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思维导图
正文开始前先皮一下~
炎炎夏日里,耳边总是少不了蝉鸣声。
然而,正在孜孜不倦鸣叫的到底是哪一种蝉,你又对它真正了解多少?
在这里,小编原创了一些思维导图,用最有效的方式来呈现一个蝉的系统解密。
比如,下图这些关键词,你有见过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蝉,指的是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昆虫,最常用的俗称是知了。
(一) 蝉的一生经过了哪些变化?
要注意的是,蝉属于不完全变态类昆虫,只有卵、若虫、成虫这三个阶段。蝉没有经过蛹期,故没有蝉蛹这种说法。人们常说的“蝉蛹”,指的是最后一次蜕皮羽化前的末龄若虫。
下图很直观的展示了一些常见蝉的一生
(二) 蝉会吃哪些东西?
蝉其实是很专一的“素食主义者”
(三)如何分辨一只蝉是男还是女?
女生是“哑巴姑娘”,男生是“K歌之王”
(四)蝉的鸣叫有什么小秘密?
在雄蝉的胸腹部交接处有一个发音器,像有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鸣。
除此之外,蝉的鸣叫也能”预报天气“。
如果早晨刚起床,蝉就开始放声高歌,那就是在告诉大家:今天是个大热天。
(五)蝉的......!
实际上很多昆虫都是一边喝一边嘘嘘,像蜡蝉、沫蝉和角蝉等知了的同类也都这么有个性。
联想到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晴天走在一片栾树下,同样能感觉到雨丝飘落,那是蚜虫们的”雨露“(尿)。
(六)蝉的天敌
打仗的武器,没有。防御的盔甲,没有。
那一定不会攻击他人,是个和平主义者。
可是,世界很残酷,免不了受别人攻击。
(七)南京的常见蝉
在我们这座城市,做主力军鸣叫的主要是蟪蛄、蒙古寒蝉、黑蚱蝉。一般到6月底时,它们就开始轮番出现。
(八)南京三种常见蝉的各种大PK
划重点:
蟪蛄最小有花纹
黑蚱蝉最大全身黑
蒙古寒蝉个头中等没花纹
唱“知了、知了”的是蒙古寒蝉
下面是这三种蝉的鸣叫声对比。
先后顺序分别是蒙古寒蝉、蟪蛄和黑蚱蝉。
2018年7月15日,在参加江苏观鸟会组织的公益带赏活动时(观鸟和夜观),小朋友们就发现了很多关于蝉的小秘密。
孩子们还捡拾了蝉的残骸和蜕,也成了我们很好的素材对比。
(九)三种常见蝉的对比图
蟪蛄因长期遗落于草丛,已经长了霉菌。
三种蜕的对比图
下图的2只蟪蛄已经翅膀残缺,可以清晰看到后翅基本是黑色的。
(十)蝉的羽化
在夜观活动的当晚,我们很幸运偶遇了几只正在羽化的蒙古寒蝉,刚蜕壳的它们带了些淡黄和淡绿色,身体柔软,双翅透明,“薄如蝉翼”。
成熟的末龄若虫,会在黄昏及夜间破土而出,先找到合适的攀附物,然后从后背中间裂开一道缝隙,一个全新的身体慢慢地从沾了泥土的束缚中钻了出来,变得干干净净,宛如新生。
(十一)雄蝉的发音器
(图中所指处,更严谨的说法只是发音器上的盖子)。
最简单的辨别雌雄方法就是看腹部是否有这2个小盖子。
(十一二) 蝉的趋光性
当晚在山庄的地灯处发现了一些蟪蛄在聚集,仔细观察直立的路灯灯罩上也有它们的身影。由此小朋友们便得出一个结论:蝉也是有趋光性的。
南京的三种常见蝉再次出场,这回分清楚了吗?
科普部分结束
下面将从昆虫界大步跨到人文历史界
现在的人们,有时候只是把蝉当做夏天里噪音的制造者。然而谁又能想到,在古代蝉的地位非常崇高,古人对其有着浓厚的尊崇情结。这种情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总结和论证。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说的是蝉在蜕壳为成虫之前一直生活在污泥之中,一旦蜕壳之后,便飞上高枝,只饮露水(树汁),不沾染世俗的污垢。司马迁用蝉的羽化来形容屈原的品性清高和志向,足以见古人对蝉的推崇。
再后来,古人尊崇蝉的脚步简直就停不下来。蝉被尊为神物,代表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其实就来自于蝉的蜕壳羽化,古人认定蝉能上天入地,可以脱胎换骨,栖身高洁,是不死的灵物。
因为被古人赋予了这两个寓意,蝉成为中国古代玉器中的常见题材。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玉蝉,这些玉蝉虽形制古朴,但器身都有穿孔,明显是供人们佩戴所用,表示佩戴之人清高声远、洁身自好。
下图为新石器时期的蝉形佩
(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下图为商代时期的玉蝉佩
(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到汉朝时,玉蝉的制作工艺和造型更为精致生动。
这时的人们喜欢用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已不再满足于仅仅生前佩戴玉蝉,而是要死后也要口”含蝉”。
所谓口“含蝉“,就是在逝者的口中放置玉蝉,借蝉的脱胎换骨之象,意指逝者精神不朽,期望有朝一日可以像蝉一样破土而出,寄托对逝者获得新生的愿望。
人们在逝者口中放置的蝉形玉器,就被称为”玉琀蝉“。
下图为汉代的玉琀蝉
(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下图为汉代玉雕工艺里的汉八刀玉琀蝉
古人对蝉的推崇之情,除了体现在蝉形玉器和玉琀上,还表现在各种器物的纹饰上面,即蝉纹的运用。
蝉纹多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器物多为酒器和食器,借以蝉的登高饮露,寓意饮食清洁。
下图为商代京鼎,腹部饰有蝉纹
(山东博物馆所藏)
下图为其他青铜器上蝉纹的拓印
自古以来,蝉被赋予的深厚文化内涵还体现在诗文古籍中。
《庄子·逍遥游》里有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此处蟪蛄就是前面讲过的一种蝉。
唐诗中最出名的咏蝉诗应该是虞世南所写的《蝉》。也是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蝉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千古名句出自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邪溪》。用蝉噪和鸟鸣,以动显静,表示无人影、无人迹的山林中,只能听到大自然的声音,表达诗人的思归之情。
说完古人眼里的蝉,那我们现代人是如何看待这小小的一只蝉呢?
抛去古人对蝉的崇拜之感和抒发之情,只看它能在黑暗的泥土里默默蛰伏三年五年,最终破土而出华丽蜕变,却只能夏日里高歌一季,不管世人对其歌声是否厌烦,只需在阳光下尽情地歌唱,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隐忍和坚持?
是否能引起你对生活的一些思考?
最后借泰戈尔的诗句
送给陪伴我们每个夏天的蝉
The morning will surely come,
the darkness will vanish,
and thy voice pour down in golden streams breaking trough the sky.
黎明一定会到来,
黑暗终将逝去,
你的声音将注入金泉,
划破天空。
——节选自泰戈尔的《忍耐》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