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教程 第五期 | 思维导图不是什么

网友投稿 2018-12-11 14:16

思维导图是大纲吗?

有些人会问我,思维导图和大纲有什么区别?我直接写个大纲难道不好么?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我下面这张图片,是关于同一次演讲的逐字稿大纲和其思维导图。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13/1415594096-0.jpg

单从逻辑结构上来说,思维导图和大纲是非常一致的。都是从一个主题一级一级的树状结构。每个分支有自己的一个或多个子分支和唯一的父分支,但这两者承载信息时起到的效果差别是非常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像感是思维导图的一个重要功能点,利用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把原来只有文字的内容部分和图像记忆关联起来,让处理图像的脑区参与到工作中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阅读大纲和直接阅读原文带来效果一样,都不能产生与图像相关的信息。

比如在上面那张图片中,思维导图中的文字和分支其实形成了一种图案,当你回忆这张思维导图的时候,除了想起它的内容之外,你也会回想起这张思维导图形态相关的图像记忆。而左边的大纲在大脑中的图像只是一个由文字构成的黑乎乎的矩形而已。

思维导图对逻辑结构的表达非常的直观,一个优秀的思维导图可以做到一眼看上去就理解内容的逻辑结构,这是大纲做不到的。比如在上面那个从左至右的思维导图中,细节几乎总是出现在右侧,越是细节的东西越会被思维导图的绘制逻辑移向边缘。这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先从图的左侧非常清楚的阅读到文章的框架,然后逐渐向右阅读就可以阅读到更多的细节。而在阅读大纲的时候,你想要了解整个结构,要么就通过软件折叠全部内容一层一层展开,要么就只能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中寻找标记。

于是在用作笔记的情况下,使用思维导图对关键内容和整体结构的回忆的效率要高于一般大纲。

在使用的过程中,思维导图是非常随意的,你可以在任意位置,任何地方根据需要自由建立删除分支。而且可以轻松的掌握这些分支的位置和关系。写大纲的时候则需要更加准确,因为在大量文字中定位到有问题或者需要修改的部分不是那么容易。

思维导图所能够承载的文字量不如大纲多。除了画面上寸土寸金之外,文字量过大会一定程度的影响思维导图的直观性,所以原则上思维导图要尽可能使用关键词。大纲就没有这样的要求,你完全可以用大纲完成一次演讲的逐字稿。在针对主题进行头脑风暴的时候,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你更好地发散思维,而当你需要完善大量细节的时候,大纲就成为了更适合的选择。

「和大纲一样」是大家平时对思维导图最常见的误解,产生这样的误解的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对思维导图的不了解。至于那些换了名字的「大纲图、知识地图」,在我看来其实都是画的有些问题的思维导图而已。不管是大纲还是其他和思维导图类似的工具,当你了解了思维导图的原则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后,自己也容易发现这些差别。

在大纲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思考方法

虽然大纲和思维导图有诸多不同,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大纲中使用思维导图的一些思考方法。在书写大纲的时候,你一般是怎么做的呢?是不是按顺序一行一行写下去的呢?如果是的话,下一次可以试试新的做法。在书写大纲的时候,试试按照思维导图的做法从每一节的主干开始写起,完成大概框架之后再继续扩充。一层一层地写下去而不是一行一行地写,利用发散思维,在写大纲的时候也对新内容的产生保持开放的态度。

你还可以直接在思维导图软件里面完成大纲再输出出来,既然很多的软件都提供了把思维导图转换成大纲的功能,为什么不试试呢?

形成自己的风格

思维导图并不是每个人都画的一样的,如果你能够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思维导图画法,就可以更好的服务自己。

自己喜欢的设计

你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软件提供的自定义模版功能,设计一套自己喜欢的配色。吸引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假如能在思维导图中使用自己喜欢的设计,也许就能更多的吸引自己来使用了,时间长了以后思维导图软件自带的模版很容易就感觉腻了,可以试试一些配色生成工具可以让你轻松选择一个漂亮的新配色,如 Coolors。

对于喜欢手绘的朋友更是如此,使用自己最喜欢的线型、自己最喜欢的颜色、甚至自己最喜欢的简笔画风格,画出最能吸引自己的思维导图。

针对特定主题的表达习惯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会经常做某一种主题的思维导图。比如说我最近在啃一本哲学科普书,那么在啃这本书期间我就会经常遇到讨论某种哲学命题的情况。我给这种主题制定了如下图的表达规则。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13/141601L93-1.jpg

或者简单一点的,经典的三段论式陈述。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13/1416021G7-2.jpg

这样每次在我遇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内容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向这个方向上去转换说法,不必从头思考这个问题该如何转化成分支结构。当然这个过程不必单独写下来,自然而然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给大量出现的某种主题定下一个习惯的表达方式,可以节约一些时间。

独创的小技巧

你也可以琢磨一些适合自己的使用技巧。事实上,在之前的教程中我就已经为大家介绍过自己使用的技巧。

破坏环境的开发案因赚不到钱而被取消 - 是故意保护环境吗? - 不是 - 不值得赞许

破坏环境的开发案因赚钱而被执行 - 是故意破坏环境吗? - 是 - 理当谴责

在两串分支中,处在同一位置的关键短语表示一类事物,使得两串分支可以直观的相互对比。这其实就是我自己想到的一个小技巧。在你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如果想到了什么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做法,也可以大胆尝试。

思维导图的缺陷和代价

思维导图出现之后,各种各样打着思维导图旗号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甚至一些人会说:只要你用了思维导图,就可以快速学习各种东西,并在一个月内成为学霸。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逻辑局限性

