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父之过,爸爸如何育儿

网友投稿 2018-11-28 11:46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1130/1146332334-0.jpg

       一说起育儿,听到的基本都是“妈妈经”。虽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孩子的爸爸在育儿中也是不可忽略的存在,但是男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究竟可以怎样参与育儿,而同时不被太太抱怨。我有位前同事曾经这样说过,每天下班回家,进家门之前,都会在车里静坐10分钟,因为家里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和一个歇斯底里的妈妈,所谓下班只不过是转换“战场”。他想到的只是育儿带来的沉重负担,却低估了自己的能力,也从来没有想过,他在育儿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而实际上,男人们往往比自以为的更有能力使整个家庭快乐,从而也使自己更加幸福。

感知育儿中的幸福,做父亲变轻松


        日本著名儿童精神医学家佐佐木正美有超过45年的临床经验,还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在所著的《关注孩子的目光》一书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每天下班都很晚了,也很累,可是打开门,孩子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爸爸带我出去好吗?”佐佐木正美的应对很有意思,他从来都不对孩子说这样的话——“你看爸爸上了一天班,已经很累了!”或者“现在已经天黑了,不要出去了吧!”而是全部满足孩子的愿望,带孩子出去走一走,散步一会儿再回家。不要担心孩子会让爸爸真的累坏,因为满足孩子要出去的愿望一段时间之后,孩子便意识到外面黑黢黢的,并没有多么好玩,便不再提出这种要求。他站在一个精神科医生的专业角度解释说,这是一个孩子从产生愿望到满足,从而欲望不再升级,之后达到自立的过程。然而比起他科学的阐释,他在书中流露出来的对周围人的感情更加能打动读者。他说,“人真正的幸福在于,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让对方感到幸福。”

        我曾经采访过一位香港杰出家长关爸爸,他的大儿子关昊罡同时具有读写障碍、专注力失调和艾兰综合症,但是他却把儿子培养成了香港知名的少年科学家和小发明家。他经常说,非常享受和儿子的约会。儿子7岁前,他每晚会给儿子按摩,洗澡时候在浴缸做实验,在床上摔跤,在桌上掰手腕,上山捉蜘蛛,下海找海星。每天练习口才对答,亲自教孩子怎么“顶嘴”,辩论。夜里一起坐在沙滩看星星谈宗教,一起比试观察力。周末爬山,翻开泥土,讨论生物和土壤的特性等等。这些都是他和孩子约会的内容。他说孩子给他的启发太多太多,这是他从外人看来极其艰难的育儿过程中感受到的幸福。

        日本精神科医生名桥大二曾与东京漫画家太田知子合著漫画书《爸爸这样做,妈妈孩子都快乐》。在这本书的后记里,他提到,他所著的《别忽略孩子心中的求救信号》等育儿书籍在书店上架的时候,遭到了自己孩子的嘘声,孩子说,“爸爸明明都不在家,居然敢自以为是地说自己读出了孩子的心声!”当他收到《爸爸这样做,妈妈孩子都快乐》的企划案时,原本想要放弃写这本书的他,却意外得到了孩子最先的支持。当他觉得自己写不出来的时候,他的大女儿说:“爸,把你的失败写进书里就可以了呀!”他还说这意见相当有说服力,连妻子和小女儿都赞成。这篇短短的后记中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已经全部是做父亲的幸福,哪怕都是一些“失败”的经验。

让妻子不孤独,育儿不焦虑


        佐佐木正美曾经主持过一个关于育儿焦虑的科研项目,在日本厚生省得到三千多位妈妈的协助完成调查研究。当时对于“育儿”这件事感到不安的妈妈有三分之二之多。育儿的不安来自哪里呢?在佐佐木正美的分析中,除了“对照发展标准”而来的焦虑之外,“与丈夫交流少,有很强的孤独感”是最瞩目的一项不安来源。他说,从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如果得到爸爸的协助,妈妈就不容易感到疲惫和焦虑,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但他还从研究中发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丈夫不实际参与育儿时,如果妻子可以从和丈夫的交流中,感到满足的话,也同样不容易感到疲惫和焦虑。

        妻子如果经常感到疲惫和焦虑,最大的受害者其实是孩子。所以,佐佐木正美提醒我们,一味地专注于亲子关系,并不能真正改善亲子关系,也无法减少育儿中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夫妻关系上,夫妻之间的相处和谐才会真正对消解不安有作用,这同时也会给孩子带来最重要的安全感。

        佐佐木正美在他的书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孩子常常在晚上大哭,作为医生,他没有直接对孩子的妈妈说,“那是因为你的不安和焦躁”,反而是首先考虑怎样消除这位妈妈自身的不安。他认为,育儿的不安说到底是妈妈对自己存在本身的不安,需要在和周围人相互守护的情感中获得安慰,才能消解,最终以轻松的心态哺育孩子。在心理学家的眼中,人类所有的努力,最终是为了避免疏离与孤立。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获得安慰,是人的心理本能。

        于是,他对这位妈妈说,“如果你有担心的事,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给我打电话。也许我的能力不足,不能帮你,但是我有很多朋友,其中有出色的医生和幼儿专家。很多事,我自己可能无法解决,但是我至少可以告诉你去找谁来解决问题。”对于妈妈来说,“有一个经常跟自己商量的人”这种安心感非常重要。这种安心感更应该从夫妻相处中去寻找,丈夫给妻子一种“无论什么事,我们在一起总能解决”的感觉,能够减少育儿中的大量不安和焦虑。

