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只读皮毛怎么办?思维导图帮孩子深度阅读!
“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今天很多孩子存在的问题。
他们手不释卷,这当然不是坏事。但是拿到一本书不问三七二十一就读起来,或只找自己最喜欢的章节与故事,或片面追求阅读量并囫囵吞枣,不思考阅读方法,也不求对知识的消化吸收。要么读完就扔,没有好奇心,不会提问题,要么束诸高阁,不喜欢和别人分享书中的内容,无法收获更深的理解。
但阅读不应该只是消遣,更要“Go Deeper”——深度阅读,深层次地理解故事和吸收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深度阅读?如果在阅读量与深度之间获得平衡?如何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逻辑能力和思辨能力?家长们不妨试试引导孩子建立思维导图(Thinking Map),让读书有章可循,效果甚佳。
(八种基础的思维导图)
梳理线索,总结观点
气泡图是非常基础的思维导图之一,它有一个中心主题,然后用线段发散出很多气泡,每条线段是一个维度,每个气泡是一个创意,都和中心点有关联。
比如一位小朋友在读张三的故事:
某日,张三在山间小路上开车。正当他优哉游哉地欣赏美丽的风景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满口黑牙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对他大喊一声:“猪!”张三非常生气,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骂完以后,张三转过山路,迎头撞上了一群过马路的猪。
运用气泡式思维导图总结便有了下面这幅画:
这种图非常的简单和方便总结,孩子在读到自己喜欢的故事时,就可以用气泡图把自己理解的情节、线索画下来,这个画的过程,其实就是她理顺自己的思路,从而更好地了解故事本身及其含义的过程。
抽丝剥茧,把书读“薄”
而在美国小学课堂上运用得非常广泛的一种思维导图是“复合流程图”(Multi-Flow Map)。
比如孩子在读一些主线明了,但有大量小情节、小细节需要整理的书时,就可以使用能够展现故事因果关系的复合流程图作为模板——中间是“事件”,左侧是“原因”,右侧是“结果”。
孩子可以在了解书的大概内容后做好草稿,同时为了让思维导图更加形象生动,还可以给每一个分项加入小插画,并且填上颜色,而在思维导图中间的“关键事件”则是书中的重点情节。有了草稿之后,孩子便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深入读书,同时将导图的内容填充的更加丰满。
用时间串联一切,让思路更清晰
不少家长把“复合流程图”和“流程图”(Flow Chart)弄混,虽然两张图的中文翻译很相近,且都侧重理解故事结构和内在逻辑,但后者更强调“时间”的推移。
很多故事的内容是按时间来推移的,为了搞清故事的发展顺序,可以绘制一张流程图。比如下图,
第一层次的四个空格内写的是该故事的主要发展过程。理清了第一层次的故事内容以后,还要考虑每一个发展过程中,还有哪些小的发展和变化,并填入第二层次的空格中。
孩子可以通过流程图的填写,回忆、梳理并概括整个故事内容。而如果孩子有更多创意,完全可以设计一张更漂亮的流程图。
让孩子乐在其中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们读书有不同的节奏和喜好,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灵活调整。但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在画思维导图之前,可以是家长给孩子提问或者鼓励孩子和同学一起讨论,而思维导图只是讨论的结果,帮助孩子在脑子里留下印象。
其二,让孩子乐在其中,才是最重要的。思维导图当然有其格式要求,但如果孩子创意十足,不妨做一些改动。
思维导图做得好看些,孩子也会经常拿出来翻阅,不同阶段看完之后,又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当时不懂、不理解的内容,也可以继续探索、研究。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