思维导图所使用的逻辑是一种纯树状结构,它由一个根部发展出来,不断发散,分叉形成整个体系。这导致了一个问题,思维导图能够表示的逻辑规律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之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思维导图可能会不适合一些数学问题,一些互相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网状关系,或者形成了环状结构的事物很难用思维导图去表示。我想你就算再厉害大概也不能把下面这种图改画成思维导图。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13/141603N40-3.jpg

除了这个问题之外,思维导图还缺乏集成和总结。思维导图总是从一个分支发散出多个分支,并没有把多个分支总结在一起重新合并成一个分支的做法。这导致,假如你要把几个特定的关键词重新用另一种方法归类到一起表示,就显得非常困难了。

虽然现在很多的思维导图软件提供了用虚线连接任意两个关键词的功能,以及一些软件提供了对已经展开的枝条再合并总结的功能,但这依然不能直接解决思维导图在这方面的逻辑局限。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213/1416031J3-4.jpg

某种程度上说,思维导图的使用并不取决于使用场景,而是取决于目标内容。

在画思维导图之前,请首先考虑这样的问题,你要绘制的对象是否具有能够用树状(或者稍微有几个单独的虚线联系)结构表达的可能。当你发现逻辑无法转换而无法给一样东西画出思维导图的时候,那可能说明这样东西确实不适合用思维导图来学习,至少不能仅仅用思维导图来学习。

时间占用问题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地方真的非常多,以至于很多初学者会在不管干些什么的时候都想画个思维导图。但是假如你真的这么干了的话,大概会发现时间本来就不多的一天,现在变得更加不够用了。

对于初学者来说,绘制思维导图真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把你要画的内容按照思维导图的逻辑规则表达出来,甚至再加上一些图片剪贴画什么的,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更别提还要打字的事情,如果你的目标主题很难缩减字数的话,这也不是一个轻松的活。

所以在大面积使用思维导图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其实是先分清自己要做事情的轻重缓急。只给自己最要紧的事情做思维导图,只给自己目前最专注的事情做思维导图。等你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再去做更多。

除此之外还要平衡好思维导图的丰富度。我们虽然提倡美观丰富的思维导图,但这是一个非常占用时间的事情。如果你目前正在面对的主题是一个需要纳入长期记忆的内容,或者你的思维导图需要作为笔记再次回忆的话,我认为就应该在这方面做的多一些,如果仅仅是临时使用,活动一下大脑的话,就可以在美观方面节约一些时间。

可以削减不重要的分支,但一定记得保证逻辑准确性。毕竟这种符合大脑思维习惯的发散逻辑才是思维导图的本体。

初期慢一点没关系,等到你思维导图的运用越来越熟练的时候,画一张思维导图的时间也就会有所减少了。一定不要太贪心。

不方便交流

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工具,在面对同样的内容的时候,不同的人也会给出不同的解读。你可以理解的思维导图不一定是其他人可以理解的。当你想要把自己的思维导图给别人看的时候,经常需要附着一些解释说明的文字。想要和他人说明的时候,要么把思维导图画的尽量直白,要么就只能主动添加附加信息了。所以思维导图有时候并不是那么适合向别人直接传递自己的想法。

除此之外,我们之前也提到过思维导图应该尽量自己动手,不仅仅是因为参与感和思考过程,其实也是因为只有自己画出来的思维导图,才能确保自己正确、轻松地理解其内容

正确的心态对待思维导图

也许有一些人会说,思维导图这东西是骗人的吧,每天看一堆培训机构吹的天花乱坠,是不是在骗人啊?看过我们之前的说明,你应该会知道,假如有人告诉你思维导图能让你成为人生赢家,那一定是在骗人。思维导图不是神药,从来没有哪种工具可以让你学习之后一下子成为大学霸,要认清思维导图作为「思维工具的一种」的定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和思考的内容本身上,切不可让思维导图喧宾夺主。

在合理使用的情况下思维导图的益处是经过研究证实的。

伦敦大学巴兹和伦敦医学及牙科学院以 50 名二、三年级医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实验:

为获得基准数据,受试者首先完成一个基于 600 个词的段落的短测试,之后被随机分为「自我选择学习方法 I」和「使用思维导图 II」两组。在 30 分钟的间歇之后,组 1 面对之前看到的文章段落,并被告知应用现有的学习技巧。组 2 学习思维导图技术,并被要求应用到这个文章段落中。在一个干扰任务和一周之后,对回忆进行测量。

相比基准测试得到的基线,在一周之后的测试中,两组对材料的记忆都得到了改善。但这种改善,仅思维导图组在一周后还保持。思维导图组的事实知识相较基线增加 10%(95% 的置信区间:1%–22%)。但本组使用这个技术的积极性较低。如果积极性调整为相等,则使用思维导图的改善,可以达到 15%(95% 置信区间:3%–27%)。

得出的结论是:思维导图提供了一个学习文字材料的有效技术,但在思维导图被作为学习技术普遍采用前,应首先考虑改善使用者的积极性。(就像番茄工作法的英语叫 Pomodoro Technique 一样,思维导图也常常被称作是一种「技术」)

所以请各位放心地使用思维导图。

在开始最后一期的案例实践之前,还有一个想要向各位建议的事情:请大家活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思维导图仅仅是拆分问题,发散思考的一种表现形式,假如你能学会其真正的思维内涵,那么不光是画图,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上都会有所帮助。

希望你能好好利用这个系列课程中讲到的各种技巧,让本教程帮助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学习者和思考者。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