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编程教育是“揠苗助长”还是要培养未来的程序员?
去年有一款名叫CoderMindz的棋类游戏在硅谷名声大噪,它的前身CoderBunnyz发布不到一年时间,销量超过1000余套,销售额以超35000美元,因此大家对新款CoderMindz充满期待。
而这款游戏的开发者,竟然是来自硅谷的10岁女童萨麦拉·梅塔(Samaira Mehta)。靠着自己出色的“编程”技术,被全球媒体誉为“硅谷未来之星”,连扎克伯格都赞她“年少有为”。
在美国,像萨麦拉·梅塔这样,热爱编程的孩子比比皆是。同样是6岁学编程的Yuma,已经推出了自己研发的APP。
就连那个中文说得贼溜的总统外孙女,阿拉贝拉,也是一个忠实的小“程序猿”。用她妈妈伊万卡的话说,“编程是一种未来语言,我很开心女儿喜欢编程”。
其实,不止是美国,我们国家也非常重视编程教育:
2017年7月,国务院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编程课走进中小学。
2018年1月,教育部宣布,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要进入全国高中新课标。
2018年4月,南京教育局将编程列入南京中考特招生的范畴。
2018年8月, 浙江省将信息技术(含编程)正式列入高考科目。
在教育部刚刚公布的2019年全国竞赛名单中,编程大赛、机器人大
赛也赫然在列。
现在还有很多地方的小升初考题中,也开始出现编程的题目:
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利好,少儿编程教育关注度逐渐上升(百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但是有一个典型的误解是,认为少儿编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程序员,否则很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但小编觉得少儿编程教育并不是要培养未来的程序员,而是让孩子学会熟练地用科技表达自己,由科技时代的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