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精读《奇妙的种子》
有趣、有益的故事往往并不复杂,《奇妙的种子》(安野光雅著)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在这个故事里,一个懒惰的男人得到了两颗奇妙的种子,只要吃掉一颗一整年都不会觉得肚子饿,如果把另一颗埋在地里,来年就可以收获两颗种子。
于是这个男人就吃一颗、种一颗,这样一直重复了许多年。
有一年,男人终于改变了策略,种下了两颗种子。从这一年开始,男人收获的种子越来越多,种下的种子也越来越多。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不仅活现了“一生二,二生四”的裂变过程,还向孩子们展示了“复利”的威力。
为了弄清楚男人到底种了多少种子,我读了很多遍、算了很多遍。
现在我把思考的过程整理成了思维导图,希望能带动更多小朋友,让大脑高速运转起来。
任务①:种子数量的变化 难度系数:★★★★★10道应用题
当男人种下了两颗种子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每年都收获更多的种子。
然而,每年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比如,第六年,一个路过的女人帮了他的忙,并且吃掉了一颗种子;第七年,他们结婚的时候,请客、送礼又吃掉了更多的种子。
这样看起来,每一年就像是一道应用题,需要好好计算,才能弄清楚种子的数目。
这些“题目”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第二年的收成取决于前一年冬天种了多少种子。
换句话说,每一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按照顺序发生,紧密相关、互相影响;同时也意味着,一旦前一道题目做错了,后面就会受到影响。
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把每一年的情况画到一个流程方框里,然后按照顺序把这些方框相连,组成一幅流程图。
*本图仅作示例,作业纸只有框架和少量数据
通过这张图,我们不光能看到种子数量的变化,还能看到每一年男人种植、收获、消费、储藏的所有信息。
接下来就以第一年为例,讲解一下每一个流程框的具体构成。
第一步:播种与收获
在这一年,我们已知的条件是“男人种下了两颗种子,得到了四颗。”
这时,可以用箭头来表达变化,箭头前面是种下的2颗种子,箭头后面是计算的公式2X2及结果。
这个算式里有两个2,为了区分它们,我用绿色来写种子的2,其他部分则是黑色。
第二步:分配
男人是如何对这两颗种子进行分配的呢?他吃掉了1颗,留了3颗作为种子。在这儿用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非常适合用括号图来表达。
在4颗种子后面画了一个大括号,代表对这4颗种子的分配方案;同样,用绿色来写种子的数目,而用红色来代表被吃掉的。
在作业纸上,我隐去了大部分数据,保留了其中最为关键的、作为条件的种子数量,供大家参考。
希望借助这张图,孩子们能够把男人每年的播种、收成、分配梳理清楚,并能讲述故事的整个过程。
Tips
在这张图里,我们运用颜色标记种子的来龙去脉。
用于种植的种子都用绿色来表达,被消费掉的(无论是自己吃的、请客的还是送人的)用红色来表达;储存起来的种子则用土黄色表达。
在填写作业纸上空缺的数字时,也使用这个技巧吧!
任务 ②:种子数量的变化 难度系数:★★★★ 10道应用题
完成了最为烧脑的第一项任务,剩下的两张图就简单多啦!
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用了很大篇幅来讲男人是如何年复一年只种一颗种子的。篇幅如此之长,以至于听故事的我们都觉得无聊了。
男人也觉得很无聊,以至于他终于决定打破这种循环。
接下来我们借助一张复流图,来分析男人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而这个决定又带来了哪些变化。
*本图仅作示例,作业纸只有框架和插画
在讨论原因的时候,注意帮孩子看到客观原因——发生了什么,同时也看到主观原因——人物的感受或想法。
相应的,在分析结果的时候,不仅要看到直接后果——收获了四颗种子,还要看到更长远的间接后果——男人的生活、性格发生了哪些变化,帮助孩子更全面、更系统地看待一件事。
Tips
思维导图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关系,就是好的作品。
在这张图里,我总结了三个原因、四个结果。如果您在跟孩子讨论的时候有不一样的见解或新的发现,那么就按照讨论结果来修改这张图吧!
任务③:种子数量的变化 难度系数:★★★ 10道应用题
如果说前面两张图是对逻辑思维的训练,那么最后这张图以“奇妙的种子”为主题的圆圈图则是对联想力的考验。
这张图画起来很简单——只要联想到的、与种子有关的,都可以画在大圆里。
这张图也很难画好——孩子们往往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绘本里的内容,甚至倾向于把故事复述一遍。这时,不妨通过开放式提问打开孩子的思维,引导联想的方向。
这些问题可以是“你见过哪些种子?它们长什么样?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是“种子是如何产生的?种子如何传播?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