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他为什么能上清华大学 ——生物达人雷柯欣的奥赛之路
他为什么能上清华大学
——生物达人雷柯欣的奥赛之路
本报记者 王燕
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家过寒假时,“别人家的孩子”雷柯欣早已收拾好行李,从长沙市第一中学出发,踏上了前往清华大学预科班的旅程。
高三没读完,他为何能提前奔赴清华大学求学?在2017年8月16日举办的第26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雷柯欣代表湖南,从全国30个省队、240名高中生中突围。最终,他被保送进了清华大学。
在即将到来的3月,他还将参加“2018年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国家代表队选拔赛”,如果通过这次选拔赛,他将代表中国队出征国际奥林匹克竞赛……
有人认为他有学习天赋,有人说他只是运气好,还有人猜测他性格肯定孤傲……那么,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2017年8月,雷柯欣(右一)代表湖南队参加第26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
其实,除了格外喜欢生物之外,雷柯欣与这个年纪的男孩并无二致:他可以为了一个生物实验,在实验室里呆上大半天,因而错过了饭点;也会为了陪妈妈追忆青春,带妈妈看《芳华》,妈妈落下眼泪时,他会递上早已准备好了的纸巾;安静时看几个小时的“闲书”《哈利波特》,快乐时骑着单车满大街驰骋,疲惫时约朋友去排球场挥汗如雨。
“发着光”的生物学
“我初中就读于长沙市青竹湖湘一学校,刚入校没多久就被选为生物课代表。”起初,雷柯欣对生物也没有特别的感觉,直到有一天他偶遇了生物老师的同学——一名在生物研究所工作的叔叔。健谈的叔叔和他畅聊了生物学研究的奇妙……那一天,他感觉生物科学是“发着光”的。
通过努力,三年后,他如愿考上了长沙市第一中学。“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这个孩子很沉稳、踏实,做事不急不躁,脸上总带着浅浅的笑意。”雷柯欣的高中班主任蒋玲丽老师回忆到:“班上的课前演讲,雷柯欣经常主动参与,他演讲的主题和内容有深度、有意义,总能在班集体中引起很大的反响。”
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比初中大很多,但并不妨碍雷柯欣对生物的喜爱:他去图书馆时,看的都是与生物相关的书籍,看电视也偏爱与动植物有关的节目。
高一的一天,学校布告栏里发布了一则消息:选拔新生参加湖南省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我知道湖南高手如云,但我就是很单纯地喜欢生物学,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报了名。”令他开心的是,他被选拔进了学校的生物组。
做自己喜欢的事
进入生物组后,雷柯欣开始了漫长的学习:从高一到高二的两年时间,他总是利用课余时间自学生物知识;他的寒暑假也几乎都被填满——去北京、杭州等地学习、培训;他从不依赖给他上课的教授,每次去外地学习,都做了充分的预习。
此外,雷柯欣还要和生物组的同学们一起进行野外考察。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去浏阳大围山考察。他不仅采集了植物和昆虫标本,而且还“围观”了青蛙的解剖实验。因为他感觉解剖动物“惨兮兮”的,所以没有动手,只是站在一边观察整个过程……这多少让他有些遗憾。
遗憾很快得到了“补偿”。2017年4月份的一天,化学组的同学在实验室捕捉到了一只小家鼠,他们找到了正在做实验的雷柯欣:“听说你生物很厉害,解剖它对你来说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吧!”
雷柯欣本想拒绝,可身边的同学越聚越多,为了生物组的面子,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他按照老师教的和平常积累的知识,按部就班地对这只家鼠进行了解剖,还认真地观察了家鼠的内部结构。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他参加校外培训,培训老师布置了实验:“今天,我们要解剖小白鼠,取它腹腔里的体液细胞进行观察。”
一听要做解剖实验,大部分同学都吓得哇哇大叫,只有雷柯欣一脸的淡定和从容。这一次,他信手拈来。
令人惊讶的是,作为生物达人的雷柯欣还画得一手好画,写得一手好字。蒋玲丽老师介绍,他们班级有“班刊”,雷柯欣是主创人员之一,每期大部分的策划和设计都出自他手。“对自己喜欢的事,他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
孤独也乐在其中
有两年多竞赛经历的雷柯欣,对奥赛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学习生物、参加奥赛的初衷,不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而是因为真的喜欢这门学科。”奥赛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枯燥、艰辛,他却乐在其中。“每次遇到不懂的难题,我都尽量独立思考,所以每当难题被解答,我就特别有成就感。”
在雷柯欣的身边,像他这样参加奥赛的人很多,但真正坚持到最后的人很少。“剩下来的,大多是因为热爱。”他发现,经过奥赛层层选拔,越往后走同伴越少,能够给予他指导的老师也越少。所以,很多时候,他总是一个人钻研、学习,和同龄人相比,他显得有些另类,那么,他会不会感到孤单?“从独立探索科学奥秘这点来说,我确实是孤单的,因为学习只能靠自己,没有捷径。但学习之外我不孤单,我会和同学聊聊电影和课外书,上次带我妈看的电影《芳华》,就是隔壁班同学推荐的。我也经常和同学相约来一场排球球技的较量。”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很多人喜欢给奥赛贴标签,比如,“学神争霸赛”“奥赛无用论”“学奥赛变傻”等。对此,雷柯欣说:“奥赛是一个非常公平公正的比赛,不要盲目给它贴标签,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他表示,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很重要,但奥赛并不适合所有人,它是条不轻松的路,靠天分和运气远不够,它需要热爱,需要付出努力,同时,它还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考验你的耐力,“但它让我成长得更好、更快。”
