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2)——Thinking map
上次我们介绍了两种思维导图,一种是来自美国教育改革家David Hyerle(大卫海勒)发明的Thinking Map;另一种是来自英国“记忆力之父” Tony Buzan(东尼博赞)发明的MindMap。国内统一都叫做“思维导图”。这两种思维导图的体系都很繁杂,一起科普容易混淆。今天我们先重点科普更浅显易掌握的thinkingmap。
thinking map(思考图)
如果父母辅导孩子,四五岁就可以学了;如果是孩子自主学习,建议是2年级以上的孩子,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基础才可以。
下面综合整理了thinking map的相关知识点,并结合一些案例来解释一下具体如何应用。
8种thinking map根据思维的发展过程可分成4组:
第一组是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这三种图帮孩子打开思路,分析一种事物的特征和两种事物间的关系。
第二组是树形图和括号图;这两个图聚焦于认识多种事物的静态关系,探究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和类别关系。
第三组是流程图和复流程图;从静态关系过渡到动态关系,着重认识事物的发展进程。
第四组是桥型图;从过往知识中去寻找相似的知识点来帮助理解、突破现有知识难点。
下面逐一介绍各个图示,每个图示分别包括绘制方法、知识点、实操案例三个部分,帮助大家理解:
1、圆圈图
1)绘制方法:
①先画一个大圆,再在中心位置画一个小圆。
②把要思考的中心词放在小圆内,关于中心词的联想写在两圆之间。
③联想出的关键词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简单的图片;
2)知识点:
①用于联想,进行思维发散。
②中间的小圈圈表示一个主题,外面的大圈圈可以去填画任何跟主题有关的东西。(类似头脑风暴)
3)实操案例:
①生活中,帮助拓展思考问题的角度;
比如冬天下雪了,你能想到什么呢?
如一家人马上要去旅游了,一起用圆圈图来整理出发前的清单吧!
②学习中,帮助整理认知;
如思考一下,哪些事物是绿色的呢?
打开思路,如围绕“职业”进行联想;
运用于写作上的思维发散;
2、气泡图
1)绘制方法
①在中心处画一个圆圈,圆圈内填入中心词;
②中心词周围延伸出一些线条,画出一些环绕的圆;
③在中心词周围的圆里,填入描述中心词的词汇(一般为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
2)知识点
①用于描述,进行思维发散;
②有一个中心主题,然后用线段发散出很多气泡,每个气泡都是和中心主题有关联的描述。
3)实操案例
①生活中,帮助我们多角度观察事物;
如描述一下我们喜欢的乌龟;
②学习中,帮助我们拓展写作思路;
描写自己的妈妈:
描述下自己的学校;
3、双重气泡图
1)绘制方法
①参考气泡图的画法,画出相连的两个气泡图;
②在两个中心词的位置填入要比较的事物;
③在两个中心词之间的气泡中,书写这两种事物的相同点;
④在两个中心词两侧的气泡中,书写两种事物的不同点。
2)知识点
①用于比较,进行思维发散和思维整理;
②它可以用来比较事物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实操案例
①生活中,帮我们做选择;
比如比较不同的出行方式;
②学习中,帮我们认识事物;
比较鸡和鸭两种家禽的异同;
比较吃西餐和中餐的异同;
比如思考男孩、女孩的异同;
认识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
帮我们进行阅读后的信息整理,如比较丑小鸭和灰姑娘两个故事;
第一组4种图示小结: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