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成都七中:这所与衡中争全国第一的竞赛牛校如何炼成?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霉变食品”事件,再度将成都七中这所有着110多年历史、声名远播的竞赛牛校推上了风口浪尖。在全国基础教育版图中,成都七中和衡水中学堪称“南北旗帜”,说他们是中学里的少林、武当一点都不为过,而且二者都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擅长玩转品牌资源输出。今天,我们就来起底一下成都七中这所“世界级牛校”到底是种怎样的存在?
说起四川的基础教育和高中学校,就不得不提“四七九”,即石室中学(成都四中)、成都七中、树德中学(成都九中)。他们都是公认的老牌名校,整体而言分别在高考文科、竞赛、理科三大方向独领风骚,并拿下全省半壁江山,同时也都享有面向全省招生的特权,可以说代表了全川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被誉为领跑全川教育的“三驾马车”。
但论江湖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似乎成都七中更胜一筹,堪称“全川第一”——毕竟能迎来时任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戴维·格罗斯等此类国际风云人物造访并作报告演讲,曾先后培养出9位院士,浩瀚星空中有6颗小行星以其学子名字命名……这些确实都是值得了不起的事情。而校友录中,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SASTRA拉马努(杰出贡献年轻数学家奖)金奖得主张伟、世界人工智能领军人物李飞飞、国内大数据研究领军人物周涛,以及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哔哩哔哩CEO陈睿、蔚来汽车技术VP庄莉、腾讯COO任宇昕……这些大咖牛人赫然在列,也不是吹牛皮就能做到的。
那么,成都七中到底是个什么来头呢?追根溯源,其前身是1905年由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合并创立的成都高等小学堂,1907年更名为成都县中学堂,解放后更名为成都市第七中学校,1978年成为四川省重点中学,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建设项目样板学校,2014年加挂“成都中学”校名。
学校现在拥有林荫和高新两个校区,师生近6000人,几乎都是来自全省各地一等一的高手。特别是在庞大的教师队伍中,可谓群星璀璨,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名,成都市教育专家4名,四川省特级教师26人,成都市学科带头人37人,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202人,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00多人,更是涌现出了一批全国知名、贡献突出的竞赛教练。
如此名门望族,当然也就成了全省百万中小学生心之所向的学校,也是最能让成千上万家长“荷尔蒙上脑”挤破头把孩子往里塞的学校。按官方话语说,这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全国著名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中学,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在众人心目中,成都七中除了高考成绩了得,最牛的还是其领先全国、说一不二的竞赛实力,曾一度被国家最高教育主管部门授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称号。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成都七中目前已在数学、化学、物理、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赛中斩获12枚国际金牌,每年学科奥赛获全国金牌人数占全省一半以上。2018年,该校五大学科奥赛共21人夺金,入选国家集训队13人,力压衡水中学位列全国第一,夺金数、国集队员均占全省总数的60%以上;五大学科竞赛省一获奖145人,约占全省总数的27%,均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绵阳中学。
竞赛产生的强大“马太效应”,也让成都七中的高考升学率居高不下。该校每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上交、复旦、浙大、港大等著名学府,每年考入清北的人数占两校在川招生人数的1/4。仅2018年,考取清北74人,另有近200人被国外一流大学录取。
当然,成功从来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正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成都七中能雄踞天府大地,无非是因为拥有强大的生源——最开始靠川大、成科大、中科院成都分院子弟就近读书打下基础,后来又靠全省掐尖挖生源步步为赢。话虽如此,但有些事实我们不应忽视,那就是人家是怎么长期吸引生源的?都说一所学校,校长是灵魂,教师是骨架,学生只是血肉,三者必须协调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我们不妨看看前面提到的SASTRA拉马努金奖得主张伟,他来自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的农村,1997年进入七中,2000年以全国数学奥赛金牌得主身份保送北大数学科学学院。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我国年轻一代最出色的数学家之一,竟是从大竹中学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进入成都七中读高中的,可见七中在20多年前就已具备了一套独特的识人选人机制。