对于这些硬贴上的标签,雷柯欣显然不在乎,他更愿意聊聊他的“得意之作”:今年年初,长沙下了一场大雪,这可把南方的孩子给乐坏了。一大早上,他就兴奋地冲出教室看雪、踩雪,拉着同学一起玩雪、打雪仗。最后,他们还在学校篮球场堆出了一个全校体积最大的雪人……
这个男孩,不张扬、不刻意、不掩饰;这样的成长,丰富、多彩、健康;这样的坚持,随着时间的发酵慢慢绽放光华。
采访的最后,雷柯欣扶着眼镜,轻言细语道:“以后,我想自己编辑、设计一个蛋白质,它可以执行一些功能,比如,可以用它来催化、分解塑料袋……”他的一切才刚刚开始,就已让人充满期待。
高建军解读奥赛与高考的关系
长沙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建军俨然是生物教育圈里的“大咖”: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学校生物奥赛总教练,辅导的学生所获得的国际奖牌数全国第一;湖南省首批正高级教师……中国从1993年才开始组队参加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到2017年12月15日,累计有99名中国中学生参加了国际生物奥赛,共获得金牌69枚、银牌29枚、铜牌1枚,其中,长沙市第一中学独得金牌6枚、银牌4枚,而高建军带的学生共拿了3金3银共6枚奖牌。
长沙市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高建军
科教新报:学校在选拔生物奥赛的学生时,比较看重学生哪些方面的特质?
高建军:在选学生时,我们会在课前与课后和学生谈心,课堂中对学生课堂反应能力进行观察。总结起来是三方面的特质:第一,对生物学科有兴趣。第二,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主要看反应能力和思维敏捷度,非智力因素则包括学习习惯的好坏、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等。第三,身体素质不能差,我们学校十分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体育锻炼。
科教新报:一直以来,有关奥赛的争议就没有断过,其中,“加重学生负担”的声音不绝于耳,它到底会不会加重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呢?
高建军:奥赛既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方式,又是进入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果在奥赛中获得了奖,那么,在自主招生中则可能占有优势,比如,保送、降一本线、降分等,这些使得它极具吸引力。但奥赛不适合所有人,不适合奥赛的人,选择参加奥赛,就是一种负担,而真正热爱又适合奥赛的学生,学习奥赛就是一种享受,对于他们来说,比赛结果并不重要,知识的获得过程才是他们一生的财富。
科教新报:奥赛能给家长和孩子们带来什么?
高建军:大家要摆正心态,毕竟奥赛带来的保送、降分等资格都是极少数的。每年,清华、北大在自主招生中,会给进入国家奥赛集训队的学生免试录取资格。但每一年在五项学科奥赛中,最后全国能够进入国家集训队的中学生只有250个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各50人)。
奥赛其实是锻炼孩子的过程。即使不拿奖,在这个过程中也是锻炼,也有价值。有一部分家长功利心比较强,不考虑孩子适不适合,纯粹为了考入好学校,就逼迫孩子学习奥赛。我认为学习奥赛必须是真心喜欢,有兴趣才行。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进入了竞赛阶段的学生,真心喜欢这个科目太重要了。目前,我们学校参加竞赛的学生多是从发展需求及兴趣爱好出发,这样的学生,更加愿意接受挑战,更加主动,也更具有创新能力。
科教新报:有人说,奥赛和高考是竞争对立的关系;也有人说,它们是平行的两条线。它们之间关系究竟如何?
高建军:奥赛和高考都是人才选拔机制,奥赛的特点是,选拔出某一领域有特殊才能的科研型人才,而这样的人未来可能会成为领域内的领军人物。
高考与竞赛不是对立的,而是一种平行的选拔方式,甚至在某些方面是相辅相成的。打个比方,它们的关系就像两条腿,都是朝着高等教育的大门走去。奥赛非常有利于高考,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在单科取得好的成绩,而且很多学科都是相通的,这就使得他们今后在学习其它学科和专业时更为得心应手。参加奥赛的学生需要提前学习大学的内容,所以奥赛学生为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早期铺垫。
据我们了解,通过高考考入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学生,哪怕是高考状元,都出现过进入大学后不喜欢、不擅长专业的现象,最后导致学习成绩不行,不得不转换专业。
很多人认为对立,可能是由于学生本身没有处理好常规学习和奥赛学习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两不误,就考验学生的时间安排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了。
当然,说奥赛完全不影响高考学习,也是不可能的。像我们学校奥赛生物组高一是以常规学习为主,每天保持一个小时学习奥赛。到了高二,用于奥赛的时间就会增加不少,自然就会挤掉常规学习的时间,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