        名桥大二则用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这一点,假如妈妈对家庭和孩子的爱是一个大水缸的话,爸爸就要经常往里添水,不然总有一天会流光。丈夫给妻子的爱,不一定是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有时候仅仅是倾听就已经足够。他分析了有时候男人明明是想慰劳妻子,却往往事与愿违的原因;分析了男人说话是为了传达信息,女人说话是为了表达心情的这种不同。他认为,面对妻子表达出来的那些烦恼,并不需要马上提供解决方案,只要认可妻子的感受,不去否定,给出回应,便可以使妻子觉得自己得到了丈夫的理解。而且,只提出解决方案是行不通的,比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要与妻子同忧共患。

        同时他也提醒做妈妈要宽容,允许做爸爸的去犯错。当我看到,丈夫明明道歉了,妻子还是数落不停时,作者还在努力教爸爸们怎么尽快结束这种不愉快的对话的时候,着实忍俊不止。《爸爸这样做,妈妈孩子都快乐》这本书虽然是写给做爸爸的人看的,却值得夫妻都来读一读,它承袭了日本漫画一向擅长的心理描绘,可以把一件小事娓娓道来,还透着淡淡的幽默感,让读者能从多个角度得到启发。做妻子的也可以从中了解到男人的感受和想法,从而也反思自己是否真的能够理解丈夫,以及对待丈夫的方式是否合适。

爸爸学会管教, 全家都幸福


        有时候,做爸爸的很难理解,做妈妈的那个人怎么常常会变得歇斯底里,不再是婚前那个温柔女子了。名桥大二说,这与其归咎于妈妈的个性使然,不如说最大的原因是爸爸“不管教”,连“扮黑脸”的工作都交给妈妈。假如妈妈担忧孩子晚睡了,第二天起不来,爸爸催孩子“把玩具收收,该睡觉了”,要比责怪妈妈在这么小的事情上焦虑,更有助于家庭气氛的欢乐和谐。眼看出门要晚了,爸爸和孩子比赛谁最快,协助全家尽早出门,比责怪妈妈“怎么那么容易心急”,更能让妻子放松。最终爸爸做的一切也都会再回馈到自己身上,重新获得妻子轻松和温柔的笑容。“能够支撑妻子的心到什么地步,可说是丈夫照顾孩子的最大重点也不为过。”

        有时候爸爸以为只要妈妈管孩子就好了,有时候爸爸会看不惯妈妈的育儿方式,这是坊间一度流行的“丧偶式育儿”和“诈尸式育儿”两种嘲讽的来源。如果做爸爸的真实参与育儿,可以做的真的很多。

        孩子的成长总是在依赖和反抗、顺从和叛逆间,螺旋式地上升发展,父母要拿捏那个管教的时机。假如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夜归,如果父母管太严,会激起更大的反抗;如果不管,孩子又会觉得父母对自己不重视。适当的管教,才能增加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孩子内心确认家人是爱他的,任何时候都是他的后援力量,才能更大胆地去探索这个世界。这其中,爸爸的作用不可忽视。

管教就是“重复地教+不急躁的等待”


        一说到“管教”,我们很容易把它与“严父”联系起来,甚至还联想到体罚,有的爸爸就是不想做一个“严父”又如何?这便涉及到什么才是“管教”的问题。管教其实不是说一定要严辞厉语,更不是体罚。这里,我十分赞同佐佐木正美所说的,管教就是“重复地教+不急躁的等待”。管教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自律性,所以不能用强制的方法,也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孩子的行为就像科学家做实验,总是需要在相同条件下,反复做相同的实验,多次得到相同的结论,才会接受。所以父母要耐心地、反复地教。孩子就是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许多次,才会真实地有内在的成长。

        不过,“重复地教+不急躁的等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仅是爸爸,很多妈妈更难做到。但是爸爸们,我们一定不能放弃教孩子。社会上为什么有人会遵守规则,有的人会破坏规则也不以为然?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愿意为别人服务,有的人却十分自私冷漠?心理学家解释,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复杂的原因,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人们的“社会性参照”发展的程度不同。“社会性参照”是人的社会性存在的基础,最早提出和研究它的是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埃姆徳。我们可以试着用通俗的方式去理解这个概念。父母带婴孩出去玩,遇到事情的时候,这个婴孩会回头看父母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那种情感和感受就可以称为是一种社会性参照。一个孩子自己学会读书上的一句话了,他立即去读给父母听,读给老师听,读给校长听,读给其他人听,这个过程中积累的那种与人分享的喜悦,带来的自豪感,与人的尊严建立相关的情感体验,都是社会性参照。长大以后,他也能从遵守社会规则中体验到一种尊严感,例如垃圾总是扔在垃圾桶里。但是社会性参照发展不足的孩子,不会从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这件事中感受到任何自豪和做人的尊严。而父母就是孩子最早的社会性参照形成的来源。

        爸爸们,不要放弃,更不要忽视自己的力量。我曾经为香港eClass平台创作过一本电子互动童书,名叫《最厉害的超人爸爸》,故事讲的是,每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的爸爸最厉害,飞行员能飞到火星上,消防员连太阳的火焰都可以熄灭,驯兽师驯服恐龙不在话下,医生连外星生物都能治愈。可是主人公“我”的爸爸不一样。他不仅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还知道“我”做的所有坏事,而从不揭穿;他安慰伤心的“我”;鼓励“我”,让“我”知道,“我”有无数次表现好的机会……他能拯救“我”的世界,所以,他才是全世界最厉害的超人爸爸。

        多么希望那不只是一个童话啊!但我在现实中却看到,因为治疗所谓“网瘾”被送去电击的孩子发出这样的声音——“我要有别人那样的爸爸就好了”。假如所有的爸爸都愿意学习如何理解孩子,如何适当地管教孩子,如何爱妈妈,让孩子安心成长的话,孩子们一定会为自己的爸爸感到自豪的。我想再用一次佐佐木正美的话来结束这篇文章——“人真正的幸福在于,能够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让对方感到幸福。”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