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奥传奇 | 信息学竞赛小超人 不输博士的本科少年:陈立杰

网友投稿 2018-06-11 09:54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613/0954561M1-0.jpg

信奥传奇——陈立杰

他是一位刚刚本科毕业不久,已经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的小同学。他自初三开始学习信息学,高一获得 NOI 金牌,并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2013 年代表中国出战 IOI 并以第一名成绩获得金牌。高中毕业就收到了 Google 人力资源部的实习邀请。在清华本科在读期间发表多篇国际论文,并成为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会议计算机科学基础年会上发文的首个中国本科生。他就是被称为 WJMZBMR 的信奥传奇——陈立杰。

初三起步信息学竞赛 一年时间爆发封神

陈立杰自小开始学习编程,在初三开学后不久第一次参加信息学竞赛,但是第一次参赛并没有带来一个很好的结果。据陈立杰自己介绍:“以前的我也是个对竞赛和学习感到迷茫的人,初中参加数学竞赛没有取得过好成绩,成绩也平平常常。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天才,初三那年刚开始参加信息学竞赛,没拿到名次不说,连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

父母看到陈立杰在信息学竞赛上没能获得很好的成绩,还影响到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曾经一度劝他放弃。陈立杰自己也曾因为这一次的失利而一度动摇,但最终他的好胜心最终战胜了他的怯懦,在接受采访时,他对记者说“人生只有一次!不努力过怎么知道能否成功!失败了后悔,总比啥都不做光后悔要好很多。接下来我就开始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

自此,陈立杰成天对着电脑,没有再打开过游戏,不分昼夜的刷题、训练,就好像武林高手闭关修炼一般。进入高一后,在家长和老师的支持下,陈立杰被允许在保持最低日常成绩要求的前提下不再参与日常课程学习,而是每天从早上 7 点到晚上自习结束都泡在了机房里加紧训练。

在没有指导老师,全靠自己闷在机房自学了一年之后,刚进入高一两个月的陈立杰在 2010 年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联赛(NOIP 2010)中获得高分,得到了浙江赛区的一等奖。六个月后,在浙江省队选拔赛中,陈立杰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浙江省队。同年 8 月,代表浙江省队出战全国青少年信息学竞赛(NOI 2011)的他,以第四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集训队,并签约清华大学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613/09545AA8-1.jpg

参加 NOI 2011的陈立杰

在其他同学还在享受刚刚结束高一后的暑假时光时,陈立杰已经走入了信息学舞台的中央,成为了被清华大学签约的保送生。这一闪耀的时刻距离他第一次信息学竞赛失利才过去短短的 21 个月。

代表中国队出战创造新历史

入选国家集训队后,陈立杰表示:“高一后,同学都觉得我厉害,大概是以为我成天不上课,还能拿金牌。其实,我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一点不比他们少,只不过他们没看到罢了。我一直认为没有聪明人和笨人,只有努力的和不努力的人。

在被问及没有老师为什么可以学这么好的时候,陈立杰透露了自己的小秘籍:“我并不是没有老师,我的老师比大家想象中多得多,只不过他们都在网上不在课堂里。正因为如此,我认识不少高手,甚至包括我未来的师兄——清华大学的硕士、博士,他们都是我的老师。”

正如陈立杰自己所说,“努力”比“聪明”更重要。入选国家集训队后,他没有一点的懈怠,在此后的 2012 年 2 月、2013 年 2 月两度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冬令营中,他均获得选拔赛第一名,成为国家队候选选手。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613/09545634a-2.jpg

IOI 2013 国家队成员合影(左一是陈立杰)

2013 年 4 月的中国国家队选拔赛中,陈立杰再度夺魁,以全场第一名的成绩正式成为国家队成员,出战同年 7 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办的第二十五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 2013)。

在 IOI 2013 的赛场上,陈立杰第一个完成所有题目,获得了第一名,使得冠军奖杯自 2008 年之后又一次回到了中国队。这一年,在陈立杰带领下的中国队也创下了中国队出战 IOI 的历史最好成绩,不仅斩获 4 枚金牌,并一次性包揽了冠、亚、季军(第一名:陈立杰、第二名:乔明达、第三名:许昊然)。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613/09545BW5-3.jpg

在 IOI 2013 获得冠军的陈立杰

热爱科研 立志为人类的智慧添砖加瓦

在拒绝了高三毕业时 Google 发来的实习邀请、享受完最后的高中假期后,这个刚站上信息学高峰最高处的少年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进入大学后,陈立杰也没有放弃信息学竞赛,依然代表清华大学多次获得 ACM-ICPC 亚洲区金牌、杀入世界总决赛。但与此同时,他也在日常学习中展现出了他厚实的积累。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613/0954563D7-4.jpg

ACM-ICPC 世界总决赛上的陈立杰(左三)

