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思考,写作的必杀神器
1
从“说与听”到“写与阅”,本质上就是换了种信息传达的形式,形式不同,自然要求也略有不同。
相对而言,写出来的文字要比说出来的语言更加庄重和规范,对文字的结构和逻辑要求更高。想把一段内心的独白转化成一篇结构清晰,逻辑通顺的文字,我们该怎么做呢。
几乎每个正经写文字的人,在下笔之前都要有初步结构框架,在这个过程种,大脑是在高速运转的,通过一个主题能够产生无数与之相关的联想,思维是极其发散的。有的人习惯 直接在脑海种搭建写作框架,有的人喜欢借助外在的工具把它可视化。
比如:借助思维导图工具,不仅能很好的再现和理清头脑中各种联想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因为是可见的,能够进一步激活右脑想象力和记忆力,反向推动大脑进一步进行发散和思考。
2
与之相反,孩子写作文,最怕的是什么,怕写的语言不够华丽,错别字,字不好看等,这些都不会是作文得低分的重要原因。
怕在“偏题”,为什么会出现偏题?
第一是看不懂题目,这个是要增强基本的文化知识;
第二个是看懂了题目,写着写着就偏了。前面说了正经写文字的人,一般都是会在脑中或者纸上搭建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之内进行写作,就算出现错别字、语句不通顺,也不会出现偏题的情况。
而容易偏题的孩子,还没有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写作的时候就是在挤牙膏,写一点算一点,写到哪就算哪,自然容易跑偏。就好比去一个地方,规划好路线,沿着路线走,总不至于走错了方向,所谓的脑中有图,心中不慌。
写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脑海中的发散的想法怎样用线性的文字(每次只能说明一个观点一件事)表达出来过程。阅读的过程,正好相反,就是通过这些线性文字,重新解构出作者写作的思路。
3
会读书的人从看到书本的题目开始,就在思考,它怎样来论证它的观点,一般都会看看作者的简介和书的目录,简介能让我们知道这本书是否值得一读,目录是作者写作大框架的最直接表达。进一步看每个章节内容时,作者提出的每个观点,都会思考将会有哪些论证,在文中找出最重点的信息,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整理文章的整体架构,和自己的现有知识相结合,进行选择,联结和吸收。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能够用思维导图转化成可视化的图片,将会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
刚开始使用导图来辅助训练阅读思维时,也会有一些误区:比如把书本或文章当作唯一正确的标准,如果我们画不出结构严谨,逻辑明确的导图,觉得是没有很好的理解这本书或者这篇文章。其实这是双向的,经常画导图,能够让我们更轻易的判断一篇文章或者书的好与不足,懂得吸收其好的地方,调整甚至摒弃其不足的地方。
误区二,把文章中所有的细枝末节都囊括到导图之中,这也是没有必要的,很多作者的一句话本身没有太大的意义,可能仅仅是重复和强调而已。所以太过于精细,反而会分散了注意力,扰乱思路。
4
总之,不管是“说与听”还是“写与阅”其本质都是思维的训练,理论懂了,还需要多多的实践练习,达到无需刻意提醒那样思考的时候,就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思维习惯,这就是我们的能力。理论到能力,只隔着一个“练”字,何其难,又何其简单。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