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作家郝景芳,谈人工智能时代如何育儿
Hello,大家好,我是郝景芳,很高兴今天晚上在这个群里面和大家在一起共享这个话题。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话题是人工智能来了,还要学知识吗?扩大一点说就是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进行家庭育儿。
你的生活中,机器人无处不在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因为现在人工智能真的是一个非常火热的话题,而且这一次的人工智能热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去参加了一次游戏,或者是在某一个电视节目里面亮相,而是人工智能技术真的实实在在地进入了各行各业,在各个领域中都有所应用。
所以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很快就将会被人工智能所改变,就像我们今天的生活被上一代的互联网所改变一样。如果不了解互联网,就不可能了解今天的经济生活。而我们孩子长大的时候,就会生活在一个人工智能时代。
说起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直接想起的都是机器人,满大街走的都像是《西部世界》里面那样的机器人,然后在和人对话。但是其实我们要面对的人工智能时代,恐怕没有这么有形,很少有这种人形机器人在街上行走。但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种无形的技术,会渗透到很多行业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起作用。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技术,例如智能广告推送,还有今日头条这样的新闻推送服务等,都已经利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它们还将在无形的角落发挥更多的作用。
那么很大的一个问题就在于说:人工智能技术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它们真的能够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吗?
我自己是一个经济学研究者,我们也做了一些社会调研,并且在我们的研究中也和一些知名的企业做了访谈,了解到一些技术前沿变化。
据我们所知,这次的人工智能技术虽然不能说是全面的、全方位的改变我们生活所有方面,但是它们确实是实实在在的将要进入到很多领域里面,这次是相当的真实。
我们首先都很了解现在很多工厂已经进行了自动化,很多智能业务已经开始控制整个工厂的生产流程。不仅仅是工厂,在下一阶段有很多我们认为比较高级的白领工作,也将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例如像银行的信贷员。
我们已经听说像某一家商业银行,他们采用了人工智能进行批贷,可以减少大量的人工信贷员。也就是说,像银行职员这样的一些白领工作,可能在未来都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更不要说剩下的一些,比如像客服或者销售,我们现在已经实实在在地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进行这些工作。
在IBM最近一份报告里,下一代人工智能被认为是有思考、学习能力的智能。
也就是说,人工智能不仅仅可以像机器人一样替我们完成一些机械劳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我们完成一些我们过去认为是脑力劳动的,例如整理数据、撰写文档,还有做一些分析等等。未来这些工作人工智能很可能去做,而且人工智能的语音技术、语言技术越来越强,他们也可以做很多类似客服这样的工作。
现在已经有了很多苗头,在下一阶段这样的工作会越来越普遍。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的孩子应该如何学习呢?
如果他们苦苦学了很多年,毕业之后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做了一个银行的信贷员,但是发现自己的工作马上就被人工智能取代了,甚至在他们毕业的时候都找不到像这样的工作了,那我们在今天该如何让他们学习,如何让他们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呢?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探讨的话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要不要让孩子努力学习呢?是不是像有些人说的,未来其实人都不用学习了,全都让人工智能去替人学习,人就每天享受,然后弹弹琴、作作诗就好了?其实肯定是不可以的。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每个人获得多少收入,要看创造了多少价值。我们还是要让孩子学习,让他们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技术,让他们能够在下一时代获得游刃有余的生存能力。
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时代,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呢?
