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二):色彩搭配的与审美

网友投稿 2018-09-26 10:33

要学好思维导图,分两个维度——“道”和“术”。

,就是原理、原则,是最基本的逻辑。

,就是方法、技巧,是根据“道”引申,推导出来的。

上次阐述了绘制思维导图的基本原则和培养方法。

这次谈思维导图的技术创新。

谈技术,本质是要让孩子画出漂亮的思维导图,画出兼具实用和审美的思维导图。

谈创新,是因为技术是具体的,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的技术都不一样,孩子需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风格,而非单纯地模仿他人的形式。

思维导图的形式是多变的,内容具备内在联系,包含了大量技术。

今天单独讨论思维导图的“色彩搭配”技术以及训练方式。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28/103352A31-0.jpg

技术:色彩搭配

色彩搭配是一种美术技巧,包括单色搭配、近似色搭配和互补色搭配。

对于思维导图而言,如果内容相关度比较高,可以尝试单色搭配或者近似色搭配。比如思维导图的一级分支全部使用一类颜色,这样看起来就会比较统一而有层次感。

比如可乐和雪碧,都属于饮料,那么就可以用类似的颜色绘画,表明这是一类物品。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28/1033525420-1.jpg

有了层次感,就有了一种审美意境。比如大多数中国画都通过单色的浓淡对比,来呈现悠远的意境。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28/10335261I-2.jpg

而当内容对比突出时,则可以尝试互补色的搭配。比如用思维导图梳理对一个人的评价,积极的评价使用黄色;消极的评价使用紫色。这样的搭配,会比黄色+灰色要更醒目。

互补色的好处很明显,就是能够形成强烈对比,吸引眼球。

但使用需要注意,一旦用不好,画面就可能变得有些辣眼睛。

这也是一个尝试的过程。

常见的对比色是:红-绿,橙-蓝,黄-紫。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28/10335343b-3.jpg

理想目标

理想的目标是:孩子能够积极尝试使用各种颜色,理解近似色和互补色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审美经验,培养审美态度,从而能够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学习。

同样,培养兴趣是核心,而非画得好

学习能力是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过去孩子会随意地搭配不同的颜色,但是经过某次仔细的观察后,孩子突然发现了一组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逐渐开始有意识地使用这种搭配,发现有时好用,有时不好用。

有时有尝试一些别的组合,时不时就发现一些新的漂亮组合。

一次次的经验积累,孩子积累了大量的颜色组合,培养出了一种对色彩搭配的直觉。

画图,本身就是一件培养兴趣和审美的工作。

思维导图作为文字和图的结合,本身也是理智与感性的结合。

对于孩子而言,给Ta一些不同颜色的画笔,带他区分清楚近似色和互补色,然后Ta就开始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去体验,这难道不很棒吗?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逐渐去品味、体验,构建自己的审美标准。标准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构建标准的过程中,孩子态度的养成。

教会孩子审美,不是教给孩子教条式的标准,而是教给孩子审美的态度:对真实的追求,对差异的包容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28/1033532R3-4.jpg

训练方法

基于培养孩子兴趣的原则,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很简单,只有两个:

一、让孩子自由发挥

二、给孩子合理评价

重要的是,理解每个操作的内涵,并逐步递进,一点一点影响孩子。

对于色彩搭配的培养而言,可能有更多的细节需要关注。比如,当孩子画出一幅十分辣眼睛的作品后,你该如何面对呢?

一、让孩子自由发挥

孩子可能觉得自己画了一些自认为很有创意的想法,但这个作品却可能让我们觉得辣眼睛。

在这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尊重

尊重,意味着对差异的包容。诚然,孩子当下的审美可能和大众并不一致,但这有何不可呢?

难道,我们就能保证自己的审美引领时代潮流吗?

事实上,审美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素养。真正的艺术源于创造力,而新颖性是创造力的基础。

因此,站在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孩子的与众不同,实际上是好事。

真正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接纳、理解、评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过程中培养出审美的态度。

因此,当我们感到辣眼睛的时候,我们需要意识到两点:一、这是正常的。二、这是一次机会。

最好的态度是不急于评价,通过对话交流真实的审美体验。

我们可以问孩子:“你感觉自己的作品中,最漂亮/醒目/和谐/冲突/不和谐……的地方是哪?用了什么颜色?

在这个问题里,我们通过“漂亮”、“醒目”、“和谐”等词汇,引导了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在回答我们问题的过程中,本质上就是在描述和构建自身的审美体验,并把这种体验和色彩搭配建立联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通过对话和观察,孩子逐渐积累大量的感性认知。

更进一步,当孩子成熟一些后,我们可以对一些认知进行推敲:“孩子你感觉这个色彩搭配不太和谐,那么,这种搭配是不是就没有价值呢?会不会在某些场景下使用,会有意外之喜呢?

这样,孩子可能就会开始构想画面了。说不定,围绕一个具体的色彩搭配,孩子就设计出了一个新的思维导图框架。

这背后,是对情境的理解。世间不缺少美,只是缺少能够把素材放到合适场景的创造性想法。

画完一幅作品,通过观察,我发现了两处可以提高的地方,下次就能画得更好。

进步就是源于这样的点滴积累。

针对孩子的自由发挥,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促进孩子关心不同的体验,从而构建出丰富的审美体验,并对自己的体验进行推敲、重构。从而帮助孩子一点一滴地踏踏实实地进步。

看起来很简单对吗?只需要提问和倾听就可以了。

没错,就是这么简单。需要的是包容的态度和持续地沟通对话。

事实上,审美本来就是一件细腻的工作,“辣眼睛”这样的粗暴评价,其实已经封闭了我们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的可能性。

教孩子审美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构审美的一个过程。透过孩子纯净的眼睛,我们发现世界更丰富的色彩。以及,对色彩的多样情感体验。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928/1033542H4-5.jpg

二、给孩子有效评价

在“培养色彩搭配”这一过程,我们首先要明确评价孩子的目的。

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审美态度,而非僵硬的审美标准。

因此,我们关注的是孩子本身,而非作品本身,我们要关注孩子的行为

好的评价基于我们对孩子的观察,比如这样:

“我发现你在用心选择合适的颜色,这说明你对待自己的作品很认真。”

“我发现你有些懊恼,是不是对当前的颜色搭配不太满意?这说明你已经初步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了,很棒。”

“我发现上次你用的色彩大多数是近似色,这次却使用了更多的互补色,这说明你在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你真是一个有创造力的孩子!”

评价的有效性取决于对孩子的影响,只有关注孩子的具体表现,才能给出切实有效的评价。

好的家长,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句话,就给孩子带来长远深刻的影响。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