再比如王小川、庄莉、陈睿、任宇昕,他们均出自七中的“综合数学实验班”,也就是现在如雷贯耳的理科实验班的前身。这个实验班创立于1990年,是从当年成都1700多名考生中选出数学95分以上的50多人组成的班级,该班一大实验就是成立若干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竞赛。96级的王小川、庄莉当年就分别以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全国物理奥赛金牌得主身份保送清华;1993年进入七中的陈睿,则因为喜欢上了学校在高一就开设的计算机编程课程而弃文从理,从此在计算机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常言“筑巢引凤”,巢好凤才来。事实上,成都七中的这些成绩与其长期以来秉持的敢于创新、兼容并蓄、务实求精的学风,积极创建“最适宜学生发展”的教育平台、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密不可分。该校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并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务实开展研讨教育发展、探析政策规则、开设选修课、配备优秀师资、培养竞赛教练、健全生源机制等等,逐步创设了较为完备的创新拔尖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可以说都是用超前的眼光在推动学校的发展。
这些理念均在一些细小事情上得以体现。比如,40年前创办的专注课程课堂改革的“成都七中教育研讨会”,一办就是40届,这种坚持在全国中学校极为罕见!而在优尖生培养方面,对优秀的竞赛党之重视堪比国宝,王小川当年参加全国奥赛就是由其授业恩师——当时全国仅有的10位特级教师之一的谢晋超“一对一”全程指导。
如果说成都七中最负盛名的是竞赛,那他最受争议的则是品牌输出——在成都市乃至全省合作举办七中学校。一种观点认为,此举能弥补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更多人的观点是,这种做法占用了公共资源和名校招牌,为少数学校牟利,不利于基础教育发展。
上世纪末以来,打着“让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旗号的“名校办民校”模式,由广东、江苏等地开始风靡全国。在做大教育品牌和名校效益最大化的魔力驱使下,四川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了公办、民办教育集团并驾齐驱的格局。
以成都“四七九”、绵中、绵阳南山等公立名校为依托,石室中学教育集团、成都七中教育集团、树德中学教育集团、绵中教育集团、南山教育集团纷纷组建,以前所未有的张力影响了四川教育发展进程。民办教育方面,以成外、实外为轴心的德瑞教育集团,以嘉祥外国语学校为核心的嘉祥教育集团等也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不断刷新着四川教育的新高度。
在四川众多教育集团中,又数成都七中教育集团发展最为迅猛,办学模式最为多元,规模最为庞大。短短数年间,通过采取“名校办分校”、“名校办民校”、“名校办初中校”等品牌输出战略,以自主自办、领办支持、指导合作等多种形式,形成了以成都七中林荫校区为“尊主”,“八大护法”拱卫的“七中系”,几乎涵盖了成都初、高中的顶级学校。
当前,成都七中教育集团主要成员学校达9家,其中:自主自办2家,即成都七中林荫校区和“嫡系”高新校区,这两个校区均为高中学校,同属一个法人单位、同一个校长,但两校区分开招生,招生代码、录取分数线也均不相同;领办支持4家,即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成都七中八一学校、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指导合作3家,即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此外,对口帮扶5家,即金堂淮口中学、棕北联合中学、都江堰一中、温江二中、田家炳中学。
2018年9月,成都七中品牌输出进一步升级,与成华区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二仙桥西片区共同打造成都首个从小学到高中的公办学校——“成都英才学校”(暂名)。该校将在成都七中领办下,打造成为四川省高品质新样态现代学校,其中:一期先行举办小学、初中部,预计2020年交付使用。与此同时,拟在宜宾市兴办的成都七中临港校区也被炒得沸沸扬扬,相关方面希望七中落地的意愿相当强烈。
从现有合办学校来看,属于“名校办民校”性质的有3所,即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成都七中实验学校、成都七中东方闻道网校。其中: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随着多年的合作指导不断取得成效,高考升学率和学科竞赛排名均已冲向全省前列,学校名气渐盛,基本实现了招生不愁,因此与成都七中的“蜜月期”也基本告一段落,甚至嘉祥集团在外宣中已不再愿意使用“七中嘉祥”名称,而更喜欢以“嘉祥外国语”取而代之。
而最近被爆出“学校食堂食品发霉变质事件”的主角,则是位于温江区光华大道涌泉镇的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该校由成都七中与冠城集团于2003年合作兴办,是一所12年一贯制民办学校。根据双方合作协议约定,合作有效期为20年,学校运作模式为成都七中领办、冠城集团所属成都高达投资公司投建管理。也就是说七中出品牌资源和师资力量(包括一定的管理层),实际建设运营权归冠城集团,冠城集团每年向成都七中支付一定数额的品牌使用管理费。
由于依托优质公办高中资源,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自创办以来,高考升学率一直处在温江区前列,一本率保持60%以上的水平,其中理科火箭班高达90%,连续多年被成都市教育局评为“优秀学校”。
较高的升学率也带来了招生的火爆,虽然收费不菲,每生每学年高达三、四万元,但家长们仍争相将孩子往这里送。目前该校在校生6000余人,仅高中部就有20多个教学班。2013年又开设了附属幼儿园,实现了从3岁到18岁教育的无缝链接。据有关经营数据显示,高达投资及子公司成都七中实验学校营业收入将近2亿元,净利润8000多万元。
联合办校带来的巨大收益,自然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垂涎。2017年5月,安徽新华传媒股份(简称“皖新传媒”)欲以13亿元作价收购成都高达投资65%的股权,以间接实现对成都七中实验学校的控制。但最终该项胜券在握的收购案被成都七中的一则维权声明所搅黄,皖新传媒不得不宣布终止收购,成都七中也以侵权为由将冠城集团告上了法庭,上演了一场“相爱相杀”的大戏。时至今日,皖新传媒似乎应该感谢成都七中当年的“不近人情”,让他们躲过了一劫。
名校民企合作办学,表面上看是教育品牌化问题,实则是教育究竟是事业还是产业的世纪争论,即教育到底要不要产业化、如何产业化?可能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尽相同。经历此次风波,资本与教育的纠葛、冲突更加暴露无遗,名校品牌输出的弊端也相形见绌。未来的教书育人征程,成都七中能否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