我们需要的第一点能力,就是能够理解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相处。
怎么样才能理解人工智能呢?其实对于数学和科学的基本理解、基本感知还是最重要的。
人工智能再厉害也只是一种算法,我们想要和人工智能和谐相处,其实就要从算法上理解人工智能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如何操作它,如何设计它。未来在与人工智能相处这个领域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人工智能的设计、维护。
想要和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我们就需要从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的运作方式,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好的基础科学思维和数学思维。
我们如果能够让孩子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等他们长大的时候,不管人工智能进化到什么程度,他们都可以理解新的算法。只不过我们去学习数学,并不简简单单的为了让孩子会算一个算式,会得出一个计算答案。因为计算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让孩子培养在数学过程中的逻辑思维,逻辑是算法最重要的基础。哪怕宁愿让孩子多出错,也要让孩子自己多动脑筋,多思考。
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在未来就像我们今天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一样,是一种刚需,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这样的基础思维。
人工智能现在能做很多的事情,包括数据分析、资料收集,他们也能够按照程序生成很多的文档、图画,也能够做一些机械工作和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但是人工智能有很明显的缺陷:与人的深度沟通。
它们可以按照程式化的套路去做一些客服答录,但是如果希望它们能够与人进行深度沟通,进行思想交流,或者是进行大量复杂情形的讨论与协商,进行团队合作、情感交流,这样高级的交流工作它们是不会做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也无法掌握。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
人工智能越来越变成我们的助手和帮手,它们能够帮我们处理那些比较单一、枯燥、单人完成的工作。而我们会有大量时间需要处理团队协作,与他人的沟通,与别人深度的心灵和情感交流,联合各个团队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与人相处,做完工作的能力。
所以我们需要特别特别重视人际交往,因为很有可能未来我们能找到的工作,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需要强烈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的。一个劲地埋头读书,不擅长和别人说话,很可能在未来会越来越不吃香。
人工智能它们都是孤独的天才,而我们人是社交动物。每个人与生俱来都会有一些社交的情感本能,这个在我们基因里面就已经写下了。
但在我们的教育系统中,从小到大都不是特别重视与人的交流和团队协作。这就需要我们作为家长格外注意这方面的引导,从小让孩子对人与人的情感敏感,对于他人的内心敏感,做一个善解人意、能够倾听、能够与人沟通、能够善于表达的孩子,那么长大后在职场里肯定会有很大的好处。
我们不能再培养像人工智能那样只懂得埋头计算,不会说话的孩子了,我们要培养的是真正像人一样的孩子。
该如何培养一个善于交流,善于与人打交道的孩子呢?陪孩子读书的时候,随时随地问一问孩子:
这个角色他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那个角色他为什么要做那件事儿,如果是你,你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
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多进行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小时候让孩子们去扮演一些过家家、动画片的情节,长大一点他们进行的儿童戏剧演出等等,都有助于孩子锻炼理解他人的能力。
另外,我们父母要加强与孩子的对话和交流,能够让孩子每天表达自己,把自己的所有困扰与情绪都表达出来,长大之后他们也更加懂得与人沟通。
下面我要说的两点,它们可能是决定你能否在未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游刃有余的两种能力,是我们人真正超越人工智能的能力。我们人在未来是受人工智能领导,还是能够领导驾驭人工智能,就在于我们是否有以下的这两点关键能力。
第一个就是综合的大局观。
还用刚才银行信贷员的例子做一个延伸。我们都知道金融行业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行业,很多父母也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进入金融行业。但是金融行业在未来也会很大程度上两极分化。
例如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去做一个银行信贷员的审批员,你告诉它所有的规则,它按照这样的规则看一个申请者是否符合信息,那么就已经够了,它不需要自己做出对未来的大局判断。
但是我们在金融行业里面会有很多岗位是要涉及到投资、策略、战略,这时候仅仅知道一些规则就不行了,你要懂得去综合分析大局,去分析形势,例如懂得解读政治和世界环境,懂得农业和科技。
做一个好的金融投资决策者,要懂得方方面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时事、历史,懂得发展规律,也懂得判断现在的市场。
所以以后在金融行业里真正保留的职业,需要有综合能力和跨界思维,需要有大局观判断的人。在其他很多领域,未来也都是这样。
我们应该从小让孩子打开眼界,多了解各个领域、各个方向的知识,有一些方向也许你并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是在20年后说不准就有一些用处。如果现在就让孩子变得非常狭窄,给他选定了一个学科知识作为主攻,其他领域知识都不知道的话,那么在未来毫无疑问是不可能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大局观的。
我希望我们家长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还有余力的时候,让他进行通识学习,能够综合理解科学、人文、艺术、技术、社会各个方面,能够让他们将来有比较宽的基础,可以自行对未来做出选择。
另外,我们在让孩子了解各个领域知识的时候,不应该把知识当成死的。要让孩子注意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这才是孩子长大之后能够带到工作当中综合判断的基础。
