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到底应该怎么用?

网友投稿 2018-07-12 11:31

“思维导图确实有效,能在整理思维和发散思维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思维导图的关键特征是什么?关键词之间的层次是否分明?”“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你研究的关注点是‘利用思维导图提升语言建构能力’,这其中谁为主?语言建构能力又得到了怎样的提升呢?”这是一堂说明文复习课后,专家们对我的课堂设计提出的质疑。这样的评价出乎我的意料,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在这节课中,我三次用到思维导图。一用:师生同画,将思维导图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力求全面、系统地建构有关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二用:全班共画,梳理《鲸》《新型玻璃》的课文内容,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对象特点及其关系,明确课文的说明顺序。三用:思考组画,阅读有关鲸的补充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丰富课文内容,通过补充思维导图的方式建构语言。

通过梳理可以看出,问题就出在我只关注了思维导图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而忽视了思维导图对于学生语言建构能力的提升作用。教学研究常常是从“问题”开始的,从“问题”到“研究”是逐渐聚焦、定位的过程。

1寻找关键词语,提升分类表达能力

对于说明性文章,应着重引导学生明确围绕哪个说明对象,介绍了什么特点,这些内容是以怎样的顺序呈现在读者面前的。

比如,初次阅读《鲸》这篇课文时,学生惊叹于鲸如此之大,认识到鲸是哺乳动物,也了解了鲸的分类和生活习性。但是,学生的发现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提取信息层面,并没有深入思考信息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分类表达的意识,即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所以,在提取关键词语、分别归类之后,这篇课文的内容就自然被分为四个部分——鲸的体形、进化过程、分类及生活习性。

提取信息、分类表达的过程与思维导图的绘制过程不谋而合。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学生先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即思维导图的中心词,再在细致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想想每部分都讲了什么,各部分是怎样连接起来的,重点在哪里。通过提取、比较、归纳等,提取关键词语,分类表达,使思维导图“有物”,也梳理出文章的“纲”,实现整体把握。

2理清层次关系,提升有序表达能力

能够提取关键词语,进行分类表达,就能实现语言的建构吗?课堂上,我利用思维导图可视化的特点,呈现学生的思维结果,但是当这样的思维导图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它的问题——无序。

课本中的说明文不仅在语言上下足了功夫,其巧妙的布局谋篇更是让人心悦诚服,是学生学习语言建构的范本。如《鲸》一文,为什么要先从体形庞大入手呢?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在大家的心目中鲸就是庞然大物,但是到底有多大,无从知晓,所以作者就从读者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鲸,在生活中更多地被叫做“鲸鱼”,那么,它是鱼吗? 从进化过程来看,不是,它是哺乳动物。然后,便介绍鲸的分类与生活习性,这样的顺序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而且这不仅仅是介绍鲸的顺序,也是介绍动物的顺序,从而让学生能够迁移运用。

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体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可以体现顺序、层次等关系,表现出不同分支之间关联关系的特性,整理思维的同时提升学生有序表达的能力。

3构建知识网络,提升结构化表达能力

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学生意识到在说明文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关注说明方法,还要关注说明对象、对象特点、说明顺序及其语言严谨、生动的特性。但是这些知识如同断了线的珠子散落在学生的头脑之中,我们恰恰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整理思考结果,一张有关说明文文体知识的思维导图就呈现在黑板上。

在整理、形成结构化表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思维导图所遵循的“中心开始”“顺时针方向”这两条规则,也要关注关键词语之间的层级关系,即上位概念要统一,如“对象特点”应该隶属于“说明对象”之下,“用词准确”只是说明语言的特点之一。对于“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表述不准确,它揭示的是结构关系,而不是说明顺序。因此,我将“说明文文体知识”的思维导图进行了修改(如图所示)。

https://cdn.china-scratch.com/timg/180714/11311J1D-0.jpg

这一师生共画的思维导图伴随着捕捉、分析、发现、比较、判断等思维活动,实现了在语言材料中找到上、下位概念,理清层次关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最终形成了更为清晰、稳固的知识网络结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结构化表达的能力,即每一层次的思想观点必须是对低一层次思想观点的概括,每一组的思想观点必须属于同一范畴, 每一组的思想观点必须符合逻辑顺序。

4有效迁移运用,提升创造性表达能力

在单元同诊之后,引导学生拓展介绍一类事物,实现由课内到课外再到写作,由已知到未知的有效迁移,丰富语言经验的同时实现能力提升。

拓展结合点的选择应该便于学生发现、比较、分析、辨微、迁移,实现创造性表达能力的提升。《鲸》是介绍动物的,本节课上着重品读了鲸的体形庞大,于是,在拓展中我选取了形体较小的巴西黄金蛙。大和小均属于体形,鲸的“大”是极致的特点,巴西黄金蛙的“小”也同样令人惊叹。那么, 我们又该如何介绍呢?这就训练了学生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事物特点写具体、写生动的能力。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巴西黄金蛙站在树叶上,那树叶就像小小的摇篮,这就运用到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哈哈,比大拇指指甲还小一些”,这就用到了举例子和作比较的方法,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看到了“身体只有9.8mm”“比蝌蚪大不了多少”,在比较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契合度更高,这样的语言建构是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自主观察、自主发现、自主思考、自主表达,学习更有实效性。

--end--

声明:本文章由网友投稿作为教育分享用途,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通过邮件及时和我们联系删除:freemanzk@qq.com