而无窗。远看方孔像是"窗",但却是红色大理石的墙。整个立面的颜色搭配很和谐,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整个建筑的主要色调只有三种颜色(一种是褐色,这是砖的颜色,一种是绿色,还有一种就是大理石的红色),选用的颜色比较一致.按道理来说,红和绿他们是相反的颜色是比较不搭的,就是比较土。但是,由于绿色所占的比例很小,并且间隔排布,因此只起到了一个点缀的作用,因此整个立面的颜色看起来非常和谐。
红色砖材+绿色涂料+红色大理石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