比如历史知识我们如果只是让他们背下来某一个朝代哪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知识都是死的,不可能对于我们未来有多大的帮助。但是如果让他思考某一个事件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原因是什么,孩子就可能会调动很多领域的知识来解答,并且把这种思考过程带入他未来的企业生活过程。
也就是说,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点。我们可以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去思考。
比如路上堵车,让孩子去想为什么会堵车,我们怎么做才能让堵车少一点?孩子虽然小,他其实可以有很多的想法,每一个想法背后可能都会牵扯出技术上的、工程上的、城市设计上的、环境保护上的、社会政策方面的很多知识,而我们的父母就可以跟着孩子一起去学习这些知识,加深思考。
有这样的综合思考能力,将来孩子才能够更好地带入生活中的情景分析,而不仅仅是把知识当成课本上的字。
保护&提高孩子从0到1的创造力
我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创造力,发自内心的创造力。
人工智能现在已经会进行很多的创造性工作,例如写诗、画画、作曲等等。但是它们和我们人类的创造不一样,它们是大数据学习,学习成千上万的以前的数据。
比如我看上100万首诗,我就能按照其中的规律,按照其中的字词搭配组合,把最常用的搭配在一起,把最常用的情感表达放在一起,就出来一首很工整的诗。它像是任何一个诗人的风格,又像是完全没有风格,作曲画画也是这样子的。
人工智能画画,一秒钟可以画出一万幅,随机出现一些效果,它自己也判断不出来想画什么,哪幅画是美丽的,只是在仿照过去的一些套路,在进行一些随机生成。
但是我们人类的创造不是这样的,我们任何一个艺术家并不是把以前的风格都学一遍,综合出来,给出一个综合的结果。而是每一个艺术家都想要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属于个人的风格,与前人全都不一样的,也就是从0到1全新的创造。
而且人类的艺术家是要做发自内心的创造,并不是随机给出一些结果。他们从自己内心的情感出发。
发自内心的创造,第一步是先要体会自己内心的情感,把此时的喜怒哀乐,把此时说不清道不明的震撼,一些巨大的情绪转化为可见的艺术作品,这就是人类的创造过程。
科学创造也是如此。要把内心中一些真正的科学的疑问、科学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这就需要人有很强大的内心思考能力、情绪感受能力,并把这种无形的思想与情感转化为有形的创造作品。
也就是说,人的创造过程并不是从以往的作品里面总结规律,直接按套路创造。而是全新的,发自内心做0到1的创造,而且是出于人自身的对这个世界的深刻理解,出于思想和情感,把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创作,这就是我说的人类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创造过程。
在这种创造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思想和创意是非常宝贵的财富。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做各种各样按套路生成的工作,但是这种真正有思想从0到1的创造还是需要我们人类去做。
在一个企业中,人工智能可以一秒钟生成100个海报方案。如果一个企业领导者只是需要一个套路化的海报,他就完全不需要再雇一个美工,就可以让人工智能按照过去的套路生成四平八稳的海报,就这样拿出去了。
但是未来的企业,都有这样的技术,每个技术会越来越追求设计一些全新的海报——从来没有见过的,真正有创意的,能够代表企业灵魂的,打动人心的海报。而这样的海报,就需要人来创造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格外注意保护孩子的个性和内心的想法。
我们经常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家、艺术家,每一个孩子都充满了创造力。但是在现实中,其实成年人很多时候没有太多新的想法,自己也不知道童年时候的那些想法和创造力都跑到哪儿去了。
这是因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缺乏这种保护,甚至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会被打压。我们课堂上也会奇思妙想,但是老师总说想这些不好,没用,都是坏的,不要想了。那我们长大当然就变成了没有想法的成年人。
我们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点,他们未来每一天的工作都是非常新鲜的,需要提供新鲜的想法和创意。我们帮他们保留住头脑中天马行空的想法和创意,对于未来的生活就是必不可少的。
怎么样让孩子能够把他们这种想象力、创造力,这种天马行空的创意保留下来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经常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演绎出来,甚至做出一些成形的产品和方案。这样孩子就会习惯于观察自己头脑中的想法,保留头脑中的想法,并且扩大头脑中的想法。
也就是说,我们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个渠道,让他们把头脑中的想法流动出来。这些渠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例如鼓励孩子把头脑中一个故事的想法写下来,鼓励孩子喜欢画漫画就把头脑中的天马行空画成漫画,孩子如果有什么对于生活的改进措施,就把它改进出来。
我们如果能让孩子经常性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变成一些能够在生活中落地的方案,那么他就能知道从想法到行动中间的通路是什么。在这方面有一种教学法叫做项目制学习,会非常有帮助。
项目制学习教学法通常从一个真实的问题出发,让每个孩子设计一个东西,或者解决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要发挥创意,并且把创意落地实践成形。
我现在在给孩子做一个通识启蒙体系,让孩子大概从四五岁的时候就不再把世界看成某一个学科的知识,而是一个综合的,各个学科融合的知识体系。我们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接触科学、社会、人文、艺术,各个领域的知识,用这种融合的知识去分析世界的问题,打开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建立综合知识、判断能力和大局观。
-
基础的科学思维和数学思维,尤其是其中的逻辑思考过程,而不仅仅是计算过程;
-
与人沟通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学会情感表达,与他人协商共处;
-
综合知识大局观,这是一种跨界能力,使得我们未来具有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眼界、判断力;
-
发自内心的创造力需要我们父母保护、鼓励孩子从小天马行空的想法,并且鼓励帮助他们把想法落地成形。
这就是我今天想要分享的内容,谢谢各位家长的收听。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