据和陈立杰一起上了一学期《代数学前沿基础》课程的李阳垟说,陈立杰最初唯一给他留下的印象就是“头发很长很长”,而接触久了之后他感受到了陈立杰的天赋之高,“他的反应速度很快,身上散发着天才的气质。”

但是,对大家称他为“天才”的说法,陈立杰一直都不完全认可:努力和天赋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努力还是最重要的。

在清华读本科期间,陈立杰也通过实际行动将他自己内心中对于“努力”的理解发挥到了极致。在大三时,他前往 MIT 交流,师从著名量子信息科学家 Scott Aronson 教授,每天最多会工作14个小时。在 MIT 交流期间,他解决了著名量子信息学者 John Watrous 在 2002 年提出的开放问题。而当时,他导师的三个博士生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整整一年没有进展。

在介绍做研究时自己的状态时,陈立杰表示:“除了吃饭和睡觉,我基本都在做研究,房间里面堆满了论文,每次落脚都需要把论文挪开。在当我理解了一个个一开始觉得艰深无比的定理背后所蕴藏的想法时,在我通过不停地尝试和探索,对手头的问题由一开始的一脸茫然,到慢慢拨开了它看似复杂的外壳,去理解它的本质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无比的兴奋。荡漾在我心中的那种激情,一如 7 年前,14 岁的我在中学的机房里为了信息学竞赛不眠不休地刷着题目的时候那样。”

本科期间,勤奋的陈立杰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Complexity-theoretic foundations of quantum supremacy experiments》、《On the optimal sample complexity for best arm identification》、《Pure exploration of multi-armed bandit under matroid constraints》、《Nearly instance optimal sample complexity bounds for top-k arm selection》等十几篇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文章。并成为了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顶级会议计算机科学基础年会上首个中国本科生——陈立杰。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613/0954563010-5.jpg

清华大学特奖答辩现场的陈立杰

毕业前夕,陈立杰获得了清华大学最高奖——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在特奖答辩的现场,陈立杰对大家宣布了他未来要冲击的问题“我想解决 P vs NP 的问题……成为一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成为黄金时代大潮中的一朵浪花,为人类的智慧添砖加瓦”。听他的答辩时,台下不少了解计算机科学理论的老师和学生都呆住了。要知道,这个问题是计算机科学理论方向最基础的问题,如果谁能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真的拿到了皇冠上的明珠。

熟悉陈立杰的一位教授对陈立杰给予了至高的评价:“像他这样一个本科生能解决“零知识证明”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在做的工作是很多国际知名大学的博士生乃至教授都无法完成的。像他这样不浮躁、不赶热点、不为高薪所动,深入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方向的学生是很难得的。清华能有幸录取这样的学生,陪伴这样的学生去成长,是清华的荣誉。”

学习研究之余也有自己的特别爱好

在被问及“如果不做科研,那么会选择从事什么工作?”时,陈立杰毫不犹豫的回答道:“音乐游戏玩家。”

陈立杰是一个很喜欢小众音音节奏游戏和二次元漫画的人。他曾经是节奏游戏“OSU!”世界前100名的玩家,但是为了更好的科研,他也想了克制自己的办法。对于他爱玩的游戏,陈立杰索性就把它放到了移动硬盘中,“如果实在控制不住想玩游戏,就把硬盘给朋友。”陈立杰说。

从初三开始,他就喜欢追动漫,到现在已有八、九年的时间。他的各类社交软件的头像都是动漫人物形象,朋友圈状态的配图大部分也都是动漫截图。他不仅看动漫,也听日文歌,并为此专门选修了学校开设的日语课。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613/09545I031-6.jpg

陈立杰在清华

“在大一的时候,我经常在紫荆操场漫步,思考:我是谁?我要做什么?”特奖答辩时,陈立杰刚说完这句话,台下便自发响起了掌声,伴随着被逗笑声。

其实,陈立杰初中时期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比他对计算机产生兴趣还要早。他那个时刻就开始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满足”这样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当然无法从语文课本中找到。于是他就自发地阅览了很多哲学类的书籍,虽然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答案,但丰富了见识。进入清华大学后,他对哲学的兴趣丝毫未减,热衷于选哲学系开设的课程:《后现代西方科学哲学》,《西方哲学精神探源》,并在这些课程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清华“自强不息”的校训,他也有着个人独到的见解:“不能满足于导师、父母让我们做什么,要有自己的选择、独立的人格。”


结语

想做就去做,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在丰富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别人的眼中,他是天才,而只有陈立杰自己知道,这一切都源于他自学习信息学时开始相信“努力的力量”而养成的学习习惯,这一切都是他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后应得的回报。在离开清华去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前,他留下一句话:“再见,清华。愿我归来,已经长成,让你骄傲的模样!”

不知道读者们觉得陈立杰的成长经历是否对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有价值呢?让身边的人早些开始学习编程、尝试信息学竞赛,或许下一个陈立杰就会诞生在你的身边。

■ *文章来源:NOIP信息网(ID:noipfun),经授权转载。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